观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结合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
摘要
关键词
退行性膝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临床疗效
正文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临床医学上常见的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具有发病率高的临床特点[1]。该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及膝关节活动受限,且发病率随着人类年龄的升高而增加。目前西医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以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为主,该类药物对患者身体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为了缩短用药时间、减少副作用及提高疗效,临床上多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主要观察在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中实施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退行性膝关节炎诊治的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2.7岁)和观察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4±2.9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塞来昔布胶囊进行相关治疗,口服,200mg/次,2次/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具体内容为:治疗组为普通针刺加温针灸治疗组,配合循经取穴与辨证取穴。主穴: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鹤顶、阳陵泉、
足三里、阿是穴。配穴辩证取穴,风邪偏盛者行痹取风市、风池,寒邪偏盛者痛痹取肾俞、关元,湿盛偏斜者著痹取阴陵泉、三阴交。[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取1.5寸毫针进行治疗,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刺后在主穴针柄上插上一段长约2cm艾条,点燃温灸,艾条燃完后除去灰烬,连灸2壮,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采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JOA)及VAS评分量表[3]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相关评分,其中(JOA)评分与疗效成正比,VAS评分与疼痛程度成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7.0版本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以t检验,当P<0.05时,表示资料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JOA)评分分别为(45.63±10.40)分、(70.03±1.21)分;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JOA)评分分别为(20.46±10.38)分、(85.75±2.47)分;对照组患者用药时间10日,观察组患者服药时间5日。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与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JOA)评分优于对照组(t=7.268,p=0.001;t=4.167,p=0.005),观察组患者服药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用药时间,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主要由人体膝关节软骨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而导致[4]。可致使患者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对我国老年人健康及其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中医学认为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近代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本病病因内因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外因是风寒湿邪侵犯机体或慢性劳损,致使筋骨失养。病机为经络气血痹阻致筋脉不通,气血凝滞而痛。作为传统医学的针灸疗法,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治疗方式,镇痛及消肿见效快,且维持时间长,减少发作频率及副作用。针灸治疗本病以病变部位穴位为主穴,辩证取穴为配穴,根据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则,各穴配合,结合艾灸,气至病所,以达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行气止痛,从而使功能得到恢复。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不能阻止病变的自然过程且伴有胃肠道的副作用。综上所述,在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中实施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结合针灸治疗,可减短用药时间、加速改善疼痛症状,提高膝关节
功能,疗效确切。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靳美桃,张玉莲 研究康复护理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9, 7(13):137-137.
[2] 刘洪旺,刘志刚,孙宝金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中医辨证施治[J].中国骨伤,1997,10(4):27.
[3] 周光辉 电针疗法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的疗效[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
4082
[4] 陈志华,汪莉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术治疗中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 11(1):172-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