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周丽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23)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例数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研究分析不同护理方案对疾病不确定感、心态、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定(MUIS,47.01±8.39分)、心理状态评分(MSSNS,84.82±13.62分)颈内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4.00%Vs80.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可减轻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糖尿病伴并发症;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正文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病逐年上升,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导致其产生抑郁、交流等负面情绪[1-2]。特别是在受到疾病不确定感等因素影响下,增大多数患者心理压力,加剧其负面情绪,加重其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对此需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3]。常规护理通常是疾病症状进行干预,干预措施比较单一、片面,无法满足患者精神层面(如心理状态等)的护理需求,临床应用受限。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是一种新型干预方式,通过持续加强与丰富患者积极心理状态的体感来增强其自信心、疾病应对能力,缓解其疾病不确定感,有利于调整心态、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预后[4-5]本文研究分析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241月至202412月本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纳入标准:年龄:60~80岁;均为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血压≥140/90mmol/L无意识、精神、凝血、认知等功能障碍;临床依从性或配合度良好;均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订协议书。排除标准: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严重;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恶性肿瘤疾病;急慢性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中途退出研究、转院、失联或断联。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一般资料([n,(%)]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糖尿病病程时间(年)



男性

女性



对照组

50

2652.00

2448.00

71.93±3.28

10.54±1.25

观察组

50

2958.00

2142.00

72.24±3.25

10.82±1.13

t/χ2

-

0.364

0.475

1.175

P

-

0.546

0.636

0.243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定期(1/d)检测患者血糖、血压水平,做好数据记录,分析其血糖、血压指标的变化,对应调整用药方案;面对面对其讲解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等健康知识,反复强调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对抑制病情进展的重要性,加强其自护能力;告知其保持清淡少油、少盐、低糖的饮食习惯,根据身体耐受度开展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改善身体素质等。

观察组采取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协同组建专业的护理小组,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循证依据、患者病情等内容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方案,使其从容面对疾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组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通过观察其面部神情、肢体动作评定其情绪波动情况、心态、自我效能感等状况,利用焦虑、抑郁等评估量表、一对一访谈等方式评定其心态,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2)正向心理暗示:采取语言鼓励、肢体抚触等心理暗示方式辅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减轻其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心。(3)情感支持:搭建良好的情感链接,认真聆听其述说,做好心态、情绪变化等内容的记录,并对其给予正向回应。引导其主动表达内心感受,并鼓励、支持其参与团体活动(如病友经验分享会等)来取得丰富的情感支持,缓解其独立感、无助感。告知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调节个人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4)行为指导:告知其饮食、运动、用药、血糖与血压监测等正确方法,做好记录,通过电话、微信等随访方式了解其行为管理情况,帮助其养成科学的自控习惯。(5)正向反馈机制:当患者在疾病治疗、自我管理中获取明显进步时,需通过奖状、口头表扬等方式对其行为进行肯定,使其感受到个人行为获得认可。或者采取书面简报、病友会分享等方式来发挥其榜样作用,持续激励个人与他人继续与疾病抗争,增强自我效能感与价值感,发挥其潜在动力。

两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90d

1.3观察指标

(1)两组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比较:干预前后应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adultMUIS)、心理状态评分量表(Mental Status Scale in Non-phychiatric StettingsMSSNS)评定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的变化,其中MUIS主要涉及缺少澄清、模糊、不可预测三项评估维度,采取Likert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疾病不确定感越强。MSSNS主要包括抑郁、孤独、焦虑、愤怒四个评估维度,采取0~4Likert评估法,分数越低,心理状态越好。

(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后采取问卷调查法评定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即十分满意(80~100分)、较为满意(60~80分)、不满意(0~60分)。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数据,双侧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干预前后MUISMSSNS评分)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行差异性检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护理满意度)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χ2行差异性检验。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MUIS评分、MSS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比较

组别

例数

MUIS评分(分)

MSSNS评分(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50

79.48±14.42

57.26±8.11

122.68±23.46

95.04±14.42

观察组

50

78.89±14.75

47.01±8.39

122.73±23.59

84.82±13.62

t

-

0.202

6.211

0.011

3.643

P

-

0.840

0.000

0.992

0.000

(注:*P0.05,组内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UIS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SSNS,心理状态评分量表)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较为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50

1632.00

2448.00

1020.00

4080.00

观察组

50

1938.00

2856.00

36.00

4794.00

χ2

-

-

-

-

4.332

P

-

-

-

-

0.037

3、讨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症状复杂的慢性疾病组合,发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6]其中糖尿病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较少;高血压则通常是因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阻力上升所导致[7-8]。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可能会加大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等。临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膳食控制、运动等方式抑制病情进展,主要是针对生理指标进行干预,在调整患者心理状态、转变疾病不确定感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9-10]。大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因为严重缺损心理层面支持,导致其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不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是一种新型干预方式,其重点在于通过对患者给予积极化、正向化的心理疏导来辅助其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加强其对疾病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与了解度,有利于增强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11-12]。此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情绪、心态的稳定性,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进而预防血糖、血压异常波动,将血糖、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中,对其表示尊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参与疾病管控中。本研究:观察组干预后MUIS评分、MSS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心理状态。分析其原因:通过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辅助其更加清楚、直观了解与掌握个人身体素质、健康情况,减轻其对自身疾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模糊性,有利于加强其对疾病管控的自信性与管控感。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患者给予正向引导、积极支持,辅助其从容面对自身疾病,采取积极方式来处理个人消极情绪;护理人员重视患者心理层面的需求,给予情感层面的支持、疏导,持续加强其心理抗压、情绪调节等各方面能力,促使其保持积极健康心态面对治疗,有利于提高血糖、血压控制效果。本研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其可为制定量身心理干预,对其表示重视与关心,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与依从性,改善其护理体验,使其更加配合护理、治疗等工作,良性循环,进而提升其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伴并发症患者实施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可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殷玉洁,张甜,郭田田,.基于CITF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心理应激,自我管理行为及并发症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4,35(15):2255-2260.

[2]耿庆霞,万颖.IMB模型为指导的小组干预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4,41(10):1612-1614.

[3]陈兆杰,杨真真,李茹捧.基于循证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血糖控制,肾功能,心理状态,并发症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22):3406-3410.

[4]曾燕珍.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结合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对老年抑郁症伴高血压患者血压,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4,11(3):637-639.

[5]杨瑞华,张秀丽,银雪,.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4,32(12):158-161.

[6]姚宁,董翠珍,于菲.Triangle分层分级管理结合LEARNS模式在糖尿病护理门诊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6):401-405.

[7]胡招英.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在2型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4):399-400.

[8]孙亚楠.循证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S1):423-423.

[9]张燕,徐佩,顾艳玫,.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S1):86-90.

[10]曹环,刘慧芳,何荣莉,.基于叙事护理改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痛苦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4,24(2):98-102.

[11]刘慧云.关爱结合支持管理及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高血压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4,53(2):336-338.

[12]张世珂,赵燕燕,宁淼淼,.正向反馈式心理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4,51(1):306-3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