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干预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温针灸;中药内服;腰椎间盘突出症;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中医症候积分
正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脊柱退行性疾病,疾病往往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疾病病理机制在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在刺激、压迫周围神经根后引发疾病症状,疾病典型表现在于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活动受限。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发生率不断提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属于基层门诊和康复科的重要就诊病因[1]。传统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以休息、镇痛药物、理疗干预为主,但是大多数方式的疗效起效速度缓慢,复发率较高并且不良反应风险较高,所以探讨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干预方式显得格外重要[2]。
伴随着中医学结合理念在肌肉骨骼疾病中的应用不断推广,中医非药物干预方案具备独特技术优势[3]。温针灸属于针灸疗法和温热刺激的一种结合方式,可以通过针刺发挥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的作用,再加上艾热刺激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并促进软组织修复,可以基于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定痛的功效达到对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目的[4-5]。与此同时,中药内服通过整体辨证论治,能够发挥调和肝肾、强筋壮骨、化瘀通络等作用,可以从整体上缓解机体虚损状态,减少复发风险。对此,本文以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及民乐县人民医院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与民乐县人民医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分布为38至66岁,平均年龄51.37±7.42岁;病程范围2-36个月,平均病程14.27±8.33个月。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跨度36-68岁,平均年龄50.93±7.88岁;病程3-34个月,平均13.81±7.96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程)经统计学检验显示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一致,主要症状为腰部放射性疼痛伴下肢异常;(3)病程≤3年;(4)意识状态稳定且依从性良好;(5)中医辨证符合寒湿阻络证诊断标准;(6)既往未接受针灸或中药治疗;(7)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并发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等结构性病变;(2)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3)有椎体感染、结核病史;(4)合并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6)正在接受抗凝药物或其他活血疗法;(7)对艾绒、中药成分过敏;(8)因认知障碍或行动不便无法完成疗程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卧床休息、腰部支撑保护、纠正不良体位以及适当牵引等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化基础治疗,包括药物干预与物理因子干预。药物干预采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296,规格0.1g/粒),每日单次口服200mg;物理因子干预采用中频脉冲电疗联合红外线照射疗法,每日实施一次,每次持续30分钟,总疗程为四周。
观察组联合干预措施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增加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治疗:1、温针灸操作规范。选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委中及局部阿是穴作为主穴。常规消毒后,采用0.30×40mm一次性针灸针进行直刺或斜刺,待患者出现酸胀感(得气反应)后,在针柄末端插接艾条施灸。每穴施灸长度为2cm艾柱,留针期间维持温热刺激30分钟。治疗频率为每周5次,连续实施四周,周末休息;2、中药汤剂配伍方案。处方组成:杜仲15g、牛膝12g、秦艽10g、川芎10g、鸡血藤15g、乳香6g、没药6g、地龙10g、桑寄生12g、甘草6g。采用传统煎煮法配制,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晨起空腹及晚间睡前各服用半剂),连续服用四周完成疗程。
1.3观察指标
(1)疼痛强度评估。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日及第1个月三个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测定患者腰腿部疼痛强度。该量表以10cm直线标尺为工具,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标记对应位置,0分对应无痛,10分对应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测量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显著。
(2)功能障碍评估。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量表评估治疗前后患者日常活动受限情况。该量表涵盖疼痛强度、行走能力、弯腰动作、社交活动等10个维度,每项采用0-5分制评分(0分=无功能障碍,5分=功能完全丧失),累计总分换算为百分比后判定功能障碍程度,总分越高反映功能受限程度越明显。
(3)中医症候积分。基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时进行统计,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寒湿阻络”证型制定积分量表,统计项目涉及到腰痛、下肢麻木、活动受限、舌脉异常四项。每项评分0~6分,0为无症状,6为症状严重,合计总分为24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22.0SPSS软件开展研究,基于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录入与对比分析,应用双录入双核查方式处理。基于正态性检验或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处理,应用独立样本检验或卡方检验方式进行处理。数据对比时应用双侧P<0.05为依据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1月时观察组在两个时间点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1周 | 治疗后1月 |
观察组 | 30 | 7.86±0.88 | 2.81±0.51 | 2.11±0.31 |
对照组 | 30 | 7.27±0.73 | 4.87±0.56 | 4.50±0.34 |
t | - | 0.201 | 4.204 | 5.223 |
P | - | >0.05 | <0.05 | <0.05 |
2.2功能障碍指数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1月时观察组在两个时间点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1周 | 治疗后1月 |
观察组 | 30 | 48.48±4.64 | 21.92±2.39 | 17.58±2.22 |
对照组 | 30 | 47.66±4.68 | 34.05±3.09 | 30.41±2.80 |
t | - | 0.111 | 4.522 | 5.606 |
P | - | >0.05 | <0.05 | <0.05 |
2.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组别 | 例数 | 腰痛 | 麻木 | 活动受限 | 舌脉异常 | 总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0 | 5.89±0.47 | 1.77±0.52 | 5.48±0.51 | 1.43±0.46 | 4.98±0.62 | 1.21±0.39 | 4.74±0.54 | 0.96±0.25 | 21.20±0.96 | 5.37±0.99 |
对照组 | 30 | 6.08±0.48 | 3.51±0.46 | 5.50±0.61 | 3.34±0.64 | 4.84±0.62 | 2.92±0.62 | 4.64±0.63 | 2.68±0.42 | 20.86±1.15 | 12.46±1.04 |
t | - | 0.201 | 3.544 | 1.306 | 4.251 | 0.381 | 4.558 | 1.360 | 6.385 | 1.422 | 6.505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多发退行性病变性疾病,疾病病因主要是以长期不良姿势、腰部负荷过重、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导致椎间盘髓核脱出,刺激与压迫邻近神经根,产生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感觉功能障碍等症状[6]。在中医学中普遍属“痹症”、“腰痛”范畴,基本病机涉及到“寒湿阻络”、“肾虚不荣筋骨”、“瘀血阻滞”,治疗方面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目前临床治疗方式主要是以消炎镇痛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为主,虽然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是存在疗效维持不稳定、药物副作用、复发率较高等问题,所以探讨一种安全、效果稳定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研究重点[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证明温针灸联合中药可实现更快、更持久的镇痛效果,治疗优势在于温针灸在温通经络、祛寒除湿,针刺具备通则不痛的效果,再加上温灸通过热能够刺激局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解除肌肉痉挛,从而达到增强针刺镇痛效应的目的[9-10]。
在功能障碍方面观察组在治疗后1周和1个月均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证明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不仅能够缓解疼痛感受,还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软组织与神经功能状态,能够促使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针灸温热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腰部肌群张力状态与微循环,中药内服中杜仲、牛膝、桑寄生等药物具备强筋壮骨、通经活络作用,能够从整体调节上提升患者功能恢复水平[11]。
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在腰痛、麻木、活动受限、舌脉异常等多个维度均有明显改善,这一结果证明温针灸和中药内服联合治疗效果突出。从中医角度分析温针灸以温驱寒、通阳散瘀为主要治疗机制,可以应用于寒湿阻络型患者,可以改善气血运行迟滞、舌脉偏涩的治疗作用。中药方中乳香、没药能够发挥化瘀止痛的作用,川芎、鸡血藤具备活血通络功效,配伍杜仲、桑寄生增强补肾强腰,整体药物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病因,两种技术协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2-13]。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备起效快、疗效稳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可以充分发挥中医治疗标本兼顾的理念,能够有效提升针药结合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佳,肖丽萍,曾俊,等.温针灸联合中药塌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4,51(11):164-167.
[2]马凯,马丽,朱金凤.温针灸疗法联合正骨推拿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4):143-145,156.
[3]李菊.中医推拿疗法与温针灸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4,22(18):99-101.
[4]于东升,柳双双.杵棒点穴联合温针灸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炎症反应及腰痛程度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2):16-18.
[5]刘和臣.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相关炎性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4,31(5):163-166.
[6]何敏,王祖杰.密集温针灸联合循经取穴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ODI和腰椎活动度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23):155-159.
[7]朱晓雨,袁韩涛,胡洪奎,等.腰痛舒痹方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4,56(1):104-107.
[8]韩墨洋,沈潜,王璐,等.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24,33(5):334-337.
[9]田方.除痹止痛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对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康复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22):13-16.
[10]唐浩.温针灸联合中药塌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4,22(27):99-102.
[11]张丽丽,吴李秀,朱慧梅.循经取穴推拿联合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ODI指数和腰椎活动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123-126.
[12]黄喜华,马军杰,韦寒梅,等.基于"态靶辨证"的温针灸联合封包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24,23(4):60-62.
[13]何晓云,刘照勇,刘启.温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0):1403-1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