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儿科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标本溶血;标本凝血
正文
在临床上,血液检查作为常用的检查方式,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静脉采血过程中,由于婴幼儿静脉血管较细,所以静脉采血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开展比较困难,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股静脉和颈静脉空针采血法,但因其操作繁琐,容易出现溶血现象,从而会影响检测准确性。在每天早晨进行血液采集时,儿科护士需花大量时间选择血管,特别是采血时,患儿要采取特定姿势,要忍受一些疼痛,这会导致患儿家属面临紧张不安情绪,许多患儿家属无法接受,在采血时,患儿会不断哭泣、挣扎,这让患儿家属感到非常焦虑,甚至不愿意合作,从而会引发医患矛盾,也不利于患儿疾病的快速有效治疗[1]。所以,如何降低患儿静脉采血时的痛苦,提高采血效果,降低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避免医患矛盾,就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采血方式。通过对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进行改良,将空针连接试管去除,可使患儿血液自行流出,有助于保证采血成功率,同时在采血过程中,假如出现血液不畅通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刺激患儿哭泣,以顺利完成血液采集,对提升采血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将重点分析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儿科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需采血患儿142例,时间2023年6月-2024年6月,根据采血方法进行分组,常规组71例,实验组71例。常规组最大4.5岁,最小0.4岁,平均(2.11±0.42)岁,男女比例38:33;实验组最大4.2岁,最小0.5岁,平均(2.19±0.43)岁,男女比例39:32。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采用常规空针采血法,护士需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选择股静脉、桡动脉和肘静脉等位置进行穿刺。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采血前,护士要将静脉留置针、透明敷贴、肝素帽、真空采血管和采血针等物品准备齐全,选取患儿粗直四肢静脉浅静脉进行穿刺。在进行穿刺前,对患儿肌肤进行常规消毒,确保静脉留置针穿刺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完成穿刺后,护士要抽出针芯,用无菌敷贴进行固定,对肝素帽进行消毒,然后将采血针拔出,取下针头上的塑胶防护罩以后,护士要手持针柄,把肝素帽刺透,再把采血针的尾部插入真空采血管中,真空采血管中往右稍微倾斜45度,让针斜面接近试管壁,以防止血液受到机械性震荡,从而降低溶血率。因此,护士应根据不同血液标本,及时调整试管。在收集到所需血液以后,将针头拔出,通过输液装置或微量泵延长管,进行输液治疗。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皮下出血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
(2)对两组患儿标本溶血发生率、标本凝血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
(3)对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分数0~100分,90及以上为非常满意,75分到89分为满意,74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等于非常满意率加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进行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常规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n | 一次采血成功率 | 皮下出血发生率 |
常规组 | 71 | 62(87.32) | 5(7.04) |
实验组 | 71 | 70(98.59) | 0(0.00) |
X2 | 6.885 | 5.183 | |
P | 0.009 | 0.023 |
2.2儿标本溶血率、标本凝血率比较
实验组患儿标本溶血率、标本凝血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患儿标本溶血率、标本凝血率比较(n,%)
组别 | n | 标本溶血率 | 标本凝血率 |
常规组 | 71 | 7(9.86) | 8(11.27) |
实验组 | 71 | 1(1.41) | 2(2.82) |
X2 | 4.769 | 3.873 | |
P | 0.028 | 0.049 |
2.3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 | n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常规组 | 71 | 34 | 28 | 9 | 62(81.32) |
实验组 | 71 | 49 | 20 | 2 | 69(97.18) |
X2 | 4.829 | ||||
P | 0.028 |
3讨论
在儿科临床上,采血作为必要操作,但是由于患儿不配合,血管细小或难以进行穿刺,会给患儿带来极大痛苦,会影响到采血效果[2]。所以近年来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逐渐得到有效应用,这一方法,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采血成功率和有效性,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应用中,通过采用标准的静脉穿刺技术,将留置针置入选定静脉,并进行适当的固定,保证其定位牢固,不易脱落,将导管或特殊血液采集器连接到导管上,建立一个开放式的静脉通道。采集时,由于血液重力及气压差,血液会自动流动到事先预备好的采血管中,这样就可以免去多次穿刺的危险与疼痛。一次穿刺可同时满足多种血液采集需要,可大大减轻患儿及其家属的身心负担,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从而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3]。
采血作为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属于评估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采血过程中,一次采血成功率,皮下出血率,采血标本溶血率,标本凝血率属于评价采血技术的关键。一次采血成功率的提高,可大大降低患儿的疼痛感及父母紧张感,也可以有效防止重复采集血液造成的器官损害及感染。同时,一次采血成功,可以保证检测准确性,帮助医师快速作出正确诊断,并据此制定合理的处理计划,以提升患儿的疗效与家属满意度[4]。在小儿血液采集过程中,皮下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但会对患儿外观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父母带来焦虑与恐惧。另外,经常发生皮下出血也会使儿童对血液采集感到害怕,从而不利于日后的治疗合作。正确采血部位、按压方式、按压时机、防止静脉过分压迫属于预防皮下出血的重要措施,可避免皮下出血,这既能提高患儿舒适性,又能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样本溶血存在,会对化验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从而造成诊断失误或延迟,造成溶血原因很多,包括采集振动过大,使用不适当抗凝剂,血液暴露在高温或低温下[5]。高溶血率不但会造成反复取样,而且会影响到患儿的生命安全。如果出现标本凝血现象,就会造成大量的临床试验失败,需要反复收集样品,给患儿带来极大困扰,同时也会造成错误诊断。标本凝血主要是由于抗凝剂的使用不当,采集后处理不当,以及标本保管不当。通过对抗凝剂配比的优化,加强医务人员的训练,改善样品的运输与贮存过程,可以减少标本凝血发生率,从而改善检验的效果与品质。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避免皮下出血、溶血及标本凝固问题,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儿安全,增强家长的信赖都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有效推动了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儿科的有效应用[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皮下出血率、标本溶血率、标本凝血率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儿科的应用,在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还有助于降低患儿皮下出血率、标本溶血率、标本凝血率,效果显著。原因分析可能为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患儿浅静脉采集血液,一方面是由于婴儿的患儿比较细小,浅静脉容易辨认,容易医护人员快速定位,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穿刺深度,增加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其中静脉留置针采用硅胶材料,具有很好的柔韧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可有效降低对血管伤害,也可减轻采血时对儿童血管的机械刺激[7]。另外,硅胶材料的润滑性能也大大降低了穿刺过程中的阻力,使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应用无菌敷料稳定固定静脉穿刺针,可防止患儿由于运动、哭泣等原因造成穿刺针的移动、掉落。该方法可使患儿在情绪波动或剧烈运动时,仍能维持良好的稳定状态,降低穿刺过程中出现的皮内出血、血肿等危险。因为留置针可保留,可避免反复穿刺对孩子的血管及疼痛,而且可以降低医生的工作负荷,增加工作效率。与常规的空针采血相比,自行流式采血方式可有效避免回输,发生交叉感染,从而能有效保证一次采血成功率以及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8]。
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应用中,由于静脉留置针采用硅胶材料,质地较软,穿刺过程中对管壁造成的机械损害较小,因此可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害,这属于降低溶血率的重要原因。在溶血反应中,血管内皮的破坏可使其从受损部位流出,从而容易导致血液出现溶血现象,在静脉留置针的设计中,可能包含某些抗凝血成分或表面处理,从而达到延迟凝血的目的。因此,在采集血样的同时,可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血液后续处理,并且通过及时将血样送到实验室进行分离和检测,可减少由于采集标本造成的凝血风险。常规的空针采血方法依靠医生的熟练程度及熟练程度,在采集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采血速度过快、压迫血管时间过长等都会引起凝血或溶血。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利用真空设备来调节血液流速,让血液平稳缓慢地流入到采血管中,可极大降低由于人为而引起的血液品质问题。对于多次采集或连续输注的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可以降低因重复穿刺造成的皮肤损伤及感染的危险。此外,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还能控制血液与大气的直接接触,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大气污染物而引起的凝血、溶血现象[9]。
静脉留置针自流采血方法由于其结构特点及操作方法的优化,使其操作简单快捷,可减轻患儿多次穿刺所带来的疼痛及对血管的损害,并能减轻儿童的害怕心理,更加适应了当前的医学卫生安全要求。这种方式也可以为患儿的后期治疗提供一个方便途径,可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注重对患儿的人文关怀,可加强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赖,通过人性化的医护流程,有助于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10]。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自流式采血法在儿科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患儿一次采血成功率,降低皮下出血率、标本溶血率、标本凝血率,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彭英,李娟,肖凤波。留置针+真空采血装置在提高困难血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5,31(2):13-15.
[2]毕研花,孔圆圆,孔娜.双人操作法联合静脉留置针在股静脉采血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4):132-135.
[3]侯艳梅.不同类型静脉留置针连接采血器对患儿标本溶血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2):2121-2122+2144.
[4]肖二平,易敏,何秀玉,夏静,彭小燕,肖宁,徐芳,刘花艳.基于IMB模型的培训方案在儿科护士静脉留置针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12):156-161.
[5]郭丽,胡梅英,黄琴.基于微信平台追踪式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家庭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30):119-121+125.
[6]石建华,袁迎丽,盛晓萍.规范化安全质控干预在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2,43(16):1585-1588.
[7]王樱儒,刘洋.静脉留置针联合采血器用于患儿采血的可行性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1076-1077+1080.
[8]高昊.儿科护理中小儿静脉留置针置入长度与外套管根部打折率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6):171-173.
[9]崔英,姚燕群,孙琴.小儿留置针采血标本溶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J].护理与康复,2022,21(2):1-6.
[10]周晴,罗秀英,王颖,姚纯,谭丽清,谢慧,杨思思.不同止血带绑扎方式对留置针采血溶血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1):137-140.
姓名:李秋莹,性别女, 籍贯(省市)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出生年月1993年3月,学历本科,职称: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