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例城乡居民疫苗接种认知调查
摘要
关键词
疫苗接种;认知情况;调查
正文
我国疫苗管理法规定,疫苗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最终消灭传染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众所周知疫苗接种也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有段之一[5]。经过新冠疫情的3年,人们在疫苗接种认知上,可能有较大改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网络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产生了很大改变。本地区为城乡结合部,实际居住的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为了解当地父母对儿童疫苗接种知识认知情况,随机抽取部分家长进行了疫苗接种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北京市某城乡结合部疫苗接种门诊对前来接种的0-6岁儿童的家长,采用随机调查方法,选取了800人,最后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共有770份,回收率为96.25%。
1.2方法本次调查采取自行设计问卷的方式,提前进行了预调查后,并且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然后向儿童家长说明调查目的,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线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儿童疫苗接种知识等等。
1.3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并录入数据库。所得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共调查770例儿童,其中京籍儿童302例(占39.22%),外地户籍儿童468例(占60.78%);男性391例(50.78%),女性379例(49.22%),男女比例1.03:1。调查与儿童家属关系:母亲598例(77.66%),父亲161例(20.91%),其他人员11例(1.43%)。儿童家长年龄的中位数34岁,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7岁,其中20-30岁111人(14.42%),31--40岁有605人(78.57%),其他年龄54人(7.01%)。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452例(58.70%),大专181例(23.51%),高中及中专98例(12.73%),初中34例(4.42%),小学及以下5例(0.65%)。家长职业为企业职员320例(41.56%),个体103例(13.38%),事业单位92例(11.95%),其他职业208例(27.01%),家务及待业47例(6.10%)。
2.2家长对疫苗接种的态度
觉得疫苗接种对儿童重要性方面:有92.47%(712人)家长认为是重要的,与儿童不同家属关系在此方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23,p>0.05)。不同年龄的家长在“觉得疫苗接种对儿童重要性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²=0.624,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关于疫苗接种对儿童重要性方面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χ²=5.527,p>0.05)。儿童家长的职业差别对于“觉得疫苗接种对儿童重要性方面”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²=12.284,p>0.05)。儿童所在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在此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²=5.413,p>0.05)。儿童自身的户籍归属差异对于疫苗接种重要性无统计学意义(χ²=2.634,p>0.05)。
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积极了解的认知方面:共有91.43%(704人)家长了解认知积极性较高。儿童不同家属在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知的积极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42,p>0.05)。不同年龄组的家长在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知的积极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24,p>0.05)。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待疫苗接种相关知识了解上无统计学意义(χ²=6.888,p>0.05)。儿童户籍归属对于疫苗相关知识了解积极性无统计学意义(χ²=0.311,p>0.05)。不同的文化程度在了解相关知识积极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2.718,p<0.05)。不同的家庭月收入水平在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知和了解上有统计学意义(χ²=14.269,p<0.05)。
2.3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行为
能及时在孩子出生满月内,到属地保健科为儿童办理预防接种手续的家长共有764人,占到全部被调查人群的99.22%。不同年龄组的家长在及时办理手续方面无统计学意义(χ²=0.934,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于及时给孩子办理接种手续无统计学意义(χ²=0.706,p>0.05);不同职业的家长对于及时给孩子办理接种疫苗手续方面也无统计学意义(χ²=5.557,p>0.05)。按时带孩子进行疫苗接种有757人,占98.31%,未能按时接种的有13人,占1.69%,这些未能按时带孩子接种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生病和工作忙。
2.4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获取途径
医务人员获知相关知识的有534人,占75.85%;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途径获取519人,占73.72%;电视、书籍271人,占38.49%;亲朋好友363人,占51.56%;单纯1种途径获得知识有111人,占15.77%,从2种及以上途径获得知识有593人,占84.23%。
2.5家长对疫苗分类和接种程序的认知情况
知道疫苗分类的有752人,不知道的有18人。不同年龄的家长在此方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2,p>0.05),职业在此方面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0.319,p<0.05),文化程度在此方面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7.660,p<0.05),家长月收入水平在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6.725,p>0.05)。儿童户籍在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21,p>0.05)。
对接种程序了解清楚的有550人,一般了解的206人,不了解的有14人。与儿童不同家属关系在此方面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8.011,p<0.05),不同年龄组的家长对于疫苗接种程序的了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11,p>0.05),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于疫苗接种的程序了解也无统计学意义(χ²=7.090,p>0.05),不同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在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7.604,p>0.05)。但儿童家长不同的文化程度在对于疫苗接种的程序了解上有统计学意义(χ²=34.699,p<0.05)。
2.6家长对非免疫规划疫苗的认知情况
知道免费疫苗有哪些种类的有439人,其中能例举3种及以上有117人,例举2种的322人;不知道的有331人。与儿童不同家属关系在此方面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179,p<0.05),不同年龄的家长在此方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4.683,p>0.05),不同职业的家长在此方面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028,p<0.05),不同的文化程度在此方面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3.618,p<0.05),不同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在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7.317,p>0.05)。
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疫苗)了解的有243人,一般了解的有378人,不了解的有149人。儿童不同家属对非免疫规划疫苗的了解有统计学意义(χ²=9.866,p<0.05),家长不同职业在此方面上没有统计学意义(χ²=8.348,p>0.05),不同年龄组的家长在此方面上没有统计学意义(χ²=2.821,p>0.05),文化程度在此方面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4.418,p<0.05),家长月收入水平在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7.617,p>0.05)。其中对常见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疫苗)知晓情况排序为:13价肺炎有508人(65.97%),水痘疫苗有462人(60%),五联疫苗有403人(52.34%),轮状疫苗有348人(45.19%),百白破Hib四联疫苗有269人(34.94%),EV-71疫苗(手足口疫苗)有233人(30.26%)。
愿意给孩子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疫苗)的家长有365人,占总共调查人数的47.4%;视情况而定的家长有39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0.78%;不会给孩子接种二类疫苗家长的仅有14人。儿童户籍归属对是否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有统计学意义(χ²=8.014,p<0.05),儿童不同的家属、不同年龄组别的家长、不同的职业的家长、不同的文化程度组别、不同的家庭月收入水平等方面对于是否接种非免疫疫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3.444,p>0.05)。给孩子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疫苗)的原因:“可以补充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预防更多疾病”有577人;“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疫苗)多数为进口疫苗,感觉安全性好”有130人;“可以让孩子少打几针少折腾”有228人;“随大流,别人孩子打,跟着接种”有86人;“其他原因”有37人。
3讨论
觉得疫苗对儿童成大及健康重要性方面,绝大部分家长均认为很重要,与家长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水平、儿童户籍无关,这与我国长期对于疫苗预防疾病的宣传有很大关系。儿童家长在获取或了解免疫规划疫苗知识方面: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家庭月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长的学历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了解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也就越高,与相关报道一致[1,3]。本次调查的对象中,本市户籍的儿童与外地户籍儿童比例为1:1.5,被调查的儿童父母及家长的学历主要以大专及本科以上为主达到633例,占到82.21%。家庭月收入大于5000元以上,共有616人,占80%,这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报告一致[5]。
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这和相关调查一致[1,2,4],但通过新媒体获取的比例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发展,各种新媒体普及,使得各方面知识能够被大家更方便的获取了解。提示我们今后不但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水平的培训及提高,也要结合新媒体多途径、多方式针对不同儿童家长,积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网络传播方式对疫苗知识进行传播,这也是一种传播的新趋势、新潮流,为儿童接种工作提供的新的思路[4]。
家长对疫苗分类和疫苗接种程序的认知上,不同文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越高,对这些知识了解、学习及理解能力、卫生保健意识就越强。这与相关报告一致[4]。
家长对非免疫规划疫苗(自费疫苗)认知方面,文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报告一致[6],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长职业等方面可能是认知了解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影响因素。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是否会为儿童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视情况和不接种占到一半,这可能与相关宣传普及性、广泛化有关,今后工作加强此方面的宣传,结合新型网络多媒体和妈妈课堂,开展多样而有效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非免疫规划疫苗的认知度和接种意愿。
参考文献
[1] 李燕茹,罗致宁.城乡结合地区父母对儿童计划免疫知识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3):214-216.
[2] 陈伟,朱向军,高志刚等.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66—468.
[3] 孙美平.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地儿童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91-94.
[4] 凌良健,林琴等.常州市学龄前儿童家长疫苗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92-1096.
[5] 范孝青,程立春.关于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2015,16(70):41.
[6] 郑东旖,刘兆秋等.儿童家长对第二类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质,2018,31(2):2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