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促/抑炎因子水平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陈志伟 蒋霞通讯作者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 江苏南通 226005

摘要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单纯采取血液透析单独治疗)和观察组(n=30,采取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肾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清促炎因子更低(P<0.05)、抑炎因子水平更高(P<0.05);肾功能各指标水平值更低(P<0.05)。结论:实施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的联合治疗能有效优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其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及治疗合理性、创新性。


关键词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抑炎因子水平

正文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功能逐渐丧失的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肾实质的持续性损伤以及肾功能的逐步减退。在临床治疗中,血液透析是主要治疗手段,其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利用半透膜原理,将患者血液中的血肌酐、尿素氮等小分子毒素,进行有效清除,从而维持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1]。但血液透析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较差,而中大分子毒素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引发肾性骨病、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顽固性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变等系列严重的并发症[2]。目前,有医学研究发现,将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运用,能够弥补单一血液透析的不足。血液灌流是借助固态吸附剂,将血液中的中大分子毒素吸附并清除体外,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微炎症状态,该联合治疗模式可显著提高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率,还能减少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调节脂代谢、钙磷代谢水平,进而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3]。可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我科近来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期间在我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单纯采取血液透析单独治疗)和观察组n=30,采取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联合治疗。观察组:性别: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2-65岁,平均(46.83±1.32)岁;病程最长、最短分别54个月、12个月,平均(27.03±1.35)个月。对照组:性别: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3-66岁,平均(47.82±1.29)岁;病程最长、最短分别55个月、12个月,平均(26.86±1.52)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入组患者治疗前均签订血液透析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且符合《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22年版)》[4]标准,确诊慢性肾功能衰竭;无精神疾病,沟通功能受损;治疗配合度高;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活动。排除标准:患有其他器官功能损伤疾病;呼吸系统受损;免疫功能障碍;患有血液疾病;恶性肿瘤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血液透析单独治疗,观察组进行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详细措施如下。

1.2.1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及各器官功能检查等全面评估,以确定透析模式及血管通路方式。透析前,检查患者体重、血压、脉搏和体温,并清洁血管通路入口部位的皮肤。将两根针通过血管通路插入手臂,分别连接到透析器的进血和回血管路,用胶带固定。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情况设定合适的透析参数,如血流量、透析时间和超滤量等,首次透析血流速度宜适当减慢,可设定为150~200ml/min,后续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逐渐调高。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及时调整透析速度或采取相应措施。透析结束后,将针从血管通路取下,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敷裹以防止出血,再次记录患者体重。整个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注意预防和处理低血压、出血、凝血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2.2血液灌流治疗

在治疗前,慢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血管通路,通常选择颈内静脉、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准备好血液灌流器、管路、穿刺针、生理盐水等所需的物品与设备。

进行灌流器的肝素化处理时,可采用静态肝素化,将肝素注入灌流器中混匀静置20-30分钟后使用。后续对灌流器及管路进行预冲,确保无游离的吸附剂颗粒冲出,同时进行普通透析时,还需对透析器及管路进行预充。将动脉端血路与生理盐水相连接并充满生理盐水,然后正确连接于灌流器的动脉端口上,静脉端血路连接于灌流器的静脉端口上,启动血泵,速度以200-300ml/min为宜,一般预冲盐水总量为2000-5000ml。

在治疗过程中,体外循环血流量一般以100-200ml/min为宜,治疗时间通常为2-2.5小时,具体需根据各品牌型号灌流器的产品说明书推荐时间为准。且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的生命体征,警惕低血压、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需注意观察管路与灌流器的连接情况,防止扭曲、打折,确保管路通畅。若发现体外循环血液颜色变深或静脉压、跨膜压参数异常变化,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灌流器和透析器,查看有无凝血情况。

治疗结束后,采用生理盐水回血法,停血泵后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回血,撤除灌流器,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抗凝剂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改善效果,主要指标为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24h尿蛋白浓度,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通过双缩脲法测定 24h尿蛋白浓度,其数值水平与改善效果呈反比。

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水平,主要指标为血清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其水平值越低治疗效果越好;抑炎因子:白介素-10(IL-10),其水平值越高其治疗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肾功能改善效果、血清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水平),以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组间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评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改善效果

如表1数据显示,两组治疗前水平至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肾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

1 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改善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血肌酐

血尿素氮水平

24h尿蛋白浓度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0

99.03±11.52

69.20±8.51

103.91±0.34

78.98±4.71

7.54±0.74

2.72±0.46

对照组

30

99.22±12.39

78.24±9.84

104.10±0.51

88.54±5.84

 7.20±0.41

3.43±0.64

t


2.396

18.640

86.735

14.715

3.104

24.932

 P


0.098

0.000

 0.640

P<0.001

0.232

P<0.001

 

2.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水平

如表2数据统计,两组治疗前水平至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清促炎因子IL-6及IL-17水平值均更低,抑炎因子IL-10更高(P0.05)。

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IL-6

IL-17

IL-10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0

26.54±4.82

 11.56±2.52

45.34±8.25

26.24±5.84

3.36±0.58

8.01.14

对照组

30

26.98±4.79

 17.43±2.69

45.94±7.98

31.20±5.51

3.38±0.55

5.32±0.96

t


0.192

11.838

0.1742

3.757

0.137

20.587

 P


0.849

0.000

0.8624

0.001

0.892

0.000

 

3讨论

慢性肾衰竭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肾脏疾病所引发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肾脏遭受实质性损伤及萎缩,导致肾功能逐渐降低。由于肾脏的过滤功能受损,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无法得到及时排出,进而引发体内酸碱失衡,还会影响到其他脏器的正常运行。患者通常会出现贫血、口腔溃疡、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代谢紊乱等临床表现。且由于肾功能较差,体内毒素蓄积,炎症反应被激活,促炎因子水平升高,而抑炎因子水平相对不足,这种失衡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5]

目前,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依据物质交换的原理,通过半透膜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与电解质溶液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清除患者体内的小分子毒素物质,并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进而促进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的恢复[6]。但血液透析机在进行血液净化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大分子物质,使得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心律失常、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7]

治疗中,血液灌流是通过固态吸附剂将血液中的中大分子毒素清除体外,血液透析与其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小分子、中分子和大分子毒素,从而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抑炎因子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减轻体内毒素对炎症反应的刺激,使促炎因子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促进恢复机体的免疫平衡,提高抑炎因子水平[8]。因此,观察组的血清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水平均相对更优。观察组的肾功能各指标水平均更低,这是因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清除代谢废物和毒素,减轻肾脏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肾功能的恶化[9]

相较于血液透析单独治疗,联合治疗能够更全面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可提高毒素清除率,有效缓解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联合治疗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脂代谢、钙磷代谢等,对患者的预后效果更为显著。该联合治疗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综合了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两种技术的优势,弥补了单独血液透析的不足,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更为高效、全面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慢性肾衰竭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多方面的严重影响。治疗中,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抑炎因子水平及肾功能,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患者透析质量需求的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可定期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其肾功能的改善、炎性因子的清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丽,杨文君,麻冰,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25,22(2):88-92

[2]卿山林,尧鹏,田中,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血液透析患者肾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CTGF、BMP-7水平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2):201-204

[3]仲雅,李亚娟,齐小玲,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12):77-80

[4]郭亚芳,陆红,严伟华,等.尿毒清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对比单用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2(2):125-129

[5]白石,毕丽丽.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2,46(5):701-702

[6]游莎,徐爱平,王夜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因子、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2):17-20

[7]王东南,杨静,贾转曌.西沙必利联合血液灌流对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4,41(5):732-735

[8]杨莉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1):125-127

[9]高乐,韩亚男,张振宇.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 认知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8):83-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