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音乐疗法
正文
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其中化疗有较大损伤性,可能导致疼痛、骨髓抑制、胃肠反应等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增加死亡风险。同时,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且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常因反复治疗而身心疲惫,甚至出现睡眠障碍,进一步消耗体力和精神,降低抗病力[1]。为此,音乐疗法作为一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被应用于化疗患者中。鉴于此,本次研究将应用音乐疗法,希望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入组共计9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于2023年6月—2024年7月于本院收治,利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将所用病人随机分组为参照组(n=45)与试验组(n=45),其中,参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5~71(58.23±6.1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12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14例;肿瘤类型:胃癌6例,大肠癌28例。(改为胃癌6例,大肠癌28例已改)试验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7~69(58.68±5.9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初中14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2例;肿瘤类型:胃癌5例,大肠癌35例,肝癌4例(改为胃癌5例,大肠癌35例,肝癌4例已改)和胰腺癌1例。组间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基础情况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比较。组间成员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即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了解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
纳入标准
①患者计划接受化疗治疗;②预计生存期至少为6个月;③患者神志清楚,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④符合化疗适应症,且无严重化疗禁忌;⑤患者必须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消化道恶性肿瘤。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对化疗药物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有效配合治疗的患者;④未通过病理学确诊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⑤患有严重感染或并发症,可能影响化疗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1.2.1 参照组(常规护理模式)
涉及基础护理措施、心理关怀与对症支持。在常规治疗期间,护理人员悉心指导患者遵循科学合理饮食原则,促进身体康复。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医嘱,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服务。护理人员维护好病房环境的安静与清洁,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休养空间,助力其身心状态的调整与恢复。
1.2.2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音乐疗法)
(1) 音乐疗法前准备阶段
与患者进行主动交流和沟通,深入了解其疾病状况、家庭条件及文化程度等背景信息。根据患者的个人背景和偏好,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制定了以世界名曲、经典民乐、民谣等轻音乐为主的音乐类型,所有乐曲均为器乐。建立音乐曲库,并拷贝给患者。曲库以预定乐曲为主,同时允许患者自行选择,确保所有乐曲均积极向上。
(2)音乐疗法具体实施
根据患者喜好确定音乐治疗时间,通过访谈引导患者分享音乐带来的美好回忆,舒缓其压力。鼓励患者积极体验音乐疗法,可以跟着哼唱或唱出声。对于爱好音乐的患者,可在医院僻静区域进行合唱练习,化疗间歇期出院后可参加社区合唱团,以消除心中苦闷。
(3) 音乐疗法后处理
引导患者回归现实,让其简单陈述音乐治疗的心路历程。与患者讨论音乐中的感受及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其对音乐疗法的理解和体验。
(4) 每日收听安排
根据患者喜欢与情况,随时播放音乐,可使用小型录放机或耳机收听。音量大小及时间长短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调整。患者外出或出院时,均可随身携带并随时使用音乐进行干预治疗。
(5) 音乐疗法干预周期
音乐疗法贯穿整个化疗期,每周进行3次治疗,每次30分钟,持续1个月。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督促其在化疗间歇期继续坚持音乐干预治疗。
1.3 疗效标准
1.3.1 SDS和SAS分值对比
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利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让组间患者回顾性地评价化疗期间的情绪状况。SAS分数范围为25~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SDS分数范围为28~80分,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
1.3.2 营养状况评分对比
对比干预前,干预1、2、4个周后,利用PG-SGA(患者总体主观评估)量表评估组间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分标准为0~3分表示营养状况良好,4~8分表示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9分及以上表示严重营养不良。分数越高,表明营养状况越差。
1.3.3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组间患者的睡眠质量。主要关注7个因子,每个因子0~3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4疼痛控制效果对比
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利用WHO疼痛分级标准,疼痛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无疼痛)、有效(疼痛可忍受)和无效(无减轻或加重)。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录入与分析。定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中,正态分布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则使用百分比(%)来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显著性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SDS和SAS分值对比
试验组的SDS和SAS分值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
表1SDS和SAS分值对比()
组别 | 例数 | SDS分值比较 | SAS分值比较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参照组 | 45 | 58.81±8.14 | 51.41±7.24* | 57.62±9.05 | 55.70±10.95* |
试验组 | 45 | 57.49±9.52 | 48.34±5.52* | 55.58±6.08 | 49.18±7.49* |
t | - | 0.707 | 2.262 | 1.255 | 3.297 |
P | - | 0.481 | 0.026 | 0.213 | 0.001 |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2营养状况评分对比
干预后第3周,试验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
表2 营养状况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第1周 | 干预后第2周 | 干预后第4周 |
参照组 | 45 | 4.59±0.99 | 5.06±1.25* | 5.36±1.41* | 6.15±1.59* |
试验组 | 45 | 4.54±1.11 | 5.12±0.98* | 5.29±1.02* | 4.80±1.34* |
t | - | 0.226 | 0.253 | 0.27 | 4.355 |
P | - | 0.822 | 0.801 | 0.788 | 0.001 |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后,试验组的各项睡眠质量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
表3 睡眠质量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睡眠质量 | 睡眠时间 | 入睡时间 | 睡眠效率 | 睡眠障碍 | 催眠药物 | 日间障碍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参照组 | 45 | 2.22±0.52 | 2.10±0.48 | 1.84±0.41 | 1.79±0.41 | 2.43±0.23 | 2.32±0.47 | 2.19±0.51 | 1.89±0.58* | 2.42±0.50 | 2.33±0.61 | 2.42±0.61 | 2.27±0.54 | 2.30±0.37 | 2.06±0.48* |
试验组 | 45 | 2.14±0.51 | 1.26±0.29* | 1.81±0.52 | 1.16±0.23* | 2.36±0.46 | 1.28±0.22* | 2.22±0.54 | 0.98±0.19* | 2.35±0.44 | 0.93±0.20* | 2.31±0.23 | 1.36±0.23* | 2.39±0.35 | 0.99±0.19* |
t | - | 0.737 | 10.048 | 0.304 | 8.99 | 0.913 | 13.444 | 0.271 | 10.002 | 0.705 | 14.63 | 1.132 | 10.4 | 1.185 | 13.904 |
P | - | 0.463 | 0.001 | 0.762 | 0.001 | 0.364 | 0.001 | 0.787 | 0.001 | 0.483 | 0.001 | 1.000 | 0.001 | 0.239 | 0.001 |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4疼痛控制效果对比
试验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
表4 疼痛控制效果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参照组 | 45 | 14(35.00%) | 16(40.00%) | 10(25.00%) | 30(75.00%) |
试验组 | 45 | 27(67.50%) | 10(25.00%) | 3(7.50%) | 37(92.50%) |
| - | 8.455 | 2.051 | 4.501 | 4.501 |
P | - | 0.004 | 0.152 | 0.034 | 0.034 |
3.讨论
音乐疗法属于一种非侵入性的补充替代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音乐疗法可以调节患者化疗后的负面情绪,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减少胃肠道反应,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包括大脑边缘系统理论、脑干网络结构理论和共振理论,主要通过心理、生理和审美三个方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音乐疗法具有非侵入性、个性化和辅助治疗的特点。
3.1心理状态的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SDS和SAS分值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究其原因,音乐疗法不同于药物与化疗治疗,是一种自然、无创性的治疗方式。患者在欣赏音乐时,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中,处于完全放松状态,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还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刺激人体分泌出快乐荷尔蒙,调节患者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次根据患者的个人背景和偏好制定了音乐曲库。增强患者参与感和接受度。通过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对患者进行刺激与催眠,使身心全然放松,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缓解其抑郁和焦虑情绪。
3.2营养状况的影响
干预后第3周,试验组的营养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分析其原因,虽然音乐疗法不直接涉及饮食调整或营养补充,但音乐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同时唤醒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抑制恶心呕吐相关外周神经冲动的传输,增强机体对胃肠反应的耐受力。通过声波振动和频率还能提高机体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乙酰胆碱等物质分泌,加快胃肠蠕动,刺激消化酶的分泌,改善患者食欲。
3.3睡眠质量的影响
干预后试验组的各项睡眠质量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推断其原因,本次研究选用轻音乐,其曲调柔和舒缓,旋律优美动听,能快速消除患者的焦虑及紧张情绪,加快进入睡眠状态[2]。且音乐还能刺激人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强人体再生能力,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器官损伤,助力于患者进入睡眠。
3.4疼痛控制的影响
干预后试验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据此可以推断,音乐通过刺激大脑听觉中枢,可抑制相邻痛觉中枢,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3]。音乐还能促进大脑右半球垂体分泌内啡肽,发挥镇痛作用。且音乐可消除肌肉及神经的过度紧张,启动人体抗氧化作用,体内自然产生吗啡物质,缓解疼痛。同时,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和放松状态将患者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开,也能间接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和反应程度。
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和音乐疗法患者在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睡眠质量和疼痛控制效果方面的差异,表明音乐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具有安全、易行、经济等优点,值得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咪咪,万宏伟,朱毓.音乐疗法对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上海护理,2025,25(03):58-62.
[2]赵春晓.音乐联合芳香疗法对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情绪及睡眠状态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5,36(03):356-359.
[3]王德欣,栾卉,刘英.音乐治疗在癌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叙事医学,2024,7(05):334-338+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