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对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老年;内科住院;院内感染;防控效果
正文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民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追求日益强烈,这使得院内感染防控成为衡量医院管理水平与医疗质量的核心指标。防控成效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程,更深刻影响着医院的整体运营[1]。内科住院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复杂,诊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实施各类侵入性操作,极大地增加了患者院内感染的风险。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加剧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还可能引发医患信任危机,对正常医疗秩序造成破坏[2-3]。特别是老年群体,其多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也日益下降,从而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4]。传统管理主要侧重于事后处理和问题解决,在院内感染防控方面缺乏前瞻性预判及系统性规划,面对复杂多变的感染风险时,往往难以有效应对,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故而,探寻一种更为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对提升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将随机抽取2023年7月~2024年12月于我院内科住院的1000例老年患者,探析PDCA循环管理对患者院内感染的防控效果。
1. 一般资料与方法000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7月~2024年3月于内科住院老年患者500例作为对照组,施行传统管理,另选取2024年7月~12月于内科住院老年患者500例作为研究组,施行PDCA循环管理。其中对照组男262例,女238例,年龄区间61~78岁,平均(72.31±0.51)岁;研究组男265例,女235例,年龄区间61~79岁,平均(72.33±0.49)岁。两组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纳入标准:(1)患者预计内科住院时间超3d;(2)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研究目的与内容,并签署同意文件;(3)患者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入院前已存在明确感染;(2)近1个月内存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治疗史;(3)伴有免疫缺陷疾病、严重内科常见疾病;(4)意识模糊、精神功能障碍;(5)中途转科或退出。
1.2. 具体方法
对照组施行传统管理,即当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时,立即对感染者予以隔离治疗,并加大病房环境消毒及督促医护人员操作规范,同时针对感染事件迅速启动调查程序,排查感染源与传播途径,进而采取针对性防控手段。
研究组施行PDCA循环管理:(1)计划(Plan):①组建团队:由感染管理科主任牵头,选拔内科中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组建PDCA循环管理团队。②风险评估:全面收集院内科过往感染病例有关信息,包括感染发生时间、类型、部位、危险因素等,深入考察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操作习惯、医疗器械使用状况和设备维护情况,运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系统分析,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③制定方案: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拟定针对性的感染防控计划,具体措施包括对病房通风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制定并规范医疗器械使用流程,强化对手卫生管理的监督力度,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流程等,同时,明确各阶段PDCA循环的具体责任人、时间节点和成果验收标准,确保方案具备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2)执行(Do):①学习培训:采用专家授课讲解、典型案例深度剖析、现场操作演示等多元化方式,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围绕PDCA循环理论知识、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章程、感染预防方法及隔离防护要点等,强化成员防控责任意识,提升其执行能力。②规范操作:成员共同商讨制定详细、标准化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在病房环境管理方面,明确日常清洁、消毒频次要求;梳理日常诊疗护理中各项操作的标准步骤与注意事项;规定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方法、流程;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③感染监测:建立全方位、动态的感染监测体系,借助信息化系统,实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检验检查结果等数据,以便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同时,定期对病房环境、医疗器械开展微生物采样检测,确保环境与器械的卫生安全,全方位把控感染风险。④自护管理:医院全力保障防护物资充足,按周期严格检查质量与有效期,定期组织医护培训和实操考核,督促其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穿戴和脱卸方法,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此外,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发放手册、举办讲座等方式,提升其防护意识,加深配合度。(3)检查(Check):定期收集医护人员操作违规信息、感染病例等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剖析感染变化趋势,全面评估防控措施有效性。(4)处理(Action):组织成员深入剖析上一阶段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并将其引入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优化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院内防控管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入组老年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病例及感染部位,并行组间对比。
(2)管理期间,分别抽查各组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环境卫生执行情况,各1000次,并行组间对比。
(3)分别于管理前、管理后,借助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入组患者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佳。
(4)管理后,借助院内自制满意度问卷表评估入组患者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健康宣教、病房管理方面的满意情况,分值越高表明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输入SPSS26.0分析,计数资料(院内感染发生、执行情况情况)用%描述、X2检验,计量资料(生活质量、满意度)用±s描述、t检验,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对比(例,%)
组别 | 次数 | 呼吸系统 | 消化系统 | 泌尿系统 | 皮肤软组织 | 其他 | 总发生 |
对照组 | 500 | 8(1.60) | 6(1.20) | 5(1.00) | 3(0.60) | 7(1.40) | 29(5.80) |
研究组 | 500 | 2(0.40) | 1(0.20) | 1(0.20) | 1(0.20) | 2(0.40) | 7(1.40) |
X2值 | - | - | - | - | - | - | 12.708 |
P值 | - | - | - | - | - | - | <0.001 |
2.2. 两组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环境卫生执行情况对比
研究组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环境卫生执行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环境卫生执行情况对比(次,%)
组别 | 次数 | 无菌技术操作执行 | 手卫生执行 | 环境卫生执行 |
对照组 | 1000 | 851(85.10) | 816(81.60) | 798(79.80) |
研究组 | 1000 | 917(91.70) | 983(98.30) | 975(97.50) |
X2值 | - | 20.601 | 152.412 | 153.929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2.3. 两组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予以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组别 | 例数 | 时间段 | 心理功能(分) | 躯体功能(分) | 物质生活(分) | 社会功能(分) |
对照组 | 500 | 管理前 | 47.54±3.11 | 48.22±4.36 | 47.88±4.41 | 47.66±4.24 |
研究组 | 500 | 47.57±4.08 | 48.25±4.38 | 47.90±4.43 | 47.68±4.22 | |
t值 | - | 0.131 | 0.109 | 0.072 | 0.075 | |
P值 | - | 0.896 | 0.914 | 0.943 | 0.940 | |
对照组 | 500 | 管理后 | 53.64±4.03 | 53.61±3.65 | 54.52±3.94 | 53.46±3.58 |
研究组 | 500 | 57.84±3.42 | 57.96±3.01 | 58.15±3.36 | 58.09±2.97 | |
t值 | - | 21.999 | 20.560 | 15.675 | 22.567 |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分,±s)
组别 | 例数 | 护理态度 | 护理技术 | 健康宣教 | 病房管理 |
对照组 | 500 | 8.91±0.28 | 8.83±0.24 | 8.61±0.23 | 8.67±0.22 |
研究组 | 500 | 9.36±0.13 | 9.42±0.11 | 9.32±0.08 | 9.31±0.13 |
t值 | - | 32.595 | 49.971 | 65.195 | 56.003 |
P值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3. 讨论
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病情复杂,身体机能较弱,加之其年龄增长以及基础疾病的影响,免疫功能持续衰退,极易发生院内感染。传统管理方式多是在感染发生后补救,既缺乏前瞻性预判,又无系统性规划,很难有效应对老年患者面临的感染风险[5]。而PDCA循环管理作为科学的管理模式,强调各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持续循环,对院内感染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模式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突破传统局限,为解决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难题,开辟了新路径[6-7]。
鉴于此,我院选取部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研究组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环境卫生执行情况较对照组更优;研究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更高;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从结果中可以看出,PDCA循环管理在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防控中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计划阶段,借助大数据分析,全面梳理老年内科住院环境、患者基础病症及医护操作习惯等要素,精准识别潜在感染风险,进而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防控措施,从源头上把控感染隐患;在执行阶段,运用理论实操并重的多元化培训方式,提升医护人员防控意识与能力,将每一项防控细节都融入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防控措施严格落实,杜绝因操作不当引发的感染;在检查阶段,利用信息化系统实时收集环境监测数据、患者临床症状与检验检查数据等,及时、准确地评估防控效果;在处理阶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研讨,深入剖析根源,改进优化方案,并将成功经验融入下一轮循环,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8-9]。PDCA循环管理模式环环相扣,为防控工作筑牢根基,极大降低感染风险,为患者康复护航,提升其生活质量与满意度。
综上所述,面对老年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问题,我院施行PDCA循环管理,有助于降低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执行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佳,汪雯,崔曼莉,等. COVID-19疫情期间消化内科疾病谱变化及院内防控应对措施—一家三甲教学医院经验[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0,29(5):500-503.
[2]尧应才. 某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学特点分析[J]. 抗感染药学,2023,20(7):736-739.
[3]陈晓薇,张颖.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感染内科的院内防控策略[J]. 护理学报,2021,28(12):52-55.
[4]申素珍.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院内感染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6):2923-2924.
[5]卜冰,张红,张玉婷,等. 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院内感染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2021,30(9):143.
[6]张研婷,杜荣,刘琴,等. PDCA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10):921-925.
[7]徐华兰,吴赛萍,郑鹏,等. PDCA循环管理在IC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144-146.
[8]林露,张菊,李刚,等.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联合PDCA循环在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22,37(3):363-368.
[9]杨慧玲,杜粉静,侯静涛. 追踪法联合PDCA循环管理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12):1880-1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