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临床观察
摘要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正文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椎体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使椎体承受载荷能力下降,在轻微外力(如咳嗽、翻身、弯腰)或无明显外伤下发生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人群有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65岁)。大数据调查发现:全球每年约发生180万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折疏松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导致慢性疼痛、脊柱畸形、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增加。骨质疏松脊柱骨折诱发因素包括:跌倒、扭转、搬运重物等,还与长期姿势不良、脊柱退行性变导致应力集中相关。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是可防可治的老年常见病,早期诊断、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必要的微创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西医治疗以抗骨质疏松、止痛及康复为主,但单纯西药起效较慢,对椎体修复和功能恢复的综合效果有限。中医认为本病属“骨瘘”“骨折”范畴,病机以肾虚血瘀为主,治宜补肾壮骨、活血通络[2]。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期待能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具体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设立为研究开展期限,将90例院内收治的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设置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对其进行组间划分,每组归入(n=45)。资料细化如下:参照组:男女占比25∶20;年龄均值(72.45±3.67)岁;研究组:男女占比26∶19;年龄均值(73.53±2.88)岁。纳入标准:①符合OVCF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新鲜骨折(受伤时间<2 周);③椎体压缩程度<50%,无神经压迫症状;④入组患者具备完整病历资料,对本项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肿瘤性骨折者排除;②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③对中药过敏者排除。
1.2治疗方法
1.2.1 参照组:本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⑴抗骨质疏松:①采用阿仑膦酸钠70mg/周口服;②碳酸钙D3片600mg/d;③骨化三醇0.25μg/d。⑵止痛:采取洛索洛芬钠,每日3次,每次60mg,在疼痛VAS>5分时使用[3]。⑶康复训练:①骨折后1-2周(急性期):开展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平躺,膝盖弯曲,双手放在腹部,缓慢深吸气直至腹部抬起,保持2秒,然后慢慢呼气,每日做3组,每组10-15次。有效咳嗽:深呼吸后用力咳嗽,防止吸入性肺炎。踝泵运动:平躺,主动屈伸踝关节,每个位置保持5秒,每组20次,每日3-4组,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平躺,收紧大腿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每组15次,每日3组,维持肌肉力量。②骨折后2-6周(恢复期):坐起训练:从半躺位开始(初始角度为30度),逐渐过渡到坐姿,每次坐姿时间不超过30分钟。避免脊柱前屈。站立和行走训练:佩戴支具(如胸腰骶支具),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站立,首次站立时间为5-10分钟。使用助行器或手杖行走,保持稳定的步伐,避免急转弯或携带重物[4]。核心肌群训练(避免脊柱前屈):桥式练习:仰卧,膝盖弯曲,缓慢抬起臀部,直至肩部、髋部和膝盖形成一条直线,保持5-10秒,然后慢慢放下,每组10次,每天2-3组。横腹肌激活:仰卧,膝盖弯曲,双手放在腹部,通过鼻子深吸气和呼气,感受腹部深层肌肉收紧(类似于“轻轻将肚脐拉向脊柱”),保持10秒。③骨折6周后(巩固期):负重和抗阻训练:手持轻量哑铃(1-2公斤)进行上肢伸展和肩部外旋练习,以增强上肢和背部肌肉。站立时做脚尖抬高运动,每组15次,每天2-3组,刺激下肢骨骼。平衡与协调训练:单脚站立:每次10-15秒,交替两侧,每组3次,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5]。步态训练:在平地上缓慢行走,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需辅助),注意脚抬的高度和步伐长度。有氧运动:散步、游泳(避免像蛙泳这样的动作导致脊柱过度弯曲)、练习太极等,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骨代谢。
1.2.2 研究组:本组开展西医治疗的同时,增强中医治疗:⑴中药内服:自拟补肾活血方:取骨碎补15g、熟地黄15g、丹参12g、川芎10g、黄芪20 g、续断12g、桃仁9g。;以水煎煮,每日1剂,分2次服用,疗程为12周。⑵针灸治疗: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共12次[6]。⑶中药外敷:给予活血止痛散治疗,药方包括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研磨成末,以醋调糊,敷于腰背部,每日1次,每次4-6小时。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密度(BMD)、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水平方面的差异表现。
1.4 评价标准
⑴疼痛与功能:VAS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OD指数(0-100 分,反映腰椎功能障碍程度)。⑵影像学指标:治疗前后腰椎X线测量椎体前缘高度,计算恢复率=(治疗后高度-治疗前高度)/正常椎体高度×100%;双能X 线检测腰椎骨密度(L1-L4)。⑶骨代谢指标:治疗前后检测血清BGP(反映成骨活性)、PINP(Ⅰ型胶原合成标志物)、TRAP-5b(破骨细胞活性标志物)。⑷安全性:记录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皮疹等)。
1.5统计学方法
SPSS23.0软件分析,(±s)计量资料,t检验,(%)数据百分率,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此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参照组(n=45):
⑴VAS评分:3.52±1.23;ODI指数:26.9±5.56。⑵影像学与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65.2%(/45);腰椎BMD(g/cm):0.81±0.08。⑶骨代谢指标变化:BGP(ng/mL):17.4±3.6;PINP(pg/mL):42.2±6.4;TRAP-5b(U/L):4.6±0.92。⑷安全性:4.44%(2/45)。
2.2 研究组(n=45):
⑴VAS评分:2.12±0.87;ODI指数:18.6±4.23。⑵影像学与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78.4%(/45);腰椎BMD(g/cm):0.89±0.07。⑶骨代谢指标变化:BGP(ng/mL):22.6±4.4;PINP(pg/mL):52.9±7.2;TRAP-5b(U/L):3.23±0.81。⑷安全性:2.22%(1/45)。
3讨论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极大,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还可导致关节骨折。本项研究以对比方式开展,均分90例患者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其实施差异性干预策略,结果呈现,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显优参照组。分析原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促进骨修复,显优单纯西医治疗。具体优势在于:①西药通过双膦酸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补充钙的基本营养,以迅速控制急性疼痛;②在中药补肾活血的配方中,骨碎补含柚皮苷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丹参酮ⅡA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二者协同可发挥调节骨代谢平衡的效果;③针灸治疗中,选取肾俞、大肠俞等穴位,可刺激局部血液循环,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β-内啡肽),以增强止痛效果;④中西医结合疗法可同时增强成骨活性、抑制骨吸收,这与中药成分黄芪多糖、熟地黄提取物相关,通过调节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对骨基质合成的促进。而单纯西医治疗仅能部分抑制骨吸收,对成骨的促进作用有限[7-8]。⑤中药外敷和针灸疗法的开展,是椎体高度恢复的可能原因,两种方案能够切实改善骨折局部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和肉芽组织生长,再配合康复训练,进一步增强脊柱稳定性,共同促进椎体高度恢复。
概而言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通过 “补肾壮骨-活血止痛-功能康复” 多环节协同作用,最终实现对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改善,对骨修复及椎体重塑的极大促进,对骨代谢失衡的有效调节,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昱博,魏帅.补肾壮骨汤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3,38(4):730-732.
[2]郭小双,石晨,许福生.愈髋汤加味治疗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24,46(3):14-17.
[3]王芳芳.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0(19):44-45.
[4]张彦蕾.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饮食保健,2020,7(7):98-99.
[5]陈建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2):39-41.
[6]罗张进.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24,22(14):116-118.
[7]刘正君.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8):204-205.
[8]胥战豪.舒筋壮骨汤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4,24(10):106-108,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