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下的慢病管理与BCW理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互联网;慢病管理;BCW理论;2型糖尿病
正文
基金项目:
基于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联合BCW理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研究
2024yc-cxfz30056
2型糖尿积极的发病趋势使之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均可为患者生存甚至预期寿命构成潜在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而行为改变轮(BCW)理论的应用则进一步为协助患者理解与促进健康行为改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则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病情管理服务,促进了患者对于血糖监测、健康指导获取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及患者依从性及配合度[1]。同时,BCW理论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行为改变模型,强调理解行为、分析影响因素、设计干预措施来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与远期维持[2]。而将BCW理论引入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长期管理中,可实现更精准识别患者行为改变的障碍及驱动因素的目标,从而利于后续设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干预措施[3]。基于上述背景与理论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互联网下的慢病管理与BCW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协助2型糖尿病患者获得更理想血糖控制效果的能力,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以2024年6月起为期5个月内我科首次就诊为糖尿病患者为受试对象的取样来源,排除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等非2型糖尿病的特殊类型后明确受试对象阈值为150,依据命名与干预手段一致的命名原则与盲法试验等分组原则将全部受试者依次纳入空白序列、管理序列1(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及管理序列2(互联网+慢病管理联合BCW理论序列)。各组阈值均为50,年龄阈值范围为40-70.经统计其描述性结果如下。空白序列平均年龄56.25岁,标准差8.87岁;性别比例:男性25人(50.00%),女性25人(50.00%);平均BMI:27.64kg/m²,标准差3.49kg/m²;管理序列1平均年龄55.47岁,标准差8.12岁;性别比例:男性27人(54.00%),女性23人(46.00%);平均BMI:27.55kg/m²,标准差3.51kg/m²;管理序列2平均年龄56.47岁,标准差8.57岁;性别比例:男性21人(42.00%),女性29人(58.00%);平均BMI:27.64kg/m²,标准差3.47kg/m²。以上数据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空白序列:该组遵循定期电话跟踪关怀原则,致力于每周一次与研究对象进行的约10分钟的电话通话,全面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关键健康指标,暴扣血糖水平,以确保其数值可控。同时,细致了解患者当前的药物服用情况,包括种类、剂量及是否按时服药,。令外,关注患者每周投入运动的时间、自我管理能力与疾病认知,同时重视人文关怀传递,倾听患者感受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安慰,以构建信任合作关系。
管理序列1:进一步创新健康管理策略,即每周通过互联网平台推送糖尿病自我管理相关内容,旨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便捷性,将最新、最全面及易于理解的健康知识、科学自护技巧及实用的生活建议直接传送至患者中。同时结合电话指导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帮助,以此建立良好互动与信任关系。
管理序列2:充分利用联网平台优势,每周向该组对象推送定制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确保患者能够持续获得最新的糖尿病管理知识与技巧,同时借助手机AP实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实时监测与追踪的目的,有助于更精准地掌握与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干预策略上,基于行为改变轮(BCW)理论全系构建综合性的融合了动机激发、机会创造和能力提升三大核心要素的干预架构,通过动机激励激发患者的内在动力,提供机会支持以消除环境障碍,同时加强患者能力建设,确保患者充分具备自我管理行为所需的技能并积极掌握相关资源。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动态评估的方法,不断关注患者的现状与进展,及时调整干预策略。一旦发现患者面临困难或挑战,我们会立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持续推进自我管理行为的实施。
1.3判定指标
包括患者末梢血糖水平(包括餐前与餐后、体重管理水平、血脂等血清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对患者出院后T3、T6阶段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与比较性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数资料(%)率;t值比对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结果
2.1患者末梢血糖水平的比较性统计结果回顾
T0阶段检测结果相近(P>0.05)。从T1阶段起始,末梢血糖比较性统计中,,空白序列血糖水平波动不大,略有上升,管理序列逐渐下降,速度缓慢,管理序列2下降显著且稳定(P<0.05),见表1、表2。
表1 患者末梢空腹血糖水平的比较性统计结果[(±s),mmol/L]
组别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空白序列(n=50) | 9.90±0.24 | 9.55±0.64 | 9.58±0.87 | 9.88±0.63 | 9.82±0.57 | 9.59±0.42 | 9.25±0.89 |
管理序列1(n=50) | 9.95±0.25 | 9.15±0.23 | 9.04±0.13 | 8.77±0.62 | 8.63±0.42 | 8.55±0.64 | 8.59±0.47 |
管理序列2(n=50) | 9.83±0.67 | 9.00±0.67 | 8.87±0.42 | 8.10±0.25 | 8.27±0.53 | 8.15±0.69 | 7.69±0.64 |
表2 患者餐后空腹血糖水平的比较性统计结果[(±s),mmol/L]
组别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空白序列(n=50) | 12.04±0.63 | 12.55±0.64 | 12.49±0.57 | 12.58±0.64 | 12.42±0.95 | 12.54±0.66 | 12.57±0.63 |
管理序列1(n=50) | 12.51±0.59 | 12.00±0.69 | 11.81±0.42 | 11.43±0.52 | 11.22±0.57 | 11.10±0.69 | 10.45±0.63 |
管理序列2(n=50) | 12.33±0.67 | 11.24±0.87 | 11.17±0.95 | 11.03±0.60 | 10.95±0.64 | 10.22±0.31 | 9.42±0.67 |
2.2患者血脂水平及体重水平的比较性统计结果回顾
T0阶段检测结果相近(P>0.05),同时管理序列1与管理序列2的改善效果更佳(P<0.05),且这两组体重管理水平管理效果更佳(P<0.05),详见表3、表4。
表3 患者血脂(总胆固醇)水平的比较性统计结果[(±s),mmol/L]
组别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空白序列(n=50) | 6.54±1.69 | 6.25±1.63 | 6.24±1.67 | 6.17±1.52 | 6.16±1.40 | 6.20±1.12 | 6.10±1.04 |
管理序列1(n=50) | 6.55±1.67 | 6.30±0.75 | 6.14±0.22 | 6.03±0.10 | 6.04±0.05 | 6.01±0.67 | 5.99±0.43 |
管理序列2(n=50) | 6.53±1.71 | 6.02±0.21 | 6.04±0.21 | 5.99±0.14 | 5.81±0.24 | 5.79±0.22 | 5.55±0.53 |
表4 患者体重水平的比较性统计结果[(±s),kg]
组别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空白序列(n=50) | 80.25±6.63 | 80.42±3.91 | 80.63±3.43 | 79.66±3.90 | 80.63±3.95 | 81.22±3.97 | 78.64±4.43 |
管理序列1(n=50) | 80.26±6.75 | 79.64±2.11 | 78.87±2.43 | 76.65±2.17 | 75.25±3.14 | 74.64±2.45 | 72.24±4.36 |
管理序列2(n=50) | 80.16±6.39 | 76.65±2.17 | 74.42±2.39 | 72.59±2.66 | 71.54±2.56 | 70.52±2.43 | 69.75±2.44 |
2.3患者出院后T3、T6阶段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性统计结果回顾
患者出院后T3、T6阶段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性统计结果显示,管理序列2最佳,管理序列1次之,最后为空白序列(P<0.05),详见表3。
表5 患者出院后T3、T6阶段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性统计结果[(±s),%]
组别 | T3 | T6 |
空白序列(n=50) | 9.75±0.66 | 8.91±0.43 |
管理序列1(n=50) | 8.27±0.42 | 7.22±0.42 |
管理序列2(n=50) | 7.42±0.15 | 6.63±0.95 |
3讨论
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剧且人们饮食结构变化的背景下,以2型糖尿病为主要分布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发病趋势。传统上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往往依赖于患者自我管理和定期医院随访,但该模式在资源分配、患者依从性、以及个性化管理中的局限性显著。因此,对基于互联网+的慢病管理模式与结合行为改变轮BCW理论的有机结合与实践效果探索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个性化的管理策略中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指出,管理序列2(互联网+慢病管理联合BCW理论)在病情控制及体重管理、血清学检测结果的管理中均发挥了显著效果,具体而言该序列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和BCW理论的系统性,从而有效促进了患者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并达到了显著降低了血糖水平的目的[3]。而BCW理论强调的能力、机会、动机-行为(COM-B)模型的构建,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从而增强了干预的可执行性与连贯性、持续性。而管理序列1(仅互联网+慢病管理)效果次之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该策略缺乏BCW理论指导下的系统性和个性化干预,从而导致患者行为改变的深度和广度相对有限。而仅接受电话随访的空白序列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干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限,从而使其易受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影响,导致血糖水平波动且管理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与BCW理论有机结合的综合、多靶点管理策略在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方面优势最为显著,其机制得益于系统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的多方面综合施治,促进了患者行为持久改变,从而实现了血糖、体重、血脂等健康指标的全方位、多角度改善。
参考文献
[1] 蒋培琴,徐雯莉,丰青,等. 互联网自我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4,21(1):85-89.
[2] 范铭,蒋杏茂,徐凤霞,等.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互联网移动医疗使用意愿现状调查[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3,40(5):567-571.
[3] 向霞,祝小丹,马绮文,等. "互联网+护理服务"联合家庭病床模式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 天津护理,2023,31(2):213-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