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子宫肌瘤患者应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治疗价值
摘要
关键词
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正文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其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症状明显、肌瘤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传统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本疾病的经典术式,但该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手术的特点是损害轻微、出血量低、恢复迅速等;然而,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具体效果和应用价值存在一定的争议[1]。本研究旨在对比两种方法运用在该病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时间是2023年2月至2024年12月,对象为医院收入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纳入标准:经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确诊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有腹部手术史;精神疾病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2组,各30例;对照组36-55岁,平均(43.36±4.52)岁;肌瘤直径3.5-10.2cm,平均(6.31±1.56)cm;6个月-5年的患病时间,平均(2.35±0.87)年;研究组患者年龄35岁至56岁,平均(43.51±4.47)岁;肌瘤直径3.2-10.5cm,平均(6.41±1.62)cm;发病7个月-5.5年,平均(2.41±0.92)年。两组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长约10-15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进入腹腔;探查子宫及附件情况,常规处理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处理子宫血管,切断主韧带和骶韧带,将子宫完整切除;缝合阴道残端,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腹壁各层。
研究组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病患需要采取的依旧是仰卧位,全麻之后,于脐部做一长约1cm的切口,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mmHg;插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情况;分别于两侧下腹部做2-3个长约0.5-1.0cm的切口,插入操作器械;处理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处理子宫血管,切断主韧带和骶韧带,将子宫完整切除;经阴道取出子宫标本,缝合阴道残端,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拔出穿刺套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并发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肠粘连、泌尿系统感染等的发生情况。
疼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越高越好。
护理满意度:应用自制的问卷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n,%)呈现;通过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差异性,以卡方检验评估计数资料的差异性;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情况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情况比较(`x±s)
组别 | n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 | 住院时间(d) |
研究组 | 30 | 95.26±12.35 | 85.02±15.64 | 18.25±3.26 | 5.20±1.02 |
对照组 | 30 | 120.51±18.26 | 150.24±25.31 | 24.52±4.35 | 8.52±1.56 |
t | / | 6.273 | 12.006 | 6.317 | 9.756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 明确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出现了切口感染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有切口感染3例,肠粘连2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总发生率26.67%(8/3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比对照组低,有差异(P<0.05)。
2.3 评价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情况
研究组术后24h、48h的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 n | 术后24h | 术后48h |
研究组 | 30 | 3.20±0.85 | 1.53±0.42 |
对照组 | 30 | 5.62±1.24 | 3.25±0.74 |
t | / | 8.816 | 11.071 |
P | / | 0.000 | 0.000 |
2.4 判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研究组各项指标的评分较对照组偏高,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n | 生理功能 | 生理职能 | 躯体疼痛 | 一般健康状况 | 精力 | 社会功能 | 情感职能 | 精神健康 |
研究组 | 30 | 85.26±6.35 | 82.35±5.24 | 86.52±7.23 | 83.21±6.51 | 84.32±6.35 | 85.64±7.10 | 83.56±6.55 | 84.23±6.75 |
对照组 | 30 | 72.36±7.64 | 70.23±6.52 | 73.26±8.35 | 71.23±7.64 | 72.35±7.86 | 73.56±8.12 | 71.23±7.43 | 72.35±7.64 |
t | / | 8.041 | 9.041 | 7.271 | 7.362 | 6.291 | 6.007 | 7.361 | 7.042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5 评价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有非常满意18例,满意9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为90.00%(27/30);对照组包括非常满意10例,满意9例,不满意11例,总满意率为63.33%(19/30);研究组的总满意率比对照组高,有差异(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据统计,育龄妇女中子宫肌瘤的发病率约为20%-25%;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女性性激素、遗传因素、干细胞功能失调等有关。其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腹部肿块、白带增多、腹痛、腰酸、不孕等。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异常、腹部肿块、白带增多、腹痛、腰酸、不孕等症状。子宫肌瘤的危害不容小觑,其可能会影响月经,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如此会引发贫血,使患者出现乏力、心慌等症状;若肌瘤压迫周围器官,压迫膀胱会造成尿频、排尿困难;压迫直肠则引起便秘;并且肌瘤还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流产等问题,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及时治疗意义重大,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比如切除肌瘤后,月经紊乱、压迫等问题会得到改善,贫血状况也能逐渐好转;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治疗可以提高受孕几率,保障母婴健康;同时,治疗能防止肌瘤进一步发展、恶变,虽然子宫肌瘤恶变几率低,但早治疗可消除潜在风险。因此,一旦发现子宫肌瘤,应及时就医,评估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对于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往往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肌瘤;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术适用于肌瘤较大、症状明显、无生育要求或疑有恶变者。
传统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经典术式,该手术能够完整切除子宫及肌瘤,治疗效果确切;但开腹手术需要在腹部做一个较大的切口,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住院时间久,且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逐渐应用于妇科手术领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腹部做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在电视监视下完成子宫切除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关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仍存在一定争议[2-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更少,这可能是因为腹腔镜手术具有良好的视野,能够清晰地显示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便于手术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且腹腔镜手术采用的是电凝止血,止血效果好,也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短,这表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腹腔内器官的干扰小,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轻,能够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助于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这说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安全性较高;开腹手术切口大,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同时,开腹手术对腹腔内器官的暴露时间长,容易导致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而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少;手术在封闭的腹腔内进行,对腹腔内器官的干扰小,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5-6]。研究组术后VAS评分较低,这表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轻,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术后疼痛刺激轻;同时,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能够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助于减轻疼痛。术后1个月,研究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比较高,这说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研究组满意度也更高,可能是因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并发症少,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从而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在为子宫肌瘤患者治疗疾病时,运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能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腹腔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手术难度较大,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波.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23,42(11):73-76+81.
[2]周彩云.腹腔镜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中年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比较[J].临床研究,2022,30(06):62-65.
[3]郭敏.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16):99-100.
[4] 武方方,朱颍,张敏敏,等. 微通道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3,58(8):1398-1402.
[5] 周波.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疗,2023,42(11):73-76,81.
[6] 孙英凯.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 大医生,2023,8(2):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