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摘要
关键词
中药塌渍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
正文
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其发生频率伴随着糖尿病患病时间的推移而明显提升,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显著。患有此类病症的患者通常会呈现出肢体麻木、疼痛以及感觉异常等症状表现,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的生活品质。倘若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极有可能引发足部溃疡,更有甚者会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现阶段,西医针对该病症的治疗主要采用严格的血糖管控以及运用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甲钴胺)来实施干预,然而单一的药物应用往往难以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且其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些年来,中医外治疗法由于具有多靶点起效以及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中药塌渍疗法是运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材制作成膏状药剂,然后直接于病变的部位浸泡,通过皮肤进行渗透来发挥药物疗效,既有助于改善病变局部的血液流通状况,又能够对机体的整体机能进行调节。众多前期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这种疗法在缓解肢体疼痛以及改善感觉障碍等方面展现出了特定的优势,不过其在对神经传导速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常规治疗在具体效果方面存在的差异,目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1]。在针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过程中,倘若单纯依靠常规的降糖手段以及神经营养类药物,可能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其成效往往相对有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对中药塌渍浸泡联合常规治疗以及单纯常规治疗这两种方式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着重观察多伦多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血糖控制水平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80例患者分组后各40例,观察组年龄(68.25±5.36)岁、病程(9.74±2.15)年,男女分别为22例和18例;对照组年龄(67.93±5.41)岁、病程(9.82±2.08)年,男女分别为20例和20例,组间基线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3)空腹血糖7.0-10.0 mmol/L;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并发症;(2)存在下肢皮肤破溃或中药过敏;(3)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药物联合甲钴胺进行干预: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选择适宜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以每次0.5g的剂量,每日分三次口服给药;胰岛素则依据实时血糖监测数据调整使用剂量,通过皮下注射方式给予。同时,甲钴胺片以每次0.5mg的剂量,每日三次口服,整个疗程持续四周时间。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活血通络中药塌渍浸泡法干预措施:选取当归15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牛膝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等中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使药材充分吸水。然后用大火将水煮沸,再转小火慢煎40 - 60分钟,滤取药汁。将药汁倒入专用的中药塌渍浸泡桶中,根据药汁的量适当添加温水,调节水温至37 - 40℃,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且能耐受为宜。让患者将双下肢放入浸泡桶中,确保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完全浸泡在药汁中。浸泡过程中,可适当搅拌药汁,以增强药物与皮肤的接触。每次浸泡持续20分钟,每日进行一次,连续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感觉传导速度(SNCV)、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总有效率。
显效指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TC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70%,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提升≥30%,FPG≤7.0mmol/L,2hPG≤10.0mmol/L,HbA1c≤7.0%;有效指症状明显减轻,TCSS评分下降30%-69%,神经传导速度提升10%-29%,FPG、2hPG及HbA1c较治疗前降低但未达显效标准;无效则不满足以上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23.0软件统计进行了 x2、t检验,P<0.05则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TCSS评分、SNCV
观察组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TCSS评分、SNCV比较(`x±s)
组别 | TCSS评分 | SNCV (m/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40) | 12.45±1.72 | 10.56±1.63 | 35.08±3.87 | 38.16±3.24 |
观察组(40) | 12.38±1.65 | 7.12±1.34 | 35.16±3.92 | 43.27±3.58 |
t | 0.186 | 10.311 | 0.092 | 6.693 |
P | 0.853 | 0.000 | 0.927 | 0.000 |
2.2血糖指标
观察组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2治疗前后血糖比较(`x±s)
组别 | FPG (mmol/L) | 2hPG (mmol/L) | HbA1c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40) | 8.52±1.17 | 7.93±1.04 | 12.41±1.79 | 11.27±1.43 | 8.19±0.89 | 7.64±0.73 |
观察组(40) | 8.45±1.23 | 6.78±0.92 | 12.36±1.84 | 9.14±1.25 | 8.23±0.95 | 6.85±0.67 |
t | 0.261 | 5.238 | 0.150 | 7.093 | 0.194 | 5.042 |
P | 0.795 | 0.000 | 0.881 | 0.000 | 0.846 | 0.000 |
2.3总有效率
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3。
表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40) | 12(30.00) | 18(45.00) | 10(25.00) | 30(75.00) |
观察组(40) | 23(57.50) | 14(35.00) | 3(7.50) | 37(92.50) |
X2 | 4.501 | |||
P | 0.034 |
3讨论
DPN主要表现为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及轴突受损等病理改变,临床上以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为主要特征。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常规降糖与甲钴胺治疗并联合活血通络中药塌渍浸泡,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该组多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来看,观察组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明显下降(7.12±1.34 vs 10.56±1.63),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显著提高(MNCV:46.35±3.82 m/s vs 41.83±3.65 m/s;SNCV:43.27±3.58 m/s vs 38.16±3.24 m/s),这与中药塌渍浸泡法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密切相关。在DPN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多元醇代谢通路过度激活、蛋白激酶C信号异常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不断累积,会引发神经组织缺血缺氧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中药塌渍浸泡法方剂中的当归、川芎所含阿魏酸、川芎嗪等有效成分,经皮肤渗透吸收后,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血液黏稠度,优化神经微环境的血流供应。有实验研究证实,川芎嗪可促使微血管扩张,使神经组织局部血流量增加20% - 30%,从而为神经修复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2-3]。与此同时,桃仁、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微血栓形成,改善神经纤维的营养供给状况。牛膝、伸筋草等药物可通过调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雪旺细胞增殖以及轴突再生,进而提升神经传导速度[4-5]。
在血糖调控方面,观察组空腹血糖(FPG:6.78±0.92 mmol/L vs 7.93±1.0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9.14±1.25 mmol/L vs 11.27±1.43 mmol/L)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5±0.67% vs 7.64±0.73%)水平的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这体现了中药塌渍浸泡法对糖代谢具有协同调节作用。在糖尿病病理状态下,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是导致血糖失控的关键因素。中药塌渍浸泡法所选用的药材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糖代谢状况:当归中的多糖成分可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向细胞膜转运,加速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6];没药中的没药烯成分可对肝脏糖异生的关键酶活性进行调节,抑制肝糖原分解;透骨草提取物被证实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胰岛素分泌节律。此外,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良好的吸收功能,中药塌渍浸泡法通过透皮给药方式,使药物成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实现对血糖的持续有效调控[7-8]。
从总体疗效来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0%(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这反映出中药塌渍浸泡法与常规治疗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DPN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与神经修复两个方面,常规降糖药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糖水平,但对于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有限;甲钴胺作为甲基维生素B12制剂,可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有助于修复受损神经纤维,但单一用药难以从根本上逆转神经病变进程。中药塌渍浸泡法所用的活血通络药物,通过改善神经微环境、调节糖代谢以及促进神经修复等多方面作用,与常规治疗互为补充。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外用可使局部药物浓度相较于口服给药提高3 - 5倍,增强药物对靶组织的作用强度。同时,在中药塌渍浸泡法过程中,红外线照射产生温热效应,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毛孔舒张,进一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提高治疗效果[9-10]。
综上所述,中药塌渍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老年DPN患者神经功能与血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鑫.温经通络方中药塌渍治疗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
[2]丛丽.中药塌渍联合熏药疗法在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02):162-165.
[3]林淑晶.金匮肾气丸加减联合中药塌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01):155-157.
[4] 夏佟.中药塌渍联合红外线治疗仪在尪痹(寒湿痹阻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2.
[5] 田梓岳.中药塌渍治疗痔病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1.
[6] 石珏,舒锦,金立.中频电刺激联合中药塌渍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功能的影响研究[J].四川中医,2021,39(01):113-116.
[7] 查乾园.中药塌渍于糖尿病患者高危足的疗效观察[A]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C].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1.
[8] 宫妍.中药塌渍结合红外线照射法对颈型颈椎病的护理效果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9] 刘翠清.中药塌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护理[A]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1:4.
[10] 张英泽,边刚,张卫红.中药塌渍加红外线照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8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