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微生物检验;感染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
正文
感染性疾病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1]。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感染性疾病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体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进一步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2]。传统的感染性疾病诊断主要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常规检查,这种方式在面对复杂感染或新型病原体时,易出现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的问题。微生物检验技术通过对病原体的精准检测与分析,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针对以上研究资料,本次研究针对感染性疾病病例,实施了微生物检验技术进行诊断,进行预防、治疗等效果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感染性病例88例,时间:2023年8月-2024年8月。分组方法:随机法。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实施了综合检查,确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均为成年人;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签订同意书;将有严重疾病或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正在接受规范的用药治疗者;近 3 个月使用抗生素者。观察组男女比24:20;年龄均值(45.68±8.37)岁;对照组男女比23:21,年龄均值(46.20±7.09)岁。两组资料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诊断治疗方法。患者入院时,医生观察其临床症状,包括是否出现发热、咳嗽及尿痛、腹痛等症状,观察体征,是否出现腹部压痛、肾部叩痛或者是肺部啰音等不同器官感染表现。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水平等,以此判断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性疾病,并根据判定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的感染性疾病类型,因此,需要根据标准流程,确定标本采集方法。呼吸道感染患者采集痰液标本,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采集清洁中段尿液,消化道感染患者采集含有黏液、脓血部分的新鲜粪便,血液感染患者采集静脉血。(2)所有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将采集的标本接种至相应的培养基。痰液、尿液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粪便标本接种于SS琼脂平板;血液标本需进行器皿培养。在检验过程中进行培养皿报警观察,还要做好培养基上是否有可疑菌落检查,若有,需要采取革兰染色,观察细菌形态、染色特性,再通过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病原体种类。对于真菌、病毒等特殊病原体,采用相应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3)继续进行药敏试验,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因此作为药物敏感性的评估。检出耐药菌时,需要做稀释法检查,确定最小抑菌浓度,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依据。(4)检验人员在获取检验结果后,2 小时内将详细报告反馈至临床科室。报告内容包括病原体名称、药敏试验结果及用药建议。根据细菌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医生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抗感染方案,并可随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诊断结果 以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对两组不同诊断方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评估。
1.3.2 治疗有效率:评估的依据为①症状、体征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治愈:①均消失,②恢复正常;显效:①明显改善,②基本恢复正常;有效:①有所缓解,②部分恢复正常;无效:①无改善甚至加重,②无变化或恶化。。
1.3.3 感染复发率:治疗结束后随访 6 个月,统计两组患者感染复发例数,计算感染复发率=。判定标准:患者再次出现与原感染相似的症状、体征,检查实验室指标提示病原体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整理为(±s)形式,计数数据整理为[n(%)]形式,录入SPSS 22.0软件,分别行t检验、c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效果对比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相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诊断效果对比[n(%)]
组别 | 例数 | 诊断准确例数 | 诊断准确率 |
观察组 | 44 | 41 | 93.18 |
对照组 | 44 | 32 | 72.73 |
c2 | 6.510 | ||
P | 0.011 |
2.2 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95.45%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7.27%(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n (%)]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有效率 |
观察组 | 44 | 28 | 10 | 4 | 2 | 42(95.45) |
对照组 | 44 | 18 | 10 | 6 | 10 | 34(77.27) |
c2 | 6.175 | |||||
P | 0.013 |
2.3 感染复发率对比
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相对更低(P<0.05)。见表3。
表 3 两组患者感染复发率对比 [n (%)]
组别 | 例数 | 感染复发例数 | 感染复发率 |
观察组 | 44 | 3 | 6.82 |
对照组 | 44 | 10 | 22.73 |
c2 | 4.423 | ||
P | 0.035 |
3 讨论
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影响较为严重,其发病原因是细菌、病毒等感染。而患者罹患感染性疾病后,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病情不断进展,患者有死亡的风险。但是各种感染性疾病涉及的病原菌不同,症状、体征不同,从主观判断较为困难,也容易导致病情被误诊或漏诊。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的特点,传播途径包括空气、水、食物、接触等。从全球范围来看,流感、肺炎、腹泻等常见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而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感染性疾病长期威胁人类健康[4]。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免疫抑制人群增多以及全球化进程加快,新发和再发感染性疾病不断涌现,如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给疾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传统的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听诊肺部呼吸音,再参考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初步判断感染类型。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一方面,不同病原体感染可能表现出相似症状,如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病毒性肺炎的早期症状难以区分,易导致误诊;另一方面,常规检查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检测能力不足,无法准确识别病原体种类及耐药情况。相比之下,微生物检验技术融合了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病原体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以及核酸检测等手段,不仅能明确病原体种类,还能为临床精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有效弥补了传统诊断方法的不足,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5]。
本研究通过对88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对比分析,进行微生物技术检验,并做好了评估其价值的各项准备。在诊断环节,观察组凭借微生物检验技术,使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3.18%,远超对照组的72.73%。这是因为微生物检验能够直接从患者体内分离、鉴定病原体,避免了经验性诊断的局限性。以呼吸道感染诊断为例,部分病毒感染初期症状与细菌感染相似,常规诊断易误判,而微生物检验可通过PCR技术精准检测病毒核酸,明确病原体类型。在泌尿系统感染诊断中,微生物检验能区分常见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病原体,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方向,这有助于尽快控制感染,防止病情发展为严重感染[6]。
另外,在本次研究中还进行了微生物检验结果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感染性疾病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经过医生针对性的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为在,而对照组采取经验治疗其治疗有效率显著偏低。这得益于药敏试验对临床用药的精准指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对病原体的敏感率较高,而对照组因缺乏精准药敏信息,抗菌药物盲目使用率较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以消化道感染治疗为例,对于耐药性较强的沙门氏菌感染,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三代头孢菌素,能迅速控制病情,缩短治疗周期。此外,微生物检验还可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病原体变化。当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时,及时重新进行微生物检验,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延误。
在感染性疾病预防层面,微生物检验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观察组感染复发率仅为6.82%,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微生物检验可用于医院感染监测。通过对医院环境(如病房空气、医疗器械表面)、医护人员手部等进行微生物检测,能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采取针对性消毒、隔离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能够利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做出动态及科学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病原体的传播规律和耐药趋势,为医院感染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在实际的工作中,当监测到某病区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聚集性病例时,可立即加强环境消毒、限制抗菌药物使用,有效遏制感染的传播与复发。
尽管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防治中优势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标本采集环节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在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患者因素、采集人员因素或者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标本质量不合格,不能满足临床检验的需求,会导致病原体漏检或误检。因此,需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医护人员标本采集技能培训,确保标本质量。另一方面,微生物检验技术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病原体培养周期长,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需2-8周,难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需求;病毒检测依赖特定设备和技术,基层医院开展困难。未来应进一步研发快速检测技术,如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病原体检测系统,可实现病原体的快速、高通量检测;加强基层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提高基层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感染复发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微生物检验的优势,不断优化检验流程,克服现有技术难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董莎.微生物检验应用于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1):65-67.
[2]郭燕.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0):85-87.
[3]蔡春香.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22):3286-3289.
[4]何霞辉,董庆侠.微生物形态学检验判断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7):915-916.
[5]王腾勇.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6):128-131.
[6]姚伟.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22,41(5):195-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