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摘要
关键词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急诊;护理
正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跌落、高风险体育活动、暴力事件以及工作事故,其中尤以交通事故和高处跌落为最常见。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所面临的主要难点包括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生命体征和神经状态,以及应对可能的快速恶化情况。此外,维持适宜的颅内压,提供必要的呼吸支持,以及处理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也是护理中的关键环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和护理。然而,常规护理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在病情变化监测上不够细致,并且对颅内压的管理缺乏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如果未能及时干预,则容易导致更严重的脑损伤或死亡。因此,应当对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措施,快速响应患者病情的变化,防止病情恶化,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1]。本文选取本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诊护理干预方案与实施效果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n=20)与实验组(n=20)。参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6~73岁,平均(57.3±53)岁。实验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57.4±5.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颅脑损伤至就诊时间在12h内;对本次研究知情。
排除标准:外伤病因不明;遗传性疾病者;精神病史。
1.2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口腔等部位的呕吐物和分泌物,确保呼吸道畅通无阻。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进展,给予适当的吸氧治疗。全面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并合理留置尿管。遵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用药物,并插入气管。
1.2.2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
(1)组建急诊护理小组
对于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建立多学科团队至关重要,团队成员包括急诊科护理人员、神经外科医生、麻醉师和康复师等专业人员。为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所有团队成员都需接受过针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此外,明确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保证护理流程的高效和顺畅。通过组建急诊护理小组,可以确保每个专业人员都能在其专长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2]。
(2)病情监测
①肢体功能监测:全面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偏瘫和单瘫的症状,并对其肢体感觉、反射以及活动情况进行检测,以确保患者的肢体功能正常。②颅内压力监测:如果患者出现急性重症颅脑受损并伴有颅内高压,可能引发头痛、呕吐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呕吐量、颜色等,以此作为依据,明确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3]。③瞳孔状况监测:如果患者颅脑出现受损的情况,其瞳孔会发生变化。因此,需持续监测患者瞳孔具体变化情况,为患者制定与完善临床治疗与护理计划。在观察患者瞳孔时,每次间隔时间为15~30min范围内,如果出现光反应迟缓或消失等现象,同时还出现意识障碍,可判断患者出现脑部受压或者是脑疝的症状。如果患者的双侧瞳孔发生大小多变、光反应差等现象,表明脑干受到损伤。在此情况下,需使用20%的甘露醇250mL进行滴注治疗,同时还需向医生提出手术治疗。④意识情况监测:在患者入院治疗之后,通过详细检查其意识情况,能够及时诊断出血肿和脑疝的症状。患者出现早期颅内高压症状时,其意识形态一般会发生较大变化,具体包含焦虑、嗜睡等,如果病情持续发展,还容易出现昏睡和昏迷的情况,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4]。
(3)呼吸道护理
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医护人员可能需要在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以确保呼吸道的畅通。此外,为了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可能还需要提供适宜的呼吸支持,如使用机械通气。同时,定期抽吸患者口腔和气管内的痰液也是必要的,有助于防止呼吸道的阻塞和感染,确保患者呼吸顺畅[5]。
(4)颅内高压处理
脱水疗法不仅可以显著缓解脑水肿,同时也是减少颅内高压的关键手段。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静脉滴注甘露醇、留置大号针头以及各种抢救药物,如利尿剂、激素等。同时,还需对晶体液滴注量进行严格控制。双侧瞳孔变化较大是重型颅脑受损的晚期脑疝症状的主要表现,说明患者的脑干功能受损较为严重。如果患者的双侧瞳孔扩散时间超过30分钟,即使进行抢救,大多数情况下也会成为植物人或甚至死亡。因此,必须加强颅内高压的护理工作力度,并积极协助医生开展抢救工作[6]。
(4)脑脊液外漏护理
对患伤口进行仔细观察和护理非常关键,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检查伤口,以识别任何潜在的脑脊液泄漏,并注意伤口是否有渗液的迹象。为了维持伤口的清洁,定期更换无菌敷料,以保持伤口干燥并降低感染风险。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警惕任何伤口感染的征兆,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7]。
(5)体温护理
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体温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体温,以监控其生理状态。对于发热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这可能包括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冷敷或冷水浴)或药物治疗,旨在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预防由于发热导致的潜在并发症,确保患者的整体舒适和稳定[8]。
(6)急救护理
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应急准备和快速反应至关重要。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心跳骤停或其他紧急情况,医护人员需要随时准备好急救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同时,确保护理团队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响应任何突发紧急情况也是重要的,要求护理小组成员对紧急情况进行快速评估,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9]。
(7)正确转送
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确保患者在转送前病情稳定十分关键,这要求医护人员在转运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稳定患者的病情,包括稳定生命体征和处理任何紧急医疗问题。同时,医疗团队必须确保患者的医疗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接收方,包括患者的病史、当前病情、已进行的治疗以及任何特殊需求或注意事项。此外,使用适当的转运设备和技术,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10]。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健康状况进行对比。(1)护理效果评估:患者病情显著改善,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为显效;患者病情控制良好,伴有不良症状,为有效;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为无效。(2)对于患者健康状况,应用APACHEII评分法进行评估。APACHEII评分范围为0-71分,由三部分构成:①急性生理学评分(APS):涉及体温、心率等12项生理指标,单项0-4分,累计满分60分。指标偏离正常范围越远,得分越高。②年龄评分:44岁及以下0分,45-54岁2分,55-64岁3分,65-74岁5分,75岁及以上6分。③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存在严重慢性病且功能受限或透析等情况,加2-5分。总分越高,病情越重、死亡风险越大。10-15分病情较重,15-20分严重,20分以上死亡率显著增加。
1.4统计学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所得结果,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对于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并分别应用t和x2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n(%)]
分组(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参照组(n=20) | 8(20.0) | 8(40.0) | 4(20.0) | 16(80.0) |
实验组(n=20) | 12(60.0) | 7(35.0) | 1(5.0) | 19(95.0) |
x2 | 4.033 | |||
P | <0.05 |
2.2两组健康状况对比
实验组APACHEII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APACHEII评分[分,(±s)]
分组(n)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参照组(n=20) | 18.4±3.8 | 12.8±2.8 |
实验组(n=20) | 18.6±3.5 | 8.4±2.4 |
t | 0.844 | 7.543 |
P | >0.05 | <0.05 |
3讨论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可以由多种因素引发,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交通事故,尤其是摩托车和自行车事故,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老年人中的跌倒,可能导致严重的头部损伤;暴力伤害,如被击打、枪伤或其他形式的暴力;高风险运动(例如美式足球、拳击、滑雪)中的体育事故,以及某些职业(如建筑工作)中的工作相关事故,这些都可能导致头部受重击。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危害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丧失、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减退),物理功能障碍(平衡失调、协调能力下降、头痛、眩晕),情绪影响(抑郁、焦虑、情绪波动、行为改变),以及长期并发症,如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言语障碍和运动功能损害。此外,由于身体和认知功能的限制,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大幅下降,难以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社交生活。
作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在处理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时面临的难点主要在于这种伤害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首先,需要迅速准确评估患者的状况,并进行紧急干预,同时监测可能出现的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可能会有意识丧失或认知功能障碍,这增加了沟通和评估的难度。因此,这些患者的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医疗技能,还要求他们具有同情心和优秀的人际沟通能力,以确保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性的护理。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n=20)与实验组(n=20),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方案。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APACHEII评分低于参照组。急诊护理方案综合了临床实践中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护理流程,旨在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提供高标准和质量的护理服务。通过组建一个包括急诊科护理人员、神经外科医生、麻醉师和康复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团队,能够确保从不同专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这种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通过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护理方案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重视呼吸道护理,包括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提供机械通气,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对脑脊液外漏的监测和无菌包扎,有效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这对颅脑损伤患者来说尤其重要。定期监测和适当管理体温,避免由于体温异常导致的并发症,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方案中强调了应急准备和快速反应的重要性,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保障患者安全。通过在转送前稳定患者病情,并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传递,以及使用适当的转运设备和技术,方案确保了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护理的连续性。
综上所述,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干预方面,应当对患者制定科学完善的急诊护理方案,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树恒.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08):993-995.
[2]于晶晶,王敏,周芬等.HFMEA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04):507-511+516.
[3]王芳英.危机干预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家属情绪稳定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8):2582-2584.
[4]朱冰楠,贾钟楠,刘凤琪等.血清Gasdermin家族蛋白D-N端联合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23,35(10):1286-1289.
[5]王慧敏,郭来财.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08):130.
[6]黄雅玲.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0):127-128.
[7]钟健,肖琳.临床护理路径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21,7(21):89-91+94.
[8]孟凡迪.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3):115-116.
[9]田雨.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救治及预后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4):479-480.
[10]黄慧姣.全方位多角度急诊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急救效率、患者预后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2):8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