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心理护理;慢性浅表性胃炎;心理状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生活质量
正文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发生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此类疾病的出现与有偶们螺旋杆菌感染存在密切的联系,患者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恶性,胃胀以及上腹部饱满等,患者可长时间出现明显的不适感[1-2],加上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而言,其具有病情迁延,治疗周期常,根治率低的特点,可使得患者出现多样化的不良情绪,受到此类情绪的影响,可促使患者出现排斥治疗等情况,不利于患者病情状态及预后的改善,因而及时予以患者高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自身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3-4]。如占小丽[5]等人将心理护理融入慢性胃炎患者的干预过程中,显著改善了患者心理及病情状态。本文将探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详情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院内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共4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整理患者出生日期,应用随机数表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共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为:21-73岁,平均年龄(47.36±3.42)岁,观察组患者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为:21-71岁,平均年龄(46.52±3.1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强化对于患者的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方法
①构建专业的护理小组,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掌握患者实际病情状态,分析其实际护理需求,同步融入支持性心理治疗理念,将整个护理护理分为倾听、讲解、鼓励以及指导四个阶段,落实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确保护理效果的提升。
②倾听,强化与患者沟通交流的频率,落实人性化关怀措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与患者构建优良的医患关系,促使患者对于治疗人员具有足够的信任感。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做到多听少说,倾听患者内心想法,予以适当的肯定与鼓励,明确患者情绪状态,同步应用心理状态评估工具,落实对于患者的评定工作,掌握患者实际心理状态,明确其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落实针对性的引导,逐步改善患者内心不良情绪。
③讲解,遵循循证的原则,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心理护理,等为关键词,通过国内外文献平台,检索相关文献以及研究结果,获取循证证据,将所得资料整理为健康教育资料,对患者进行发放,引导其进行初步的学习,使其对于自身疾病具有一定的认知。完成后再进一步为患者普及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改善的不良影响,过程中引导患者提出自身存在疑惑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确保患者能够有效掌握,进而为患者构建正确的认知,改善其在后续干预过程中的依从性。
④鼓励,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内心的感受,掌握其情绪状态,指导其正确的发泄内心的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身疾病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消除负性情绪。同时可与患者一同回忆人生中所遇见的困境,带领患者感受在面对此类困境时的心态以及克服此类困境的方式,为其总结成功性经验,让患者的对自己重建起信心,积极参与到心理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共同找寻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体验,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⑤指导,应用内观认知疗法,为患者建立内观对象,包括:最亲近的人,如父母;第二亲近的人:如恋人或其他亲人;第三亲近的人:朋友、发小等;次讨厌的人以及最讨厌的人。完成后为其构建内观主题,包括:他人予以自己什么恩惠;我对他人有何汇报;我是否为他人添加麻烦等,引导患者在内观中反思相关事件的基础,逐步察觉自身自动行思维,同步纠正现阶段所存在的非理性认知,逐步协助患者调整、重构客观的心境,以消除其内心的各类心理问题。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态
采用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评定,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
1.3.2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评定,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
2. 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
护理前两组对比无,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以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表1 两组心理状态()
组别 | 例数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20 | (54.88±2.64)分 | (48.62±1.16)分 | (53.98±1.75)分 | (50.42±1.09)分 |
观察组 | 20 | (54.96±2.57)分 | (45.33±0.85)分 | (53.87±1.82)分 | (44.99±0.82)分 |
t | -- | 0.097 | 10.231 | 0.195 | 17.803 |
P | -- | 0.923 | 0.001 | 0.847 | 0.001 |
2.2两组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对比无,P>0.05,护理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表2 两组生活质量()
组别 | 例数 | 社会领域 | 生理领域 | 心理领域 | 环境领域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20 | (67.34±2.14)分 | (82.36±2.37)分 | (65.36±2.10)分 | (80.22±2.38)分 | (62.35±2.11)分 | (80.25±2.16)分 | (70.46±2.11)分 | (80.22±2.25)分 |
观察组 | 20 | (67.37±2.16)分 | (90.15±2.90)分 | (65.38±2.11)分 | (90.16±2.79)分 | (62.37±2.15)分 | (90.05±2.38)分 | (70.47±2.13)分 | (93.22±2.78)分 |
t | - | 0.044 | 10.046 | 9.302 | 12.122 | 0.030 | 13.636 | 0.015 | 16.256 |
P | - | 0.965 | 0.003 | 0.001 | 0.001 | 0.977 | 0.001 | 0.988 | 0.001 |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例总数同样呈现为高水平状态,此类疾病的出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密切的联系,当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可促使炎性细胞不断浸润胃黏膜,促使患者胃黏膜屏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家呢人发病。此类疾病具有病情迁延以及根治率低特点,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反复,可使其出现多样化的不良情绪,受到此类情绪的影响,可使得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降低,进而对整体疗效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及时明确患者情绪状态,并予以其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病情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6-7]。
此次研究发现结合心理护理可更为显著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与齐丽娜[8]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该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病情以及预后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分析其原因认为:研究充分结合了支持性心理治疗理念,将其融入护理工作之中,并将整个护理工作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倾听阶段,通过强化与患者的交流与评估,明确了患者心理以及情绪状态,通过针对性的引导,初步改善其心理状态。在讲解阶段,结合循证理念,强化对于患者的宣教,促使其认识到不良情绪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使得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改善其依从性。在鼓励阶段,进一步强化对于患者的心理支持,为其提供替代性经验以及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最后通过指导阶段,为患者构建正确看待疾病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避免其后续再次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心理状态,最终确保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结合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症状消失事件以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廖金凤,董淑彬,乐新春.循证护理干预对提高慢性胃炎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2):127-129.
[2]吕彩凤.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05):1161-1163.
[3]刘妍,黄惠.饮食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0):153-155.
[4]卢晓平,丁左缨.系统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心理的影响[J].名医,2023,(04):135-137.
[5]占小丽,朱其华,朱锐锐,等.心理指导对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的作用[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11):1977-1978.
[6]陈晓华,胡卫华,杨桃.强化心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14):123-125.
[7]宋晓君,孙淑晶,孙秋月,等.家人参与护理方案在HP感染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03):49-51.
[8]齐丽娜,张小燕,刘娜.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胃炎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