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在本科护理学中的教学策略及效果评价
摘要
关键词
本科护理学;死亡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正文
1引言
在时代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病,而且多数合并多种疾病,造成死亡率的增长。再加上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高龄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衰老带来的死亡率也不断增长。医院在此背景下,每天面对的患者数量持续增长,特别是须面对病危患者的急救,以及对于临终患者的关怀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这使得对护士开展有效的死亡教育十分关键。面对患者的死亡,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护士尤其是新入职护士可能感到恐惧、恐怖、害怕、抗拒等心理,影响到身心健康,也影响到护理服务质量[1]。所以开展有效的死亡教育,提高护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面对死亡的应对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但目前针对护理学生的死亡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教育不够深入,教育成效不佳等,影响到学生对于死亡的态度,继而影响到临床护理工作成效[2]。对此,临床认为应该加强对护理学生的死亡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死亡认知能力,掌握死亡应对能力,并加强人文关怀能力等[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不同时间的本科护理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死亡教育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材料
选择我校本科选修《老年护理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9-11月的47名学生列入对照组,同时将2023年9-11月的47名学生列入教育组。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在1:46,平均年龄(20.26±1.85)岁;教育组男女比例在2:45,平均年龄(20.43±1.67)岁。对比两组的基本资料,P>0.05。
纳入标准:属于我校护理专业大三年级学生;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无法保证全程参与研究;正在参加其他方面的研究,可能影响结果判定;已经参与过相似主题的研究。
2.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死亡教育。按照护理学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相关的理论培训,涉及到不同患者临终时的心理表现、护理应对策略、护理要点等;指导学生掌握死亡患者的遗体处理、面对死亡的心理调适、压力应对、如何有效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技巧。每周开展一次教学,讲解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学习活动共持续2个月。
教育组:给予死亡教育多元化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死亡教育内容,提出了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初步认识死亡。邀请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专业护士提供授课法培训活动,时间限制在半小时,对研究人员讲解关于死亡的定义、死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同时评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死亡的一般态度表现,并就国内外死亡教育的现状、差异性展开分析,使研究人员掌握死亡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清晰感受死亡。安排专业的心理师的介入,通过影片赏析的方法进行教育,时间限定在1小时左右,内容主要是:在课前推学生自行观赏死亡主题相关的影片,并告知学生观影的目的和重点;在学生说明观影完后,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感受,并描述出印象深刻的影视片段,说明为何印象深刻;要求学生再次观看这一片段,加强对于“生与死”的感受。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死亡的初步认知,说明护理上的看法或想法。由学生在教育结束后书写学习的感悟,反馈给心理师,注意心理师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刺激过度导致心理应激反应。(3)真正理解死亡。由教师和心理师提供沉浸式体验、模拟演练等方法进行培训,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开展模拟演练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5人一组,明确每位学生的分工与任务,分别扮演患者、家属、护士等,在课堂上进行患者死亡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模拟应如何应对。并在模拟结束后分享不同角色下的感受,理解何为死亡,并就此展开讨论,总结不同角色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变化。针对面对死亡时的护理技能,由护士进行现场示范,并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最后安排学生以“假如只有最后一天的时光”为主题进行作文写作,书写对“生与死”的理解。(4)认真接纳死亡。由教师采取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进行教育,时间控制在半小时。教师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分享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在面临死亡时,患者、亲人、医务人员各自的心理感受,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死亡,重点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负性情绪;讨论作为一名未来的护士,在照护临终患者、死亡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提供哪些方面的护理服务?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生与死”、死亡教育的意义,促使学生坦然面对死亡,有效应对死亡,并有效调适因此产生的负性情绪。
2.3观察指标
在教学结束后,评估两组学生在死亡认知、护理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力上的评分。选择死亡态度描绘量表评估学生对于死亡的认知态度,总分32-160分,得分越高说明死亡认知态度越好。护理技能的评估选择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总分为0-60分,分值越高说明死亡应对能力越高。人文关怀能力采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I)进行评估,总分37-259分,其中得分低于190.29分认为是能力较低,得分在190.29-211.12范围内认为是能力中等,得分超过211.12分认为是能力较高。
2.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7.0系统处理数据,分别统计计数资料(%)-χ2检验以及计量资料(`x±s)-t检验;上述结果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死亡认知态度评分
教育策略实施后,教育组学生的死亡认知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死亡认知态度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例数 | 实施前 | 实施后 |
对照组 | 47 | 83.64±9.13 | 90.52±4.13* |
教育组 | 47 | 83.48±9.26 | 99.71±3.64* |
χ2 | 0.007 | 10.312 | |
P | 0.000 | <0.001 |
注:与同组实施前比较,*P<0.05
3.2死亡护理技能水平
教育策略实施后,教育组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死亡应对能力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例数 | 实施前 | 实施后 |
对照组 | 47 | 12.15±1.33 | 20.63±1.58* |
教育组 | 47 | 12.17±1.45 | 31.42±1.71* |
χ2 | 1.000 | 11.574 | |
P | 0.000 | <0.001 |
注:与同组实施前比较,*P<0.05
3.3人文关怀能力
教育组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要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人文关怀能力比较[n(%)]
组别 | 例数 | 能力较高 | 能力中等 | 能力较低 |
对照组 | 47 | 12(25.53) | 21(44.68) | 14(29.79) |
教育组 | 47 | 28(59.57) | 15(31.91) | 4(8.51) |
χ2 | 12.956 | |||
P | 0.002 |
4讨论
死亡教育是针对每个生命的普遍教育,是每个人特别是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死亡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人们正确面对死亡,认知死亡,应对死亡有积极作用。但死亡教育课程在本科护理学中的实施,是否需要单独实施,以及应如何进行实施,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如果是设置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可能会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渗透教学,又会导致死亡教育的内容过于片面、分散,教育成果不够彻底[4-5]。经过临床实践分析,认为死亡教育应考虑护理学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教育模式,同时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的成果与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模式[6]。
在本研究开展之前,同组的研究人员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本科护理学专业死亡教育的实施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本科96名选修《老年护理学》大三学生进行自设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死亡教育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也存在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的问题。本科院校开展死亡教育面对的困难重重,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培养不足,不够重视,成效不高等问题。目前个别医学院校开始尝试死亡教育的教学实践,但由于师资培养方面的不足,教师多从网上下载资源,或通过电视等多媒体搜集相关资料,或通过一些相关书籍,所学内容片面,缺乏系统的培训,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死亡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死亡价值观,提高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明确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为面临死亡的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力的人文关怀和支撑,从而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他们更加坦然地奔赴死亡。
目前,高校开展的死亡教育内容较少,专业性不足,多是融入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护理学生一般是在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后由前辈带领,潜移默化的认识死亡,面对死亡和应对死亡。这导致护理学学生对此的经历更少。学生经验少、对死亡恐惧是死亡教育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系统的死亡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从而有效应对死亡。比如研究[7-8]提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死亡教育方案等,均展现出良好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死亡态度、死亡认知等能力有很大的改善与提升。本次研究显示,在实施教学策略后,教育组学生在死亡认知、护理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力等方面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说明针对学生特点的多元化、顺序渐进式的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死亡、应对死亡,给予患者有力的人文关怀。在实施时,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建议增设死亡教育师资力量培训机构,聘请国外一流的死亡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死亡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或是公派相关学者访问学习后再组织交流学习,并对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恐惧心理,实施个体化教学。需要考虑每位学生的不同个体因素,对于死亡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做好因材施教。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同。大部分学生处于一般死亡恐惧心理,能够谈及死亡,临床实习或见习中在多人情境下能够面对死亡,但不敢单独面对及处理临终患者,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除了进行相应的理论课程传授外,应多组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进行死亡教育,让学生从多层面了解和认识死亡; 而对于极少部分任何情境都不敢面对死亡的学生,应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逐渐让他们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最终提高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死亡教育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提高本科护理学学生在死亡认知、护理技能和人文关怀方面的能力,为死亡教育教学开展提供新思路,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敏娜,张秋雨.我国临终关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5,17(06):151-155.
[2]张楚楚,宫晓艳,王莉,等.临床护士接受死亡教育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25,24(03):96-101.
[3]许丽杰,岳鹏,肖瑶,等.生命关怀与死亡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及教学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25,22(01):55-60.
[4]刘冠琳,宋开兰,孟祥文,等.安宁疗护从业者死亡教育工作困难及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25,32(01):73-78.
[5]万勇,张玲,张玉琳,等.高职院校医学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需求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4,(12):33-35.
[6]宋莉娟,杜苗,朱爱勇.国外护理专业死亡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4,(11):79-81+84.
[7]杨建馨,董茹心,王偌敏,等.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死亡教育中的应用[C].医学护理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智慧医学篇),2024-10-18:1148-1151.
[8]柳丹,王芷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死亡教育效果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4):104-107.
通信作者:马玉琴,邮箱:396412679@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