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顾莹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本社区的慢性病老年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式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后患者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按时服药的改善比例;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估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按时服药的比例偏高P<0.05。观察组患者GQOL-74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普遍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更具有效果,可显著纠正其生活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不良生活方式

正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行为转变理论(TTM)强调个体行为改变是一个动态、分阶段的过程,涵盖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五个阶段[1]。将该理论应用于护理干预,能够针对不同阶段患者行为改变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然而,目前基于此理论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实践仍存在不足,探究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对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本社区的慢性病老年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式分组,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55-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2±8.17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分布58-84岁,平均年龄约为65.23±7.74岁。患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具备完整的病历资料及诊断依据。无统计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条件:经确诊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居住于研究覆盖社区至少6个月以上;经评估存在至少一项不良生活习惯,且愿意参与行为干预;可独立或在家人协助下完成问卷填写及自我行为监测。

排除条件:合并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晚期等严重疾病;近3个月内正在参与其他针对慢性病行为干预的临床研究;语言沟通障碍、长期卧床、频繁异地居住;正在使用可能显著影响生活方式(如食欲、活动能力)的特殊药物。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血糖等基础生命体征,记录相关数据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每月开展一次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用药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同时,为患者发放统一的慢性病健康宣传手册,内容涵盖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基本指导。通过电话或上门随访的方式,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简单询问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针对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一般性的口头劝导,如告知应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适当增加运动等,但缺乏系统的跟踪和监督措施[2]
   观察组: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运用行为转变理论(TTM),将患者行为改变过程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五个阶段,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处于前意向阶段的患者,即尚未意识到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危害的人群,护理人员通过一对一访谈,耐心倾听患者想法,结合其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吸烟、高盐饮食等行为对慢性病的不良影响,并分享相关案例,提高患者的健康认知,激发其改变意愿[3]
意向阶段患者,即已有改变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的人群,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例如,对于缺乏运动的患者,根据其身体状况制定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钟的散步或太极拳运动计划;提供个性化的食谱建议,明确每日食物摄入量和种类。准备阶段为患者提供具体的资源支持,如发放运动记录卡、饮食日记,帮助患者记录行为改变情况;推荐适合的运动场所和购买健康食材的渠道[3]
   进入行动阶段后,护理人员加强随访频率,每周通过电话或上门的方式了解患者行为改变进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若患者遇到困难,如运动时身体不适或难以抵制不健康食物的诱惑,护理人员协助分析原因,调整计划,提供解决策略。组织患者参加经验分享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巩固行为改变成果。同时,定期开展电话或上门回访,提醒患者持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不良生活方式的复现,通过长期跟踪和支持,帮助患者将健康行为融入日常生活[4]

1.3观察指标

对比护理后患者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按时服药的改善比例;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估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条目F11~F30),心理功能(条目F31~F50),社会功能(条目F51~F70),物质生活状态(条目F1~F10)四个维度。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20.0系统展开本次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结果

观察组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按时服药的比例偏高P<0.05。见表1。

1  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对比

组别

n

健康饮食

规律作息

适当运动

按时服药

观察组

40

36/90.00

37/92.20

32/80.00

38/95.00

对照组

40

31/7750

34/85.00

29/72.50

35/87.50

X2

-

6.845

8.015

5.136

8.415

P

-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患者GQOL-74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GQOL-74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对比

组别

n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状态

观察组

40

86.72±4.17

81.70±6.13

86.51±4.13

85.15±9.46

对照组

40

77.46±5.72

72.72±5.27

73.96±9.74

73.75±5.26

t

-

6.105

8.4956

6.745

8.659

P

-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运动耐力下降,易因活动不便减少运动量;味觉减退使其偏好高盐、高脂食物以满足口感需求。心理层面,部分老年人存在侥幸心理,对慢性病危害认知不足,缺乏改变动力;而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易导致其通过吸烟、酗酒等不良方式缓解压力。传统饮食文化中高油高盐的烹饪习惯根深蒂固,社区缺乏适老化运动设施与健康宣教资源,家庭支持不足等,均加剧不良生活方式的延续[6]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TTM)的护理干预,通过精准识别并针对个体所处行为改变阶段实施干预,该理论打破传统“灌输式”健康教育的局限,通过一对一沟通、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老年人从内心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激发主动改变的意愿,为后续行为转变奠定基础。其强调个性化与阶段性,根据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策略:前意向阶段以唤醒意识为主,意向阶段侧重目标规划,准备阶段提供资源支持,行动阶段强化监督与鼓励,维持阶段注重成果巩固,这种循序渐进的干预模式契合老年人行为改变规律,避免因计划不切实际导致的半途而废[7-8]

 基于TTM的护理干预通过建立持续随访、同伴支持小组等机制,帮助老年人将健康行为固化为生活习惯,显著降低不良生活方式复现率。同时,该模式注重挖掘老年人的内在潜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从被动接受护理转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不仅有效改善饮食、运动等行为,还能缓解因慢性病产生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9]

综上所述,基于TTM的护理干预模式可通过社区健康服务网络推广,对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具有积极的公共卫生意义,为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郑至方,刘恒瑞,张鎔韬.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24, 38(18):3372-3374.

[2]姚琳,尚丹梅,赵慧,.移动网络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01):85-90.

[3]汪雅静,王侠,韩荣荣,.数字健康技术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4, 18(12):956-960.

[4]杨侠,于卫华,任影,.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积极度与心理困扰的相关性[J].护理研究, 2024, 38(24):4365-4370.

[5]李嘉音,刘东玲,王子辰,.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相关行为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1):7.

[6]秘玉清,梅康妮,张继萍,.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23, 40(1):82-86.

[7]冯蕾,李诺,陈玲,.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共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横断面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23, 36(4):381-386.

[8]周莉,许赞术.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健康赋权与安全感, 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Nursing, 2024, 22(10).

[9]王瑶,伍祯,邓潇,.锻炼行为感知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感知年龄歧视与家庭支持间的中介效应[J].心理月刊, 2024, 19(18):28-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