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影像与CT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林静 何伯林通讯作者

罗田县人民医院 湖北 黄冈 438600

摘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影像(MRI)与CT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疑似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30例展开研究,对新生儿进行磁共振影像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形式下新生儿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准确率。对比两组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出血位置判断准确率。结果:MRI诊断准确率为100%。CT诊断准确率为22/28,78.57%。MRI诊断出血位置的准确率较高(P<0.05)。结论:MRI与CT均可作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手段,其中MRI诊断准确性更高,可作为临床病症判断主要手段。


关键词

磁共振影像;CT;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

正文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与发育,早期准确诊断意义重大。在众多诊断手段中,磁共振影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尤为关键。MRI 凭借其多序列成像优势,如 T1 加权像、T2 加权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等,能清晰呈现脑部精细结构与组织特征,精准定位缺血缺氧损伤部位、范围及程度,对脑白质损伤等细微病变敏感度高,为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提供丰富信息。CT 则以快速扫描见长,可及时发现脑部出血、脑水肿等显著病变,在紧急状况下能迅速排查,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1]。二者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中各有千秋,联合运用可优势互补,提高诊断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并降低后遗症风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疑似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30例展开研究。新生儿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日龄为1~5日之间,平均日龄为(3.15±1.02)日。本研究经新生儿监护人同意,本研究新生儿均存在病症:意识障碍(过度兴奋或嗜睡、昏迷)、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惊厥。新生儿其他生理指标无对比意义P>0.05。

纳入条件:疑似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日龄≤5日;无其他先天性疾病;无母婴传染病。

排除条件:合并先天发育不全;早产儿;最终死亡患儿;不接受影像检查者;转院者。

1.2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新生儿通常需要在睡眠状态下进行检查,以减少运动伪影。可以使用水合氯醛等药物镇静。一般采用头线圈,让新生儿头部舒适放置,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DWI)等[2]

T1加权像的重复时间(TR)设置为300 - 800毫秒,回波时间(TE)为10 - 30毫秒左右;T2加权像TR约为2000 - 4000毫秒,TE 80 - 120毫秒;DWI的b值一般在800 - 1000s/mm²左右,这些参数有助于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和病变情况,对缺血缺氧病变的部位、范围等进行评估[3]

CT检查:

将新生儿置于CT检查床上,要注意对非检查部位进行防护,尤其是甲状腺和性腺。采用快速扫描模式,减少辐射剂量和运动伪影影响。

管电压80 - 120kV,管电流根据新生儿体重等适当调整,如30 - 80mA,扫描层厚可以为4 - 8mm,螺距约为1 - 1.5,通过这些参数可以快速观察脑部是否有出血、脑水肿等缺血缺氧后的改变[4-5]

1.3观察指标

对新生儿进行磁共振影像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形式下新生儿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准确率。对比两组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出血位置判断准确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基底节区出血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表格SPSS20.0系统展开本次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结果

新生儿病症检查中,经CT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22例,占总病患数的22/30,73.33%。经MRI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28例,占总病患数的28/30,93.33%。最终确诊结果与MRI相符。MRI诊断准确率为100%。CT诊断准确率为22/28,78.57%。P<0.05。见表1。

1 MRI与CT确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准确率

组别

n

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

非缺血缺氧性脑病

CT

30

22/73.33

8/26.67

MRI

30

28/93.33

2/6.67

p

-

5.845

2.136

MRI确诊的28例患儿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室内出血8例、脑室周围出血7例、基底节结区出血1例。MRI诊断结果准确,对应CT确诊的22例患儿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准确率为10/12,83.33%。脑室内出血5例,准确率为5/8,62.5%。脑室周围出血7例,准确率为100%。基底节结区出血0例。P<0.05。见表2。

2 MRI与CT确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出血位置的准确率

组别

n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内出血

 

脑室周围出血

 

基底节结区出血

 

CT

22

10

5

7

0

MRI

28

12

8

7

1

P

-

<0.05

<0.05

-

<0.05

3.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主要源于围生期窒息。在分娩前、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多种因素可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血液灌注不足与氧气供应缺乏。例如,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可使胎盘血管痉挛,减少胎儿供血;脐带脱垂、绕颈会阻断氧气输送;难产造成的产程延长也会引起胎儿缺氧缺血[6]

脑部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一旦发生,能量代谢首先受损,细胞内 ATP 生成减少,导致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聚引发细胞水肿。同时,无氧代谢增强,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进一步损害细胞功能与结构。缺氧还会促使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如谷氨酸,过度激活其受体,引发钙离子内流,激活一系列酶类,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坏死。此外,缺血缺氧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加重脑组织损伤,破坏血脑屏障,使脑水肿加剧,颅内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遗留脑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7]

CT 检查快捷、方便,能在短时间内对新生儿脑部整体结构进行观察。在 HIE 诊断中,CT 可清晰显示脑部出血情况,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等,出血在 CT 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易于识别。对于脑水肿,CT 可呈现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受压变窄等改变,从而判断病变范围与程度。在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尤其是病情危急需要快速判断是否存在严重脑部病变时,CT 能迅速提供有价值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如对于有大量出血或严重脑水肿的患儿及时采取降低颅内压等急救措施。然而,CT 对脑白质损伤、微小病灶的显示不够清晰,对于缺血缺氧早期脑损伤的一些细微变化难以精准捕捉[8]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特点。T1 加权像可显示解剖结构,T2 加权像对脑组织水肿、软化灶敏感,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在缺血缺氧早期(数小时内)就发现细胞毒性水肿导致的水分子弥散受限,表现为高信号,精准定位病变部位,对于早期诊断 HIE 极为关键。MRI 对于脑白质损伤的显示明显优于 CT,能够清晰呈现脑白质髓鞘化进程及损伤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例如,在评估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时,MRI 可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病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同时,MRI 还可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进一步研究 HIE 患儿脑部功能变化,为神经发育评估提供更多信息。但 MRI 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患儿配合度要求较高,有时需要镇静处理,且检查成本较高[9]

综上所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机制复杂,涉及多环节的病理生理改变。CT 和磁共振影像在其诊断中各有优势与局限性,二者相互补充,对于全面、准确诊断 HIE,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以及预测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方法,以实现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精准诊疗。

参考文献:

[1]陈露方,刘娇静,周文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及磁共振参数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24, 51(6):80-83.

[2]古明静.磁共振影像与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 7(5):173-175.

[3]张钜伟,李忠.磁共振影像与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影像诊断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4):3.

[4]张涛.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健康忠告, 2022(6):7-9.

[5]王裕萍,王洪志,姚文秀.基于MRI研究血清GH,8-OHdG,HMGB1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4, 35(3):70-74.

[6]马德有,毛玉红,尚红磊,.DTI扫描与常规MRI检查在评估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3, 42(9):1497-1501.

[7]朱秀益,徐宏伟,俞金娜,.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及B淋巴细胞瘤-2蛋白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23, 38(23):4721-4724.

[8]李竹强,吴迪,王娜.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2):6.

[9]陈健康.磁共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 6(20):104-1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