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在中医内科脾胃虚弱证中的现代临床应用拓展研究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贺军涛

大名县中医医院 河北邯郸,056900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在中医内科脾胃虚弱证中的现代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本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评估其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医院确诊为脾胃虚弱证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接受补中益气汤治疗,B组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炎症因子(TNFα、IL6、IL8)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胃脘隐痛、乏力、大便稀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治疗后A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与B组相比改善更明显(P<0.05);②A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胃脘隐痛、乏力、大便稀溏)显著降低,优于B组的治疗效果(P<0.05);③临床疗效方面,A组治愈率和治疗总效率分别为70%和90%,均显著高于B组(P<0.05);④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组为6.7%,显著低于B组13.3%(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脾胃虚弱证患者中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水平、改善中医证候表现,且不良反应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脾胃虚弱证;炎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

正文


引言

脾胃虚弱证在中医内科常见,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引发,表现为胃脘隐痛、乏力等,损害气血生成与营养输布,影响整体健康。现代生活压力下,其发病率上升,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效率,探索有效治疗方案迫在眉睫。补中益气汤因益气升阳、健脾养胃功效受重视,由多味药组成,以扶正为本,协调五脏。现代研究显示其可改善证候,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但疗效与安全性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 120 名患者,对比补中益气汤与常规治疗,评估炎症因子等指标及不良反应,以推广其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自202321月到202312月,满足脾胃虚弱症证病症状的12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由随机数表法把这些患者随意分成两组,每组60人,达到了研究的随意性。B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A组就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附加补中益气汤实施治疗。A组的患者年龄范围为2060岁,平均年龄为40.29±6.42岁。B组的患者年龄范围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40.58±5.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以及病症状严重度上都没有明显差异,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得两组患者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B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法包含,提供适量的调节脾胃功能中药,结合饮食调护和适度的运动引导,从饮食、药物和生活方式角度多方面调节。且依据患者具体症状表现,能协助应用西医药物治疗来减轻临床症状。  

A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补中益气汤基本组方含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等,方中黄芪为君药,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助黄芪补中益气之功。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和症状表现,适度调节药物剂量和配伍,如脾胃虚寒明显者,可增加干姜、肉桂等温中散寒之品。在病情平稳阶段,结合穴位按摩,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通过专业手法按摩,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同时配合饮食调护进一步强化疗效。治疗周期设定为持续观察四周,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每天拟定处方,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每周进行一次随访观察记录和症状反馈分析,确保治疗标准化执行。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主要依据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估,炎症反应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比两组患者炎症反应情况。首要使用TNFα、IL6IL8这三种炎症因子的表现用以评价。这三种炎症因子的水平高低,可以有效地体现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用pg/mL为单位实施测定,数值愈高表示炎症程度愈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包含胃脘隐痛积分,乏力积分和大便稀溏积分。证候积分用积分方式体现,数值越大表示这一证候的程度及症状愈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含痊愈数,显著数和没有数。痊愈定义为炎症因子恢复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退。显著定义为炎症因子显著降低,临床证候一定程度上好转,但还未彻底消退。没有定义为炎症因子没有显著变化,临床证候没有显著好转。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包含恶心,腹泻和乏味的发生率。针对不良反应,依据是否发生,发生的频率以及反应强度逐一开展记载和评定,以便评估治疗的安全性。上述四方面,即将视为评估补中益气汤在中医内科脾胃虚弱证中现代临床应用拓展研究的主要判定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确保结果的统计学可靠性与精准性。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通过均值±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护理前后评分变化则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为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炎症反应情况的对比

两组患者的TNFα、IL6IL8水平都明显减少,在其中B组减低幅度较轻,而A组减低幅度更加明显,组间差异呈现统计重要性P<0.05。和B组对比,补中益气汤于提升炎症反应层面具有更好效果。见表1.

1  两组患者炎症反应情况对比(X±Spg/mL

组别

B组(n=60)

A组(n=60)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TNF-α

40.8±6.5

38.7±5.8

40.4±6.3

28.3±4.5

IL-6

27.11±6.8

24.9±4.8

27.6±6.5

18.2±3.6

IL-8

46.12±5.9

38.4±5.1

45.3±5.1

27.6±4.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

A组和B组在接受治疗后,其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但A组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包括胃脘隐痛、乏力和大便稀溏三项指标均低于对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补中益气汤在中医内科脾胃虚弱证中的现代临床应用有密切关系。见表2.

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X±S

组别

B组(n=60)

A组(n=60)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胃脘隐痛

5.5±0.8

3.2±0.8

5.1±0.4

1.3±0.2

乏力

4.0±1.6

2.8±1.1

3.8±1.3

1.1±0.2

大便稀溏

3.10±1.3

2.5±0.9

3.4±1.0

1.1±0.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A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疗总效率均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中益气汤在改善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详见表3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效率

A组

60

42(70%)

12(20%)

6(10%)

54(90%)

B组

60

28(46.7%)

21(35%)

11(18.3%)

49(81.7%)

P值

-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主要包括恶心、腹泻和乏味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中益气汤在改善脾胃虚弱证的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见表4.

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恶心

腹泻

乏味

不良反应发生率

A组

60

2(3.3%)

1(1.7%)

1(1.7%)

4(6.7%)

B组

60

5(8.3%)

3(5%)

4(6.7%)

8(13.3%)

P值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补中益气汤是以中医脾胃理论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方剂,具有益气健脾、升阳举陷的功效,其现代临床应用逐渐拓展至脾胃虚弱证相关疾病的治疗。就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组在TNFα、IL6IL8水平的改善方面均优于B组。治疗后,B组患者TNFα、IL6IL8水平分别为38.7±5.8 pg/mL24.9±4.8 pg/mL38.4±5.1 pg/m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而A组治疗后,这些炎症因子的水平下降更加显著,分别降低至28.3±4.5 pg/mL18.2±3.6 pg/mL27.6±4.2 pg/mL

炎症因子的显著变化表明,补中益气汤在消除炎症反应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可能与其改善脾胃功能、调节人体气血平衡有关[5]。与A组相比,B虽然表现出明显的抗炎效果,但A组的炎症因子改善幅度更大,提示补中益气汤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中医辨证特点以及合并治疗手段的影响。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减少组织损伤,改善胃肠道微环境,为患者提供较佳的治疗体验。

对比两组数据可知,中医药在现代炎症反应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巨大。进一步钻研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以及其如何运作,同时考虑融入其他中药或治疗办法的使用效果,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这意味着补中益气汤在治疗中医内科相关疾病,特别是和脾胃虚弱证相关的疾病中,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其影响力值得在更广大的医学范围内进行深度研究。脾胃虚弱证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会表现出胃部隐隐作痛、无力感、便溏等症状,严重的会降低患者生活的质量以及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补中益气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医疗法,对于调和脾胃,调整气血都有显著效果。根据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得出结论,补中益气汤对于改善脾胃虚弱证的情况有显著疗效。

两组患者的胃脘轻痛、疲惫、软便等症状评级差别没有数据重要性,显示两组患者的病情展现相同性。B组患者的症状评级明显降低,其中胃脘轻痛评级自治疗前的5.5±0.8降低到3.2±0.8,疲惫评级自4.0±1.6降低到2.8±1.1,软便评级自3.10±1.3降低到2.5±0.9,并且差别展现数据重要性P0.05。但A组患者的症状好转更加明显,胃脘轻痛评级自治疗前的5.1±0.4降低到1.3±0.2,疲惫评级自3.8±1.3降低到1.1±0.2,软便评级自3.4±1.0降低到1.1±0.7,差别亦展现数据重要性P0.05这表明补中益气汤和常规治疗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但两者在改善幅度上仍存一定差异。

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有效缓解胃部不适与乏力症状,对大便稀溏的改善也显示出其对脾虚湿盛症状的良好调控作用。显示补中益气汤治疗后虽效果显著,但与常规治疗相比,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应用范围与现代化治疗结合的可能性。补中益气汤在中医内科脾胃虚弱证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与推广应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弱证的重要方剂,其核心作用在于补气升阳和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证患者常表现为消化功能紊乱、气虚疲乏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通过对比补中益气汤联合常规治疗(A组)与单纯常规治疗(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70%46.7%;治疗总效率也有所提高,分别为90%81.7%。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补中益气汤的使用不仅改善了主要脾胃虚弱症状,对机体功能的修复也产生了全面、显著的影响。

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党参等药材能够有效补气,白术和茯苓则强化脾胃功能,各药材之间配伍协调,使机体气机得以恢复运行并达到平衡,被认为是协助患者全面改善症状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炎症指标的降低与证候积分的改善上,还进一步保证了更高的临床疗效。这一点在治愈率和总效率数值的显著差异上得到了验证,能够更好地满足脾胃虚弱证患者的治疗需求。

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在治疗过程中显示出安全性良好,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6.7% vs 13.3%)。这为临床推广提供了新方向。结合结果可以进一步确认,补中益气汤作为中医治疗脾胃虚弱证的特色用药,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提升疗效、降低患者不适感,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创新方向。

补中益气汤作为一剂经典中药配方,在脾胃虚弱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其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是确保其广泛推广的重要前提。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切入点,比较了A组与B组在治疗脾胃虚弱证过程中的表现。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种类首要聚焦于恶心、腹泻诸如此类症状,然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A组为6.7%,远少于B组的13.3%P0.05A组患者中仅为2例发生恶心、1例发生腹泻、1例发生乏味,并且B组患者中恶心、腹泻和乏味发生例数依次为5例、3例和4例。上述结果表明,虽然补中益气汤归属中药复方,然而其副作用发生率较少,同B组比较拥有某种安全性优势。这或许同补中益气汤的组方机制相关,该方以党参、黄芪诸如此类药为主,辅以甘草、陈皮等调节脾胃的药,全部组方温和顺畅,适应脾胃虚弱证患者的症候特点,同时有效地缓解疾病症状,且能够减少药物刺激导致的胃肠不适或者乏味症状。

A组不良反应的轻微性难以忽视,表明补中益气汤在兼顾药效和总体安全性方面具有更为均衡的表现。结合治疗总效率(A90% vs. B81.7%P0.05)和证候积分改善数据,可进一步验证该方对探索脾胃虚弱证治疗优化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来看,补中益气汤不仅疗效确切,还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现代临床拓展提供了有力依据。这一特性值得在未来研究中继续关注,为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悠宇.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虚弱证中的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09).

[2]马强,杨仁义,欧阳心怡,周德生.补中益气汤联合多潘立酮对帕金森病胃排空延迟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1,43(10):2685-2689.

[3]佘挺.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疗效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21,(43):145-146.

[4]段柳花李小花.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5):81-83.

[5]岳慧李少华.补中益气汤在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07):0163-01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