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预后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难治性心力衰竭;效果;预后
正文
难治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也很复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虽然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措施逐渐完善,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传统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联合治疗,但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标准治疗,心功能改善仍不理想,难以进一步缓解症状和降低再住院风险[1]。特别是因为传统治疗方案在部分患者中无法充分抑制心肌重构导致的代偿性改变,导致心力衰竭病程进展的调控受到限制,所以探索新型治疗手段和药物成为临床迫切需求。近年来,针对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相比传统 ACEI,ARNI 的代表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双重机制,同时拮抗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和升高利钠肽水平,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抑制心室重构并延缓心肌纤维化的进展。相关研究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改善左心功能、缓解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有显著潜力,但其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具体评价仍需要更多临床验证。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研究纳入 90 例已接受传统治疗效果欠佳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明确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作用,以期为临床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优化提供新思路和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纳入90例患者分组后各45例,观察组年龄(61.78±7.35)岁、心衰病程(4.23±1.12)年、基线LVEF(32.15±4.05)%;对照组年龄(62.05±7.41)岁、心衰病程(4.18±1.09)年、基线LVEF(31.94±3.87)%,组间基线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1)符合难治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年龄18-80岁;(3)常规治疗3个月无效;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沙库巴曲缬沙坦过敏史;(3)入组前3个月行心脏手术。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利尿剂选用呋塞米,口服每次 20 - 40mg,每日 1 - 2 次,或者根据病情调整剂量进行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起始剂量 23.75mg,每日 1 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 2 - 4 周将剂量加倍,最大剂量至 190mg,每日 1 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选用培哚普利,起始剂量 2mg,每日 1 次,若患者耐受良好,可逐渐增加至 4 - 8mg,每日 1 次。所有药物持续治疗 6 个月。
观察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把 ACEI 类药物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 97/103mg,口服,每日 2 次(bid),治疗 6 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总有效率、再住院率。
1.4疗效标准
显效标准为:治疗 6 个月后,患者LVEF提升幅度大于等于 15%,血清 NT-proBNP 下降幅度大于等于 60%,6 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幅度大于等于 100 米,且未发生再住院及心血管事件;有效标准为:LVEF 提升幅度在 5% - 14%之间,NT-proBNP 下降幅度在 30% - 59%之间,6 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幅度在 30 - 99 米之间,或者出现轻微心血管事件但病情稳定;无效标准为: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者 LVEF 下降、NT-proBNP 升高、6 分钟步行距离缩短,并且出现再住院或严重心血管事件。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22.0软件处理,进行x2统计、 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x±s)
组别 | LVEF () | NT-proBNP (pg/mL) | 6MWD (m)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45) | 32.18 ± 4.07 | 36.05 ± 4.78 | 2635.42 ± 502.14 | 1543.62 ± 324.58 | 278.94 ± 43.85 | 326.45 ± 48.36 |
观察组(n=45) | 32.45 ± 4.23 | 41.27 ± 5.12 | 2584.36 ± 486.25 | 985.74 ± 186.35 | 282.56 ± 45.37 | 362.83 ± 52.14 |
t | 0.309 | 4.999 | 0.490 | 9.999 | 0.385 | 3.432 |
P | 0.758 | 0.000 | 0.625 | 0.000 | 0.701 | 0.001 |
2.2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更高,P<0.05。如表2.
表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对照组(n=45) | 18 (40.00) | 17 (37.78) | 10 (22.22) | 35 (77.78) |
观察组(n=45) | 25 (55.56) | 18 (40.00) | 2 (4.44) | 43 (95.56) |
X2 | 6.154 | |||
P | 0.013 |
2.3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两组不良事件比较[n(%)]
组别 | 心肌梗死 | 心源性猝死 | 卒中 | 总心血管事件率 |
对照组(n=45) | 3 (6.67) | 1 (2.22) | 5 (11.11) | 9 (20.00) |
观察组(n=45) | 1 (2.22) | 0 (0.00) | 0(0.00) | 2 (4.44) |
X2 | 5.075 | |||
P | 0.024 |
3讨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指的是经过严格优化药物治疗以及生活管理后,依旧存在休息或者轻微活动时呼吸困难、乏力、体液潴留等症状,并且需要反复住院治疗的严重心力衰竭状况。该病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 - 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心室重构、心肌损伤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多个方面。目前临床诊断难治性心力衰竭主要依据患者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结构改变,以及血清 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生物标志物水平进行综合判断。在治疗方面,常规治疗方案主要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目的是减轻心脏负荷、抑制神经 - 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改善心肌重构[2]。
常规利尿剂通过促进水钠排泄,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患者水肿以及肺淤血症状;β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抑制心肌重构;ACEI 则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并且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同时还能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延缓心室重构进程。然而,常规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长期使用利尿剂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且部分患者会出现利尿剂抵抗现象;β受体阻滞剂在使用初期可能会导致心功能恶化;ACEI 虽然能抑制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但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生成的同时,会使缓激肽水平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干咳等不良反应,并且无法完全阻断 RAAS 激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效果有限[3-4]。
观察组把 ACEI 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该药物由沙库巴曲以及缬沙坦两种成分组成,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沙库巴曲是脑啡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脑啡肽酶活性,升高利钠肽、缓激肽以及肾上腺髓质素等内源性血管活性肽水平,发挥利尿、扩血管、抑制心肌纤维化以及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等作用;缬沙坦则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够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 1 的结合,有效抑制 RAAS 过度激活,降低血管阻力以及心脏后负荷。两者结合形成共晶体,既能增强利钠肽系统的有益作用,又能抑制 RAAS 的不良效应,从多途径调节心脏以及血管功能,实现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5-6]。
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后 LVEF 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得益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肌重构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心脏收缩功能的提升。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抑制 RAAS 以及增强利钠肽系统,减少心肌细胞纤维化以及心肌肥厚,逆转心室重构,使得心脏收缩功能得以恢复和提升;同时,药物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脏射血阻力,使得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LVEF 数值升高。观察组 NT-proBN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T-proBNP 是反映心室壁张力以及心脏负荷的敏感指标。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利尿、扩血管作用,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缓解心室壁压力,减少心肌细胞分泌 NT-proBNP;并且药物抑制 RAAS 以及改善心肌重构,从根本上减少了导致 NT-proBNP 升高的病理因素,使得血液中 NT-proBNP 水平明显降低,这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减轻心脏负荷以及改善心功能具有积极作用[7-8]。
在 6 分钟步行距离(6MWD)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提升,6MWD 是评估患者运动耐量以及心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呼吸困难以及乏力等症状,使得患者身体机能得以恢复,能够进行更长距离的步行运动;同时,药物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以及组织灌注,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从而使 6MWD 显著增加。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体现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方面的优势。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多途径改善心脏功能、抑制心肌重构、调节神经 - 内分泌系统,减少急性心衰发作、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患者再住院几率,为患者长期预后提供更有力的保障[9-10]。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通过调节神经 - 内分泌系统、改善心肌重构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等多途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降低再住院和心血管事件风险,为临床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提供了更有效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权泉.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06):68-71.
[2] 李艳丽,李辉芳,曹瑞娜,霍飞蛟.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龄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5,31(02):311-314.
[3]赵俊凤.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心功能与NT-proBNP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24):45-48.
[4] 谢声动,王禹捷,邓天禄,肖春林,谢汉刚.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GDF-15、sST2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22):38-41.
[5] 赵焕佳,何振雄,翟永新,李思明,范火珍.扶正益气法联合低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低血压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吉林医学,2024,45(06):1387-1390.
[6] 杨瑾,孙宏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15):57-60.
[7] 李煌,周晓莉,刘丽霞.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13):54-57.
[8]黄海杰.参附注射液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2):31-35.
[9] 苗依婷,葛亚龙,黄晶,贺雪梅,赵萱,柴程程,蒋东洋,梁英.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优势的Meta分析[J].药学研究,2024,43(04):402-408.
[10] 何琴,孙纷纷.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09):6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