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装备保障现状及发展分析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杨辉 刘晨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河南郑州 450047

摘要

装备保障系统和主装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装备保障的效率和效益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电子信息装备保障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提炼了装备保障模式升级转变的要点,提出了装备保障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电子信息装备;保障现状;保障模式;发展方向

正文


一、电子信息装备保障的现状与不足

 

装备系统是由主装备和保障系统共同组成,从装备作战效能保障的角度出发,保障系统和主装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现阶段,我国在装备保障和战斗力保障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斗力保障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综合保障体系的研究、顶层设计和大系统实践。装备保障的理论、机制体制、标准技术等只能应对电子装备的传统维修服务和单一装备的保障,不能适应电子信息平台、多平台协同作战集成保障和信息化保障的要求。

 

2)缺乏对装备全生命周期保障的理论设计和研制实践。在装备论证阶段,缺乏装备保障一体化的深入研究,装备保障性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不系统、不完善;在装备研制阶段,缺乏有效的工具软件和技术支撑。

 

3)装备保障人才建设滞后

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于装备的发展。装备研制单位在装备立项及研制阶段关注装备先进技术和性能,忽视装备综合保障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在“三化”和“六性”设计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装备使用单位由于人员编制和人员的流动性,导致掌握和熟练高技术装备保障的人才缺乏,懂得管理和指挥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

 

4)保障能力相对较弱

①保障装备与主战装备发展不同步、不配套

装备研制生产缺乏保障系统论证和长远规划,致使保障装备长期无法形成配套体系,保障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技术水平明显滞后于主战装备,不能快速和持续保障装备的战斗力。

②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不足

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存在着不成体系、规模小、信息融合与共享程度低、信息安全脆弱等问题,还未形成完善的装备综合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保障系统不能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信息融合和共享。

 

二、电子信息装备保障模式的转变与提升

 

实现电子信息装备战斗力的生成和保障,要转变保障模式,重新定位装备保障目标。

1)装备保障从维修服务向总体作战效能保障转型升级。以保障装备完好性为基础,以装备战斗力保障实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信息化和保障技术为手段,建成军民融合的装备综合保障体系,提供装备总体作战效能的升级保障。

2)装备保障从提供装备向提供装备和综合保障服务转型升级。第一,加强保障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保障人员技术水平;第二,实现保障管理和技术服务活动的信息化,建设产品故障信息库,故障问题可溯源、故障原因易分析、故障排除易操作;第三,建设多兵种、多平台协同的综合电子信息装备保障系统,为部队联合作战提供系统性综合保障服务。

 

三、电子信息装备保障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1)综合保障理论研究

综合保障是多专业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理论方面不断深入和突破是指导保障管理和技术的重要手段,是创新保障体制机制、保障管理、技术工具和保障装备的前提条件。对标军事大国对保障资源规划与分析理论体系,我国需在综合保障仿真理论体系、装备保障信息化理论体系投入更多资源,设计先进的保障理论体系,实现保障体系的对抗。

2)装备保障标准体系

电子信息装备复杂程度高,装备使用面广,保障系统和保障规模日益庞大和复杂,建立装备保障标准体系是实施保障工程的重要基础。电子装备保障的标准体系、保障规范,需结合先进的保障理论、国防军工电子体系和部队保障需求,建立和改进电子装备保障标准体系,用标准规范牵引保障措施到位和保障技术不断进步。

3)装备保障条件建设

电子装备及系统日趋复杂,在研制、交付的同时,需同步开展保障条件建设。包括:提高综合保障理论方法、管理、标准、设计、手段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共性基础能力;加强在视情维修、远程诊断、专家系统、健康管理、虚拟仿真等保障设备和系统的建设;构建综合保障专项技术研究实验室,添置先进的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撑系统和工具软件,形成完备的综合保障技术体系研发平台。

4)装备保障新技术应用

装备综合保障领域,较典型的新技术有以下几种: 

①数字化及仿真技术

数字化及仿真技术可应用于装备综合保障设计、保障评估与辅助决策能力、培训训练和费效评估与备件优化等方面。在设计端,仿真软件可用于指标论证、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备件优化和保障效能仿真分析,有效提高装备的“六性”设计水平,实现装备的“优生”。在服务端,仿真技术可用于装备联合作战模拟、保障性策划,通过作战资源和场景建模、策略建模,运用迭代仿真、模拟演练、实战演习对模型和策略进行优化,达到“战争的胜负是设计出来的”目的。

②诊断、预测与健康状态管理(DPHM

DPHM技术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在线监测、定期巡检和离线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广泛获取设备状态信息,借助各种智能推理算法来评估设备本身的健康状态,在系统发生故障之前,结合历史工况信息、故障信息、试车信息等多种信息资源对其故障进行预测,并提供维修保障决策及实施计划,实现系统的视情维修。

③全资可视化技术(TAV

全资可视化技术运用射频标签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装备物流信息可视化,精准地筹划和运用各种保障力量,对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实施全程跟踪,实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实现实时、实地、适量的精确保障。

④远程支援技术

远程支援技术综合应用在线检测与诊断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等技术,向现场装备维修人员提供维修信息支援、程序下载、维修专家技术支持,使前方维护人员与后方专家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武器装备的维护、修理提供迅速、准确的技术指导,缩短保障时间,提升保障效率。

 

四、结语

随着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战略思想的逐渐落地,支撑部队“高强度实战实训”、“能打仗、打胜仗”、“强敌对抗下战斗力的快速生成和持续保持”等已成为对装备和部队保障能力的迫切需求。装备保障体系集成化、保障组织融合化、保障手段智能化、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队伍专业化将成为军队保障的发展趋势。本文所述的装备保障模式的转变与提升、装备保障技术研究发展方向可为后续装备保障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臣.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装备保障模式构建研究.国防科技,034(4):51-55.

[2]迟泷,董俊杰,胡娜,etal.电子信息装备保障模式构建研究.价值工程,2013(10):167-1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