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关键词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内科护理管理;应用价值
正文
内科是临床上比较关键的科室,内科收治的病人有着病种范围广泛且繁多,病情复杂,年龄跨度大的特点。这就决定着内科是护理管理难度最高的科室之一,因此对护理工作有较高要求,内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多种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分析各种疾病,提高内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就要求内科护理管理需要不断完善护理模式。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护理责任制度,将护理人员的被动思维转为主动思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能力,更提高了内科护理管理水平和质量。所以必须实行优质高效的内科护理管理以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本文探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抽选内科11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象展开研究,现汇总成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取某院内科的护理人员总人数110例,随机将该110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具体情况如下:观察组55例:性别方面,男:女=3:52例;年龄方面:22至40岁,年龄平均值(31.75±3.64)岁;中专文化14例,大专文化23例,本科文化18例;对照组55例:性别方面,男:女=4:51例;年龄方面:20至41岁,年龄平均值(31.22±3.92)岁;中专文化15例,大专文化24例,本科文化16例;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性别、年龄与文化水平等一般性资料时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参照科室相关条例妥善安排工作,护理人员按轮班制工作,遵医嘱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护士长进行监督管理。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①分级管理:根据护士的职称、工作年限、工作时间等因素,结合内科护理的特点和要求,实行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三级分层管理模式。主治医师具有护士长职称、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长为护士长。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能担任组长。工作经验不足3年者,可担任护士助理和责任护士。
②职责分工:根据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要求,合理划分内科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管理职能,明确岗位职责。护理组长应积极协助护士长、责任护士和全科护理人员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监督和考核护理质量,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加强病房巡视。责任护士应协助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其心理、用药和日常饮食进行指导。
③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流程: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方法、政策、范围、法律法规、护理职能等方面的培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管理制度,根据常见内科患者的临床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使护理人员掌握慢性病、合理用药、急救和康复护理。
④护理质量监控:护士长应每周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总结,并组织研讨会,对常见的护理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⑤接待程序:护理人员还应掌握完整的接待流程、输液流程和随访流程。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协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并指导患者前往病房,使患者了解医院环境、病房环境和医院规章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安排饮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两组内科护理人员的认知水平进行评分,每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认知水平越高,护理质量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 SPSS22.0版,两组护理管理认知水平评分与护理质量,均采用(`x±s)表示,并用t做相关检验。当出现p<0.05的情况则判定为两组护理人员的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优质护理管理行为、知识、环境、态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对比两组优质护理管理的认知水平(`x±s,分)
组别 | 例数 | 优质护理管理行为 | 优质护理管理知识 | 优质护理管理环境 | 优质护理管理态度 |
观察组 | 55 | (95.12±5.42) | (93.55±5.11) | (94.24±6.23) | (94.35±5.67) |
对照组 | 55 | (86.83±3.91) | (84.91±5.81) | (86.82±4.33) | (86.34±6.58) |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观察组在护理文书、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和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x±s,分)
组别 | 例数 | 护理文书 | 病房管理 | 基础护理 | 危重患者护理 |
观察组 | 55 | (98.66±1.21) | (98.13±2.84) | (97.41±3.22) | (98.36±2.17) |
对照组 | 55 | (90.16±3.87) | (88.90±6.72) | (89.91±3.81) | (89.84±3.55) |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内科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等多种疾病。内科病人的疾病种类繁多,病情也很不稳定。因此,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如今护理人员的实际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故需要提高护理质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资源极为重要且急迫。临床护理管理模式直接影响护理质量,从而对科室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也关系到医院的管理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很多,如:
①护理观念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内科要更新观念、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综合分析病情。
②内科用药管理不到位。内科药品管理不善,药品摆放混乱,耽误患者用药,均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问题。长期护理人员存在工作倦怠感。在记录护理记录时,不能持续根据病人的治疗情况对记录进行书写,导致护理记录关键点出现错误,无法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分析,存在安全隐患。高质量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潜能,通过有效的领导与管理,使护理人员对病患状况有较好的了解,提高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要切实转变优质护理观念、纠正护理知识误区、制定管理方案、完善护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认知水平及护理质量,得分高于基础护理管理组, P<0.05。
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现有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改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促使护理人员自觉承担责任。医疗护理管理是一种直观而重要的工作,因此,提高医疗护理管理水平,确保医疗护理工作流程的顺利实施是十分必要的。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同时,应加强病人管理。一方面,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类管理,使其明确其职责。另一方面,在加强患者护理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饮食、心理干预、体育锻炼。内科疾病多,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服务水平高,考验着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目前的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能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效果。优质护理管理坚持优质服务理念,合理有效地划分各岗位职责,实行人性化管理,全面监控病房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树立医院良好形象。既能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及相关护理操作的配合度,也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主观能动性,改进护理质量,取得患者认可,提高护理水平乃至医院管理水平,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银艳,何磊,吴丹纯,等.分析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家庭医药,2019(2):227.
[2] 马桂香.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保健文汇,2019(2):155-157.
[3] 王香玲.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5):2844-2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