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视域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全息思维;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正文
从2017年秋季开始,部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并于2019年实现全覆盖。部编版语文教材对课型有更鲜明的区分,从三年级之后,教材选文便分设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通过不同的课型设计,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精度课文强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略读课文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全息”是指任何一个生态场域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相互之间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全息思维素养,未能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语文教材的设计内涵,既没有认识到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差异,有没有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课型区分,从而使得学生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缓慢,影响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平衡开展略读课文教学,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编选特征分析
第一,略读课文选篇数逐年级递增。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区分精读与略读课型,而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之间,略读课文的数量大致随着年级数增加而增加,但总体上始终保持在20%~30%的占比之间,说明随着年级数提高,教材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第二,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从位置分布来看,略读课文基本处于精读课文之后,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结合精读课文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训练,另一方面展现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阅读提示”的设置来看,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见,比如文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重点等。从课后情况来看,精读课文设置了课后练习题,但略读课文不设习题。
第三,略读课文文体类型丰富。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略读课文包含了小学阶段所有的文体类型,比如神话、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文学体裁,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章体裁,但其中散文与记叙文是略读课文的主体,其次是诗歌、小说与童话,最后才是议论文、神话和说明文。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思考
(一)深化理解阅读类型关系,坚持三位一体
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特征分析,教师既要学会课型区分教学,又要找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的联系,还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从而把握三者关系,并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全息思维认为,每一个事物内部都有其内在的关系,要从其内在的联系去认识和把握事物,世界就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教学活动中也要用联系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建立全息思维,按照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方式把握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的联系。在部编版教材中,课文编排结构是展现其设计意图的关键因素,课文总体按照“双线”结构排列,其一要围绕统一主题创设单元,其二要围绕统一教学目标选篇课文。结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分析,本单元主题为美丽校园,目标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设置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精读课文两篇,以及《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一篇。不难发现,三篇课文归属同一主题,而教师需要通过精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新鲜词句的能力,并借助略读课文完成实践,以此达成能力内化的目的。
其次,教师应延伸阅读材料,推动课外阅读活动发展。《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小学课外阅读要求,而教师应以略读课文为中心,由此延伸出相似主题文章、同作者文章或者同体裁文章,以此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思维能力。
(二)紧抓关键阅读内容板块,坚持有舍有得
在全息思维下,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有舍有得、取舍有度,从关键板块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达成略读课文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目标,并依托目标确定“舍得”,选出关键板块与学习内容。对于部编版教材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两方面展开分析。
其次,教师应围绕单元目标提示,总结语文要素,分析略读课文教学重点。部编版教材重视课文编排,每个单元均设置了阅读导语,并通过导语提示单元教学目标,以此明确或暗示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能力、阅读方法等。比如阅读中预测、想象的能力,以点带面、融情入景的表达方法,或者思维能力、鉴赏能力等。教师应根据单元导语中的目标提示,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而设计阅读问题,并组织相应的自主阅读活动。
此外,“阅读提示”板块也是部编版教材为略读课文学习提供的重要指导建议,其通过简单的描述为学生介绍文章内容,或者解释本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或者表明该课文的学习重点,甚至还创建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以此指引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结合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分析,教材通过“阅读提示”板块为学生创建了真实情境与学习任务,其一要求学生为家人制定故宫一日游的计划,并绘制参观路线图;其二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或两个景点进行讲解。
(三)根据文体特征优化教学,坚持对症下药
略读课文涵盖各种文体,但针对不同文体课文的特色,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诗歌注重节奏韵律与意境,童话则有着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说明文有着较高的客观性,寓言故事则有深厚的内在含义。因此,文体不同,其阅读方法和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差异。
首先,教师应建立文体意识,能科学区分不同文体课文之间的类型差异,并掌握不同文体的具体特征,以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阅读指导方法。比如诗歌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诵读活动,展现其节奏韵律与内涵意境。比如童话故事,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与故事会活动,展现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和表达。
其次,教师应明确自身选择不同教学方法的原因,以此提高教学指导的科学性。在诗歌类略读课文学习中,教师需要优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水平问题,二是小学阶段诗歌选篇的目标问题。前者需要教师认识到小学生社会阅历与生活精力以及情感丰富度不足的缺陷,以此略去对诗歌内涵主题的挖掘,优先从节奏韵律入手,逐步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后者需要教师了解小学阶段诗歌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的本质,从而避免展现诗歌中深沉、哀伤的情绪,而是要让学生优先探索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四)强化阅读写作联动关系,坚持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内容。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展现全息思维的引导作用,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部分与整体联系,从而推动读与写的深度结合。
首先,教师应将略读课文学习与“习作”板块联动开展,以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从课文中收获的认知、情感、理解与内涵,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交流、观察与发现进行呈现,以此达到读写交融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略读环节是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而写作训练是学生“表达输出”的环节,通过二者搭配,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与内化的目标。
此外,教师还需强调单元教学目标、略读课文内容与习作要求的一致性,通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略读课文内容,并借助习作训练完成表达输出,从而达成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与新教材普及应用背景下,教师应在全息思维中,全面、多维地关注教学中的各要素,明确各要素的关系,应深度分析略读课文特征,并通过阅读类型关系分析、关键阅读内容总结、根据文体特征教学、强化读写结合开展等策略手段,构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范式,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琴.阅读提示驱动下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2024,(07):27-29.
[2]魏丽婷.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D].临沂大学,2022.
[3]路芳婧.部编本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01):55-59.
[4]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严春友.精神之谜——全息精神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