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礼乐弦歌琴”提升小学生弹唱能力的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礼乐弦歌琴”;小学生;弹唱能力
正文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然贯穿到小学各学科教学之中。音乐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审美与艺术表现力的重要领域,提升学生弹唱能力更是其中关键环节。“礼乐弦歌琴”这一独具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创新型乐器走进了小学音乐课堂,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音乐表现力,为学生弹唱能力培养提供了新契机。然而,如何有效借助它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仍需深入探索。本文旨在通过相关教学研究,期望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助力小学生弹唱能力稳步提升。
一、“礼乐弦歌琴”的特点
1.文化传承性
“礼乐弦歌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性。它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着古代礼乐文化的精髓,琴身设计、音色特点等诸多方面都融入了传统元素,是传统文化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具象体现[1]。其存在让学生在学习弹唱过程中,能近距离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领略古人对音乐的审美与理解,使得古老的礼乐文化在新时代的小学音乐课堂里得以延续和传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操作简易性
“礼乐弦歌琴”具备操作简易的显著特点。它在构造与演奏方式上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得较为简洁直观。其琴键布局合理,指法相对简单,易于学生快速上手掌握基本演奏技巧,不需要学生花费过长时间去攻克复杂的操作难关。即使是零基础的小学生,经过短时间的学习与练习,也能在琴上弹奏出简单的旋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为后续弹唱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让音乐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3.音色独特性
“礼乐弦歌琴”的音色有着独特性。它所发出的声音醇厚悠扬、空灵婉转,既有着传统民族乐器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声学设计的巧妙之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色效果。这种独特音色能够营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氛围,无论是演奏古典曲目还是现代歌曲,都能赋予其别样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弹唱过程中,借助其独特音色,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诠释作品,使音乐作品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色的感知与把控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礼乐弦歌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传承纽带。小学是文化启蒙的黄金时期,“礼乐弦歌琴”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学生亲手弹奏古老乐器,传唱经典诗词乐章,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他们在琴音袅袅中感受“礼”的规范、“乐”的教化,体悟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将文化基因融入血脉,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奠定根基[2]。
美育核心载体。于美育而言,其独特音韵美是审美感知的富矿。古琴音色的清、微、淡、远,与歌声交织,引导学生辨别不同音质层次,感知音乐结构之美。艺术表现上,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从指法的精进到歌唱的收放自如,再到舞台上的自信风采。
学习兴趣激发。相较传统音乐教学,“礼乐弦歌琴”形式别具一格。身着古装、焚香抚琴、弦动歌起的场景如梦幻穿越,极大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学生为解锁新指法、完美演绎新曲目主动钻研,课堂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求知,为持续的音乐学习注入不竭动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礼乐弦歌琴”提升小学生弹唱能力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音乐表现能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借助“礼乐弦歌琴”提升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是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旨在让学生能够运用该乐器准确且富有情感地弹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将内心感受通过弹唱传达出来。例如在教授传统民歌《茉莉花》时,引导学生先用“礼乐弦歌琴”弹奏出其优美婉转的旋律,把握好节奏与音符的时值,再融入演唱,通过对歌词细腻的处理以及合适的强弱表现,把江南水乡的柔美意境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弹唱中提升音乐表现力,更好地诠释作品。
2.文化理解素养
教学目标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利用“礼乐弦歌琴”这一承载传统文化的乐器,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3]。比如在学习古曲《阳关三叠》时,借助“礼乐弦歌琴”古朴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弹唱过程中去了解这首曲子所蕴含的古人送别时的不舍与牵挂之情,知晓它在古代社交文化里的重要意义,感受古代文人墨客借音乐抒发情感的方式,进而加深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以及相应历史文化背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1.选择经典传统曲目,厚植文化底蕴
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经典传统曲目,让学生在弹唱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筑牢文化根基。例如《渔舟唱晚》这首古筝经典曲目,虽原本是古筝演奏,但可将其巧妙改编用于“礼乐弦歌琴”教学。引导学生用“礼乐弦歌琴”弹唱时,体会乐曲描绘的在夕阳映照下,渔人悠然划船、歌声回荡湖面的美好画面,感受传统音乐独特的意境美,使学生在弹唱实践中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素养与弹唱能力。
2.结合趣味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选取趣味儿歌来设计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礼乐弦歌琴”弹唱的积极性。比如《两只老虎》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将其纳入教学范畴。教师先带领学生用“礼乐弦歌琴”轻松弹奏出简单明快的旋律,再加入演唱部分,让学生边弹边唱。学生在熟悉又有趣的音乐氛围中,能快速掌握弹唱技巧,还能通过富有童趣的弹唱过程,增强节奏感、音准感等,更乐于投入后续的弹唱学习,为提升弹唱能力创造良好开端。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应用
1.小组合作学习法,提升协作与弹唱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共同提升弹唱能力。例如,在学习一首具有一定难度的传统民歌弹唱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把“礼乐弦歌琴”。小组成员需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弹奏旋律部分,有的负责把握节奏,还有的负责演唱。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相互倾听、相互指导,共同探讨如何将歌曲弹唱得更完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弹唱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更好地契合核心素养要求。
2.情境教学法,增强情感体验与弹唱效果
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从而提升弹唱效果。比如在教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歌曲弹唱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春日郊外的情境,展示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画面,同时播放轻柔的风声、鸟鸣声等音效。然后让学生用“礼乐弦歌琴”进行弹唱,引导他们将自己置身于这美好的情境之中,带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演绎歌曲[4]。如此一来,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歌曲情感,使弹唱更具感染力,同时深化对音乐情感表达的理解,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四、研究实效分析
1.弹唱能力提升
通过“礼乐弦歌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学生弹唱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乐器操作上,学生从起初的生疏到能够熟练弹奏并配合演唱,对节奏、音准的把握更加精准。以班级内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为例,大部分学生能流畅弹唱如《小星星变奏曲》等曲目,在旋律的处理、情感的融入方面都有明显进步,这表明该乐器及相应教学实践确实有助于学生弹唱能力在实际中不断增强。
2.核心素养发展
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此次研究也收获了良好实效。在文化理解层面,学生借助“礼乐弦歌琴”接触诸多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曲目,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更深认识,知晓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价值。在艺术表现方面,学生更敢于且善于通过弹唱展现自我,增强了自信心,能够用独特的方式诠释音乐作品,综合素养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有效发展。
结语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礼乐弦歌琴”为提升小学生弹唱能力开辟了有效路径。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其在增强学生弹唱水平、传承文化及培养综合素养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教学探索仍需持续深入,望未来能进一步完善相关策略,让这一特色乐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秋莎,王梓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弦歌乐舞"价值研究[J].艺术品鉴, 2024(14).
[2] 吴思宇.礼乐弦歌教学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观照[J].乐器, 2024(5):74-77.
[3] 王成凤."礼乐弦歌琴"器乐教学实践策略[J].湖北教育, 2023(14):51-51.
[4] 吴思宇.礼乐弦歌四弦琴进课堂对小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的研究[D].广州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