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教育上的启示
摘要
关键词
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同伴群体
正文
回想教海中的几载春秋,反思,总结,沉淀,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把钥匙。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想,教学相长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秘诀。
青少年在认识结构、判断能力、行为方式方法等方面还很不完善、容易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成就感与挫败感交替,易产生敏感、焦虑、情绪不稳定的状况。因此,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社会环境
当今时代,互联网、自媒体、高科技等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信息传播速度快,积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榜样作用。反之,消极的、负面的信息传递,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不良风气、跟风模仿、赚取流量等“早熟”成长环境,让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还比较弱的青少年,纷纷效仿,沉迷其中,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不利于品质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各类教育展开的基础,家庭教育不仅仅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家庭教育在情感支持与安全感的建立、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塑造、社交技能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对青少年在情感忽视与心理创伤、过度控制与心理压力、不良榜样与行为模仿以及过高期望与心理负担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对孩子养而不育,或推给老人、学校,使孩子对亲子关系产生困惑。
喜欢吵架、抱怨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而平等家庭氛围,能促进孩子独立思考,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不断地成熟。当孩子犯错时,一味地批判、责骂甚至是打骂,会让孩子产生压迫感,让他们本来就不清晰的认知被影响。而家长晓之以情地进行教育,不要过于批评和职责,正确引导,才能保证孩子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有正确的价值观。
我在教学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班上的一名小男生“小橙”,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于是,常常会听到:“老师,“小橙”拿我的尺子”“老师,“小橙”说粗口”......这缺乏边界感的社交小动作,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当我询问他原因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想要拿这个东西看看,不行吗!”我一听,这种做事只考虑自己的意愿,不管是对是错,只顾着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比较典型的“溺爱教育”下成长的孩子。
我想,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或许,我该透过表象去寻根溯源。为了更了解他,我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从和妈妈的沟通中,了解到“小橙”大多数时间是爷爷奶奶照顾,平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只要是“小橙”想要的东西,父母都会满足他。看来,“小橙”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质和行为来源于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孩子在溺爱中长大,只管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方式运用到自己与他人的交往中,便会产生矛盾了。
(三)学校教育
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任务与学业压力,对学生明确的行为期望和可预期,支持与关怀等因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言行和形象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积极的教育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同伴群体
青少年对同伴压力的反应会更加敏感,同伴群体带来的影响可以是亲社会的,也可以是反社会的,只是不管积极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同伴群体都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少年会分化出明显的各类个性特征以划分群体,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大,一方面,与同学朝夕相处,一旦被孤立、排斥,就得每天都面临这种压力,情绪起伏大;另一方面,群体极化现象,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随着群体影响力的扩大,小组标签的暗示下,负面影响会渐渐地显现,得出的观点会比之前的想法更极端,会更情绪化,片面看待问题。
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体现了青少年在群体中建立积极人际关系、适应复杂社会情境的能力,直接影响青少年外显的社会价值和身份认同,并为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持。
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也运用在了我班上。根据我们班“小橙”的表现,我开始观察小橙,并给“小橙”父母推送高质量的育儿知识链接,加强我们的联系。有一天,“小橙”手里攥着10块钱急冲冲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在等候区捡到了10块钱。”我心里暗暗为“小橙”拾金不昧的行为所感动,我让“小橙”交给教导处失物招领处。不一会儿,“小橙”蹦蹦跳跳地回来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冲进教室第一个跟我炫耀:“老师,你看,教导处的李老师奖励了一个很好看的本子给我,上面还有我们学校的章呢!”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大家围着“小橙”,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哇,本子真好看”,“你真厉害,小橙!”......当天班会课上我重点表扬了“小橙”,看的出来,当同学给他鼓掌时,“小橙”脸上充满了自豪。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我着重运用这种集体力量来让“小橙”感受到爱。这次表扬过后,“小橙”在行为上有进步了。
(五)教育启示
1、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学校以日常班会、宣讲活动、小游戏、演讲、讲座等校园活动为抓手,完善心理辅导室建设,配备心理设施设备,添置适合学生阅读的心理书籍。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主题周等,通过讲座、展览和户外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自我关怀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氛围。
2、家校合作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合理性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和健康行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家校协同上,一方面,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一旦出现情绪波动,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如果是因为网络使用导致的,要耐心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掌握好上网的“度”,减少青少年不良信息接触率。学会正确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学校要将关口前移,对成长环境不佳的家庭或已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
学校还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教育为依托,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社区的正向作用,积极开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学校“小教育”与社会“大课堂”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共同发力。
3、加强监管
净化新媒体环境,网络的影响是好坏的,加强网络的甄别,需要多方的努力。作为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在问题发生之前预防干预。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多途径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网络的利弊,学会辨别,有正确的认识,使得网络成为一种工具。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更多地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生活,用更有效的方式在青少年心理干预工作中发挥作用。
综上,构建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和引导青少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让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晓旋.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教育的启示[J].心理健康,2019(25)
[2]李红玉.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2):240-241.
[3]吴小霞.班主任小智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