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通络方辅治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效果探讨
摘要
关键词
益气通络方;辅治;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效果
正文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通常称为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进而影响心脏肌肉的血液灌注,引发包括心绞痛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心绞痛的主要表现是胸部的不适感,可能伴有疼痛,并且这种不适感有时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在某些情况下,冠心病可进一步恶化为心肌梗死,这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西医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主要采用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手段。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优势逐渐显现。益气通络方源自中医理论,其组成成分包括多种中药材,这些药材在传统中医中被认为具有补气、活血化瘀和疏通经络的功效。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益气通络方可能通过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强度,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着重于探讨益气通络方在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两组,每组33人,分别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由16名男性和17名女性构成,年龄跨度为52至77岁,平均年龄为64.35岁,标准差为4.83岁。该组患者中,冠心病病程介于1至5年,平均病程为2.84年,标准差为0.81年;心绞痛病程介于3至12个月,平均病程为7.53个月,标准差为2.17个月。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计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计14例。实验组由17名男性和16名女性组成,年龄跨度为53至76岁,平均年龄为64.41岁,标准差为4.88岁。冠心病病程同样介于1至5年,平均病程为2.83年,标准差为0.85年;心绞痛病程介于3至13个月,平均病程为7.66个月,标准差为2.35个月。在该组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计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计15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严格遵循国际心脏病学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准则,同时要求参与者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符合冠心病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此外,参与者需表现出胸闷、气短、阵发性疼痛等典型症状,并且具有超过三个月的心绞痛病史。至于排除标准,本研究排除了那些存在精神或认知障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病史,以及对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的个体。同时,那些伴有呼吸衰竭、哮喘症状,或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呼吸道疾病、凝血障碍或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也不被纳入研究范围。
1.2方法
在治疗阶段,所有患者均被指导采用低盐和清淡的饮食模式。标准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每日100mg阿司匹林、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以及40mg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的口服。在心绞痛发作时,患者被建议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以缓解疼痛。
在本项研究中,实验组接受了益气通络方剂的辅助治疗。该方剂由3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檀香、20克瓜蒌、12克当归、6克川芎和1克血竭组成。针对高血压患者,方剂中额外加入了10克夏枯草、20克石决明和6克天麻;对于痰浊内阻的患者,则添加了6克半夏、6克胆星、10克薤白和10克石菖蒲;针对血脂异常的患者,方剂中加入了30克何首乌和15克生山楂。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浓缩至400毫升,每次服用200毫升,每日两次,分别于早晚温服。两组患者均接受了为期8周的连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为探究治疗效果,本研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了血液样本的采集。具体操作为: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6毫升静脉血样。随后,利用离心机以3000转/分钟的速率进行离心处理,持续10分钟(离心半径为8厘米),以分离出血清。分离出的血清样本被储存于-50℃环境下,以备后续分析使用。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内皮素-1(ET-1)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一氧化氮(NO)的水平通过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则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由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全血黏度(WBV)和血浆黏度(PV)的测定则使用血液流变仪。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包括胸闷、身体困重和气短三个症状,每个症状的评分范围为0至3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通过上述检测,本研究能够评估TC、TG、WBV、PV、Hs-CRP、ET-1、CGRP和NO的水平变化。
1.4疗效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如下:若患者出现的胸闷、气短及身体沉重感等症状基本或完全消退,并且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达到或超过70%,同时心电图显示正常或接近正常,则视为显效。若上述症状有所减轻,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在30%至69%之间,且心电图显示有所好转,则判定为有效。若症状未见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心电图未见改善,则判定为无效。
1.5统计数据处理
在本研究中,数据分析借助SPSS 22.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呈现,并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数据则以百分比(%)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进行分析。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值小于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以93.94%(31/33)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6%(25/33),并且组间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 33 | 18 | 13 | 2 | 93.94% |
对照组 | 33 | 14 | 11 | 8 | 75.76% |
P |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心绞痛发作二者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后者要由于前者,并且组间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TC、TG、WBV、PV等指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都下降了,并且实验组指标降低要好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在Hs-CRP、ET-1、CGRP和NO实验室指标比较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改善,但实验组这些指标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冠心病心绞痛这一现代医学术语被归类为“胸痹”或“真心痛”。根据古代中医文献的记载,该病的病因主要涉及阳气的虚弱、气血运行的紊乱、情绪因素的失调、寒邪的侵入以及瘀血的形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胸痹的发生。针对这些病因,中医治疗策略强调以活血化瘀和疏通经络为主。活血化瘀旨在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瘀,而疏通经络则着重于恢复气血的正常流动,以缓解胸痛等症状。这种治疗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疗效。因此,中医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通过综合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调和脏腑功能,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
在益气通络方剂中,丹参发挥着活血化瘀和缓解疼痛的作用。党参则通过增强气血和滋养脾肺来发挥其益气生血的功效。檀香有助于缓解痹症,促进血液循环,并具有理气作用。瓜蒌则能够舒缓胸闷,化痰并缓解痹症。当归则通过补气养血和活血化瘀来发挥其功效。川芎则以祛风止痛和促进气血流通而著称。血竭则有助于化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缓解疼痛。这些药材的协同作用,使得益气通络方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并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药理学研究揭示,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丹参酮等能够促进冠状动脉的扩张,优化血液的粘稠度,增强心脏功能并改善心室的重塑。川芎的主要成分四甲基吡嗪有助于降低血管的外周阻力,提升血流,从而缓解心肌缺氧。此外,当归中的挥发油成分能够改善氧化应激状态,进而对心肌提供保护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相较于单一治疗策略,联合治疗方案在实验组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疗效。具体而言,实验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在证候积分、血脂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方面表现出更为优越的改善效果。这表明联合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血液循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益气通络方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有效促进了血液循环,降低了血液的粘稠度,从而减少了心绞痛的发生。冠状动脉疾病与血管内皮损伤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指出血管内皮损伤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等生物活性物质,对炎症反应、血液凝固过程以及血管的张力状态进行精细调控。ET-1的过量分泌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上升,而NO则通过抑制ET-1的表达来缓解这些效应,同时促进血管扩张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作为一种血管扩张剂,同样有助于保护内皮细胞和冠状动脉的舒张。相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升高则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并可能加剧冠心病的病理进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接受联合治疗后,其内皮素-1(ET-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改善。这表明联合疗法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并促进血液循环。具体而言,阿司匹林和单硝酸异山梨酯能够缓解心肌缺血症状;硝酸甘油有助于血管扩张并降低心肌的氧气消耗;阿托伐他汀钙片则通过调节血脂水平来抑制炎症反应。此外,益气通络方中的丹参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液黏度的功效,而当归、川芎和丹参共同作用于冠状动脉,减少血管阻力,从而降低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综上所述,益气通络方在冠心病心绞痛的辅助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生物标志物水平上表现出积极的调节作用。因此,益气通络方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文芳,王春芳,沈军,等.益气养阴通络方辅治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3):540-542.
[2]丁惠琴.益气通络消痹方联合外洗方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3,30(7):9-11.DOI:10.3969/j.issn.1006-5180.2023.07.004.
[3]刘洋.益气通络,活血化痰中药汤剂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63-165.
[4]宁博,陈格静,葛腾,等.益气通络调心颗粒治疗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6):781-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