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合作学习的具体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孙建军

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中心小学716008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致力于探索如何有效地渗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协作,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正文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鼓励学生在小组环境中共同工作,以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互动的过程,而合作学习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它强调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实施“数学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在互动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讨论和辩论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略谈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就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协作与交流,使其在知识获取、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方面取得进步。协同学习的核心是要让同学们互相配合,一起交流想法,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常情况下,在学习的进程中,合作学习是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的,学生会一起参加到学习中来,互相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在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时候,他们能够得到想法集锦,从而推动自我思考,深化自我认知,并且在相互的交流中逐步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展批判思考能力并掌握问题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同学们互相帮助,一起做好学习任务,每位同学都要对小组里其他成员的学习进展和了解情况负责,并且愿意给予帮助,这种互相帮助的气氛能够提高同学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并帮助他们精准掌握社会技巧。因此,可以明确合作学习的特征是:互依、合作、互动和共享,也要注重师生间的交互与合作,在合作中建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2.1增强兴趣动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创新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具有显著效果。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时,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会显著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并有效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同时,合作学习模式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学习。[1]

2.2提升合作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创新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团队成员间的社交互动也显著增加,这表明合作学习模式在提升学术成就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社交技能的发展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各司其职,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在真实世界中与他人有效合作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方面获得了宝贵经验。

三、研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具体策略

3.1改革分组,促进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分组是合作学习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通过精心设计的分组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社交技能。例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异质分组,即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匀分配到同一个小组中,可以促进高水平学生帮助低水平学生,实现共同进步。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通过“近端发展区”相互作用,能够达到各自能力的上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其中角色分配是关键环节之一。角色分配不仅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然而,角色分配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的变化灵活调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定期评估每个学生的角色适应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上表现不佳,教师可以考虑将其调整为“记录员”,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组织和记录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动态调整,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目标。

3.2深化合作,概念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被证明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探讨“分数”的概念时,能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对分数性质、比较和运算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促进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等分析模型来引导学生共同构建数学概念的知识框架。例如,在探讨“几何图形”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关系和周长面积计算等信息进行可视化整理。这种策略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中主动构建和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此外,合作学习模式在数学概念理解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其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视角。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数学问题,例如,一个学生可能擅长图形的视觉识别,而另一个学生可能对数学公式运用得心应手。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补,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概念,从而达到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2]

3.3围绕情境,深化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式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此外,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他们在学习一些抽象而又复杂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很困难,因此,教师们可以用一种较好的方式来营造有趣的、协作的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直观的、具象的方式来了解这些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完全调动起来,又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他们的探究与交流性,让他们在多感觉的刺激下实现个性化学习需要。例如,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引入阶段,教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装置,向学生们演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物品,例如,扇子的扇片,运行的地铁等,让学生既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又能激发出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在随后的协作研究中得到很好的体验。

3.4关注方法促进迁移

现在,为了让学生保持劳逸结合状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都是在四十分钟以内,所以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不落下教学任务,也会减少师生间的交流,而缺乏这种交流,学生们还能不能自主探究,一般取决于他们的自主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中来,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使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协作的转变,信息科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教育手段,让他们在获取信息和扩展思维的同时,学会新的东西。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知识时,可以这样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圆柱形的,什么东西是圆锥形的?请大家举例。”学生通过分组进行交流,并通过信息科技通道进行搜索,最后得到了诸如烟囱、柱子、漏斗、钻头等不同答案。教师接着说:“大家给出的答案都很准确,那大家都知道圆柱和圆锥展开面是什么形状的吗?还有,该怎么算出圆柱、圆锥展开面的表面积呢?”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学生又以分组的形式,首先查找了几段制作录像,接着自己用手工折纸,得到了圆柱体的展开面,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而圆锥的展开面分别为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由此可以得知其表面积组成,进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得到最后的答案。

3.5围绕问题,引导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来设计提问,要对题目的难度进行科学把控,既要防止难度过低,导致问题设置缺乏意义;又要确保不能太难,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共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的方式,在白纸上画出两个同样长和宽的两种图形。之后将图片裁剪下来进行大小比较。也有的小组通过各种运算方式,如加、乘等,归纳出一些规律。最终,教师可以总结归纳学生的协作成果,并能顺利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因为在前续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些认知,所以对这些公式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看出,合作教学方式的优势是彻底改变了学生对知识的消极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组学习,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较深的认识,也让他们将所学知识积极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6深化互学,布置作业

过去,在教室里,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主体,在学习的进程中,没有进行足够的交流,这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式学习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就所学内容进行主动交流。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进行选择,大大减少了学生们进行独立探索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和互相借鉴,达到一起成长和发展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他们安排相应的计算作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探讨。有些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忘了小数点,做完了之后才把小数点填上,有些同学觉得带小数点的问题比较困难,而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学到一些高效的运算方式,并对有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教师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觉得最有用的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愉悦地学习,确保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不断优化[3]

四、结语

总的来说,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教育策略。在这个模式下,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几名学生组成。这些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讨论和交流,共同致力于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特别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的运用,旨在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促进每个成员的学习进步。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被证明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显著的价值。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情,而且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能够在互动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沟通与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鉴于合作学习模式的诸多优势,教师们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入并广泛应用这种模式,以期望通过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云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构建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

[2]陈秀群.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施路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

[3]郑志迈.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