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清金化痰益肺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体会
摘要
关键词
中和清金化痰益肺汤;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体会
正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接受的治疗策略,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包含50例患者。对照组包括26例男性患儿和24例女性患儿,年龄跨度为2至11岁,平均年龄为5.63岁,标准差为1.24岁。患儿的病程介于1至4天之间,平均病程为3.15天,标准差为0.74天。体重范围为11至37公斤,平均体重为19.14公斤,标准差为1.85公斤。实验组包括25例男性患儿和25例女性患儿,年龄跨度为2至12岁,平均年龄为5.71岁,标准差为1.18岁。病程介于2至5天之间,平均病程为3.23天,标准差为0.81天。体重范围为12至36公斤,平均体重为19.18公斤,标准差为1.91公斤。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体重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诊断标准
根据西医诊断标准,肺炎的诊断依据包括肺部听诊发现中、细湿啰音;胸部X光检查揭示小片状或斑片状阴影,以及肺纹理的异常增多;患者出现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典型临床表现;以及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在中医领域,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肺炎喘嗽痰热壅肺证的诊断和辨证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气促、发热、痰多且呈黄色,以及肺部湿啰音;次要症状包括口渴、鼻翼煽动、面色发绀;脉象表现为滑而数,舌苔薄黄,舌质暗红。当主症明确且至少三项次症存在时,结合舌象和脉象可确诊为该证型。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包括:首先,患者需满足中西医的诊断标准;其次,病程在7天以内,即为初始发病阶段;最后,患者临床资料需完整,并且其家属须对研究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同意参与。排除标准如下:首先,排除那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发育不全等先天性疾病的患者;其次,排除那些伴有严重感染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最后,若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完整,可能影响疗效评估,则不予纳入。
1.4方法
在本项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对症治疗方案,具体包括标准的氧气吸入疗法以及布洛芬片剂用于缓解发热症状。针对罹患病毒性支气管炎的儿童,研究中应用了喜炎平注射液(规格为2ml:50mg),该药物与10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后,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实施一次治疗。对于确诊为细菌性支气管炎的患儿,本研究选用了头孢美唑钠,同样与10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后,通过静脉滴注,每日两次进行给药。两种药物的剂量均依据儿童的体重进行个性化调整,以确保每公斤体重能够获得5mg的治疗剂量。
实验组:在治疗方案是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额外采用清金化痰益肺汤与特定穴位的中药敷贴相结合的方法。清金化痰益肺汤的配方包括桔梗20克,炒栀子、石膏、黄芩各15克,以及去心的麦冬、炒瓜蒌仁、桑白皮、知母、川贝母、茯苓各10克,最后加入4克甘草。对于痰中带血的患儿,方中可加入30克的阿胶和天冬。每日需煎煮三剂,每次用水两盅,煮至八分沸后,于早晚饭后温服。至于穴位敷贴,选取的穴位包括双侧肺俞、膻中和神阙。肺俞穴位敷贴的中药成分包括细辛、僵蚕和玄明粉;膻中穴位使用细辛、麻黄和苦杏仁;神阙穴位则用细辛、大黄和炮附片。将这些中药研磨成粉末,用白醋调和成膏状,然后放置在穴位贴上,并用医用胶带固定于相应的穴位。每天进行一次敷贴,每次持续4至6小时,根据患儿皮肤反应,如出现瘙痒应立即取下并进行相应处理。两组的治疗周期保持一致。
1.5观察指标
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时,本研究采用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治疗效果被划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的定义为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和肺部湿啰音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显著吸收,且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等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则指的是临床症状体征如发热、咳嗽和肺湿啰音有所减轻,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部分吸收,实验室指标接近正常水平。若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出现恶化,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的计算是将显效和有效病例数相加得出。在实验室指标方面,本研究关注了白细胞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五天,本研究采集了患儿空腹静脉血样4毫升,进行血常规检测,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6、CRP和TNF-a的水平。此外,本研究还记录了临床症状体征(如发热、咳嗽和肺湿啰音)消失的具体时间。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本研究评估治疗效果的全面指标体系。
1.6统计数据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如临床疗效以百分比(%)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而计量数据如白细胞计数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计学意义的阈值设定为P<0.05。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完成时,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显示出更高的总有效率,且该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50 | 23 | 16 | 11 | 78% |
实验组 | 50 | 29 | 18 | 3 | 94% |
P | <0.05 |
2.2实验室指标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实验室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的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在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发热、咳嗽及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的时间时,发现实验组的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组别 | 例数 | 退热时间 | 止咳时间 | 肺啰音消失时间 |
对照组 | 50 | 2.37±0.79 | 4.52±1.21 | 7.55±2.43 |
实验组 | 50 | 1.37±0.39 | 3.11±0.75 | 5.37±1.53 |
P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儿童支气管肺炎是一种急性且迅速恶化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若未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中毒性脑病,这些并发症对儿童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现代医学治疗中,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主要手段,同时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退热、止咳、化痰和缓解喘息的治疗。然而,由于病情易反复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中医学理论中,支气管肺炎被归类为“肺炎喘嗽”,认为是由湿热邪气侵袭肺部所致。患儿通常表现为痰液增多、咳嗽喘息和肺部啰音,其主要病理机制为痰热阻塞肺部。因此,中医学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
中和医派在运用经典方剂方面具有深厚的传统,其核心原则包括严格遵循病理机制,追求平衡状态;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进行合理组合;在疾病得到控制后即停止用药,避免过度治疗。《杂病广要》中记载的清金化痰汤,专为治疗湿热外邪侵袭肺部而设,旨在清除由此产生的气机郁结和热邪,消除痰液的滞留,疏通津液的阻塞,恢复肺气的正常宣发和肃降功能,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痰热阻肺的优选方剂。方中黄芩、石膏、炒栀子、知母等药物具有清热凉血、解郁热的作用;炒瓜蒌仁、川贝母、麦冬等则能养阴生津、润肺化痰,共同发挥清热化痰的效果;桔梗有助于宣通肺气;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的功效;茯苓则能利水通调;甘草则起到调和诸药、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独特的外治手段,通过将中药制剂贴敷于特定穴位,结合经络穴位的调节作用和中药的药理活性,以改善脏腑功能和增强机体正气。在穴位敷贴中,细辛具有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并能抗炎抗病毒;僵蚕有助于化痰和抗菌;麻黄则具有强心作用,能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痉挛,起到镇咳平喘的效果;苦杏仁和玄明粉等药物则能温经散寒、解毒。将这些药物贴敷于神阙、肺俞、膻中等穴位,药物的性能通过经络直达病灶,对改善肺循环和促进炎症吸收具有显著效果。现代研究指出,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与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有关,高表达的促炎因子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进而引起肺循环异常。
本研究揭示,在临床治疗效果上,接受实验性治疗方案的患者群体相较于接受标准治疗的对照组,展现了更优越的治疗成效。具体而言,实验组在降低白细胞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等关键实验室指标方面,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改善。此外,实验组患者在缓解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和肺部啰音方面,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将中医的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通过清金化痰益肺汤与穴位敷贴的联合应用,能够实现内外治疗的互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这种综合治疗手段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面具有更显著的疗效,并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相较于单一的西医治疗,更有利于促进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康复。
综上,中和清金化痰益肺汤与穴位敷贴的联合应用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该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并缩短治疗周期,从而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谭维,舒兰.清金化痰汤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30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6(3):2.
[2]单祎文,赵霞.穴位敷贴干预小儿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4):3.DOI:CNKI:SUN:BXYY.0.2020-04-090.
[3]孔维祎,郝欧美.麻杏石甘汤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24, 43(4):115-117.
[4]黎妮.中医护理联合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2024(14):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