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编织——谈小学民间美术特色社团的创建
摘要
关键词
趣味编织;小学美术;特色社团;创建
正文
美术社团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适度拓展与延伸,更是增强美术教学实践性、特色化、灵活性、丰富性的有力支撑。而且,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相比,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又为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操作实践、发展美术技能搭建了平台。这使得将趣味编织与小学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创造中获得美术体验的丰富、美术素养的塑造而助力,则又是拓宽美育渠道,同时促使学生审美情操、鉴赏水平、创新意识等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学生在民间美术特色社团驱动下所开展的动手编织、揉搓、组合、剪裁、粘贴等实践,势必更利于美育实施路径的拓宽,以及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结合学校美术教学开展需要,以及新课标思想、新课改理念等要求,教师应以创建民间美术特色社团为支撑,通过对学生美术技能、素养等发展现状的深度剖析,以社团活动为驱动,在系统化、深层次、全方位整合、重构、借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间编织材料等基础上,竭力增强社团项目的丰富性、延展性,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领,以此去彰显社团的特色化、多样性。让学生在民间美术特色社团的作用下,逐步获得美术核心素养的深度塑造。
一、以多元化美育目标为驱动,在趣味编织引领下的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内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以美术教材单元教学主题、目标等为参考,去落实对趣味编织引领下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建设,不仅会为各项美育活动的系统化开展、针对性实施提供支持,而且是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借助趣味编织确立民间美术特色社团活动目标时,应以学生美术素养、技能等发展现状为依托,本着由平面到立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结合教材各单元教学内容,去落实对一些有深度、个性化的编织活动目标设定。让学生在新颖度十足、循序性推进的活动目标驱动下,带着浓厚兴趣、饱满热情积极参与至对各类创意编织作品的制作,以此去深化对特色化社团活动课程的构建。例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为民间美术特色社团活动总体目标,根据教材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各单元细分活动目标:(1)在第一阶段社团活动中,应用生活废旧物品开展趣味编织,掌握黏贴、穿插、折剪等基本编织技法;(2)在第二阶段社团活动中,利用废弃纸张制作立体纸造型,巩固基本技能、提升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3)在第三阶段社团活动中,自选不同生活物品开展趣味编织,发展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求新求异等意识。以通过层层递进的社团活动目标驱动,通过趣味编织的驱动,去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二、以生活化美育材料为铺垫,在趣味编制作用下的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内培植学生审美情操
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始终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而注重对生活化美育材料的适度借用、合理取舍、深度整合,又是依托趣味编织愉悦学生身心、锻炼学生能力、拓宽学生视野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进行趣味编织作用下的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建设时,应从生活视角切入,将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生活材料,适度融入至学生编织实践的全过程,以此去推动学生审美情操的培植。尤其在一些关键编织技能培养中,更应多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平台搭建等途径,从多维时空对学生进行启发与诱导,让学生在灵活选用、深度开掘不同生活素材、资源等过程中,获得更多尝试、体验、探究的机会,使趣味编织在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内的融入更为深入到位。例如,在“漂亮的花帽子”编织指导中,可在预设编制方案的支撑下,和学生共同于生活时空内收集一些常见的一次性纸杯、纸盘、废旧绳子等。随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生活物品的特性、功能、用途等,自主开展对造型别致、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花帽子”编织,来深化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育。
三、以差异化美育活动为支撑,在趣味编制促使下的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内塑造学生美术素养
由于不同学生在基本美术技能、关键美术素养等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异性,以致差异化美育活动、项目等构建,势必更利于民间美术特色社团的育人功能发挥。因此,教师在利用美术特色社团去塑造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时,应加强对不同学生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发展需求等了解、研判、分析,据此去强化对差异化、多元化、体验式社团活动的组织。让学生以自己更热衷、更喜爱的方式、手段、途径等,积极主动投身至趣味编织实践,且使社团活动的延展性、层次性、开放性得以全方位释放。同时,可根据不同学生实践技能、探究意识等发展情况,适度利用一些趣味化社团游戏、媒介技术等,从多层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点拨,让学生在彼此间的交流、协作、互助中,进行思维碰撞、认知交互,且逐步形成对一些新技法、新技术、新知识的独有见解、认识、看法等,以促使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例如,在进行“创意编织作品”制作指导中,可为在社团内为学生提供诸如奇趣蛋的外壳, 各种塑料饮料瓶等生活废旧物品,由学生自主开展对“创意”编织方案的设计,接着以小组为单位互动交流、动手实践,在彼此互学、协商中完成“创意编制”作品的制作,且获得美术核心素养的深度塑造。
四、结论
总之,民间美术特色社团的创建,既是丰富美育形式、拓宽美育渠道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学生感知美、领略美、创造美的素养发展的坚实保证。而且,学生在民间美术特色社团内所开展的实践、探究、互动、协作、尝试等,又是保障其美术技能、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等增强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特色化、多元化编织活动、项目、任务等刺激,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参与的积极性等,自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会为学校美育教育之作用发挥、功能彰显而助力铺路。因此,教师在探究小学民间美术特色社团的创建路径时,应从深入分析学情、兼顾校本实际等领域入手,在预设社团活动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对地域民间编织材料的精细选用、编织活动的精准设计,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在体验中悟、实践中做、互动中学、思考中析的机会与空间。在确保民间特色美术社团之美育功能最大化发挥的基础上,去落实对涉及领域更宽、涵盖范畴更广的全新美育格局打造。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根据本地特色,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以五年级《悠悠老街》一课为例[J].新智慧,2021,(15):33-34.
[2]赵和林.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决定地位——赴南京秦淮区学习美术特色教研工作心得[J].新课程(上),2019,(10):279.
[3]张翕.趣味编织——谈小学民间美术特色社团的创建[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31-32.
[4]王心莹.寻觅美的桃花源——小学特色美术社团建设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2015,(0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