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摘要
关键词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正文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的生动、真实、趣味的教学情境,提出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让学生自主引入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利用多种方法探究这些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小学数学高阶思维,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作了如下几方面论述。
一、创设真实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生活体验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关键。真实情境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发现、提出、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要以创设真实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基础。
例如,在教学《千米和吨》的内容时,教师立足本节内容的重点问题“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创设了真实教学情境。教师带着卷尺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校园的操场上,以一只足球为起点,用卷尺量出100米后,再以一只足球做终点标志,然后让同学们来以步数丈量一下走完这段距离需要的几分钟。同学们很快汇报自己得出的结果。生1:“我走完100米用了1分钟”,生2:“我用了1分钟2秒。”生3:“我用了1分钟12秒”……师:“同学们,10个这样的距离的长度等于1千米,从同学们刚才报出的时间估算,平时的步行速度走完1千米需要的时间大约10分钟。现在请同学们可以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了。”为了加深学生的对1千米的感知,教师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测量操场一周有多长,每个同学用事先准备的测量工具,共同合作完成了测量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出教学内容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线,它不仅能够联结所学习的新内容中的知识要素,还能关联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联接,体现出深度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但是小学生受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对于解决核心问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学情,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质疑,进而促进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情境提出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实现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内容时,教师创设了学校“小记者社团”招聘活动的情境,用课件展示了五(1)班报名应聘的学生数量,让学生据此制作成统计表,随后,教师又展示了五年级其它三个班报名应聘小记者的学生数量,让学生填写报名统计表,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四张单式统计表的填写。接下来教师进行提问互动:“五(1)班报名应聘小记者的人数一共是多少?”生:“一共有20人”。师:“五(2)班报名应聘小记者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生:“男生比女生多5人。”师:“四个班中哪个班报名的男生人生最多?四个班报名的女生一共是多少?四个班报名应聘小记者的一共是多少人?”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答案比较明显,学生们很快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而接下来的三个问题学生需要从四张表格中去比较、统计,回答问题的速度慢了下来,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老师等了几分钟才举手回答问题呢?”生:“因为看完四张表格才能算出问题的答案,这需要一些时间。”师:“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看到所有班级报名应聘者的情况呢?”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学生们熟悉的校园小记者社团招聘的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梳理出了核心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看到所有班级报名应聘者的情况呢?”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学生名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解决问题的想法。
三、合理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情境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激趣促学,引发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但是,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往往遇到各类困难,有的甚至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作为学生体验情境、引导探究的主导者,要实时关注学生在探究中的表现,善于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的重点内容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师生共同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走向知识的深处。
例如,在“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并合理设计了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借助情境进行“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知识的探究。师:同学们,周末小明的爸爸妈妈带小明来到游乐园游玩,这是各类游乐项目的收费价格(课件展示),摩天轮每人收费45元、过山车每人收费35元、旋转木马每人收费30元、轨道赛车50元。现在请同学们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你能根据课件给出的条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2.你能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列式解决问题吗?3.你所列出的算式与以往数学算式的有哪些不一样?说说你的问题答案。
学生们根据课件中给出的条件,结合教学情境和第一问题的要求,设计了乘法运算应用题。如“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过山车和旋转木马,一共需要多少钱?”或者“小明和爸爸妈妈玩完游乐场所有的项目,需要花多少钱?”在第二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也运用已经掌握的乘法知识和提出的问题,很快列出了算式:“35×3+30×3”“(45+35+30+50)×3 ”从而自主地完成了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列式过程。
教学情境与问题序列的有效融合,激活的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强化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了深度学习的效果。
四、创设相似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迁移应用知识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十分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相似的情境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知识的迁移运用的前提是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相似的因素,相似的因素越多,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越顺利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寻找不足之处,深化对所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同时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了数学能力。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相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如果教师能够善于使用数学模具,则能够增强学生直观地感受,促进知识迁移应用。
例如,在教学了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应用题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练习任务:
师:“1.某公园在绿化地带新种植了竹子20棵,芭蕉树30棵,请问竹子是芭蕉树的几分之几?”
生:“”
师:“竹子20棵,芭蕉树30棵,芭蕉树是竹子的几倍?”
生:“1.5倍”
师:“竹子20 棵,芭蕉树树 30 棵,竹子是芭蕉树的百分之几?”
经过几分钟认真的计算后,有学生回答:“是66.7%”。师:“请将你的计算过程展示出来好吗?”于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了这样的计算过程:20除以30得到0.6667。将0.6667转换为百分比形式,即0.6667 × 100% = 66.67%。将百分比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一位,得出最终结果为66.7%。这些问题的提出引领学生再次进入对百分数知识的探究之中,而这种教学形式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此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相似情境的创设中,教师首先关注新旧知识的点,以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更替,接下来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学情及实际操作形成新的迁移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领会所学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对于深度学习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在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迁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深度探究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综合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对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究、实践、总结、创新,以此开辟出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齐明.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04):51-52
[2]李东琴.用好问题链建构高效数学课堂[J]陕西教育,2022(28):61-62.
[3]李桂芳.基于深度学习的情境创设,让学习真正发生——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 [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3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