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尹方舟

宁夏水投银川水务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 750000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与水利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障这些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双重视角出发,探讨影响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土木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包括设计与施工缺陷、外部环境因素、材料老化等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文章深入探讨了工程的耐久性问题,着重分析了材料劣化、环境因素以及施工质量对耐久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耐久性的技术手段与评估方法。


关键词

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技术创新;材料劣化

正文


1 引言

土木与水利工程作为现代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 《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引入了一些经验性推理规则对结构的可靠性状态进行定性的评估从而得出安全分级的结论这是我国工程师们长期经验的积累。这些工程承载着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功能,还在交通、能源、供水、排水、环保等领域提供着关键支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扩展,对土木与水利工程的需求不断增加,工程规模和复杂度日益提升。保证这些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成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课题。

2 土木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分析

2.1安全性概念及重要性

土木与水利工程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柱,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工程的安全性涵盖了工程建造的初期阶段,还涉及到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这一概念包括结构的稳固性、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自然灾害或外部冲击下的应变能力。随着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工程技术的日益复杂,保障土木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变得愈加重要,任何细微的安全问题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2.2影响工程安全性的因素

结构设计是保障工程安全性的根基,而施工质量则是实现设计意图的重要保障。如果设计时未能准确预测到可能遇到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力学要求,或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稳定性。例如,许多建筑物或桥梁的倒塌,往往是由于设计缺陷或施工质量不合格导致结构失稳。过于粗略的设计或不符合规范的施工工艺可能造成结构的荷载不足、承载力不足或抗震能力弱,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土木与水利工程常常面临来自自然界的极端挑战,如地震、洪水、风暴、气候变化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在瞬间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是影响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地震带的区域,建筑和桥梁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抗震性能。洪水则是水利工程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水坝、堤坝等防护设施若未能有效抵御洪水,可能会发生溃坝、决堤等严重事故。气候变化也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暴雨、暴雪、极端温差等,这些都对土木与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性构成了威胁。

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土木与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材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湿气、盐分、温度变化等因素加速了材料的老化过程。混凝土、钢材等常见建筑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受到腐蚀、磨损、疲劳等作用,可能导致其性能退化,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性。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现象较为普遍,在盐碱环境或海洋环境中,钢筋的腐蚀会大大降低其承载能力,导致结构裂缝的出现,影响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2.3安全性评估方法与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安装传感器、监测设备,能实时掌握工程结构的受力状况、变形情况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利用应变计、加速度计等设备,监测到建筑物或桥梁的微小位移,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点,提前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现代工程安全管理还普遍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工程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综合分析不同风险因素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风险评估帮助工程设计人员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控。

3 土木与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分析

3.1耐久性的重要性

对于水利工程,如水坝、堤坝等结构,若缺乏足够的耐久性,能导致结构性失效,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例如,水坝一旦出现渗漏或裂缝,可能导致整个水库或水电站的安全性下降,甚至发生溃坝事故。而土木工程,如建筑、桥梁等设施的耐久性,则影响到其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缺乏耐久性的建筑物可能在使用多年后出现裂缝、沉降等问题,甚至存在倒塌的风险。保证土木与水利工程的耐久性,意味着要确保这些工程在预定的使用寿命内,能够承受日常使用中的各种荷载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保障其结构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运行。

3.2影响工程耐久性的因素

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在长期使用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劣化或腐蚀。混凝土作为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尽管其本身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但由于钢筋的锈蚀、混凝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的作用,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影响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钢材的腐蚀问题尤为突出,钢材表面在接触到水、氧气或盐分后,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铁锈,降低钢筋的强度,影响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在海洋环境、寒冷地区或工业污染严重的区域,材料的腐蚀速度往往加快,导致结构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极端气候条件,如高温、严寒、强风、大雪等,都会加速建筑材料的老化。在寒冷地区,冻融循环作用尤为显著,水分在混凝土内部反复冻结和融化,会导致混凝土的膨胀和裂缝。湿度、雨水的侵蚀也会导致钢材的锈蚀,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水库、河流等水域附近,水流的冲刷、土壤的酸碱度以及水中的化学物质对水利设施,如水坝、堤坝等的影响不可忽视。水中的盐分、酸性物质或有害气体,都会加速水利设施的腐蚀,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整个工程的耐久性。

工程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存在质量问题,都可能对后期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执行以及各项施工标准的落实,都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耐久性。在施工阶段存在偷工减料、质量把控不严等问题,会导致结构的初期质量问题,增加后期老化和腐蚀的风险。

对于长期使用的土木与水利工程,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裂缝、腐蚀、沉降等问题,避免这些问题发展并引发安全事故。对水利设施,如水坝、堤坝等,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及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3.3耐久性评估与提升策略

对工程材料的实验室测试,能够了解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耐腐蚀性、抗老化性等特性,预测工程的使用寿命。耐久性评估还可以通过工程的历史数据、荷载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为工程的后期维护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的耐久性评估方法逐渐采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工程结构中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健康状况,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结构缺陷和材料老化问题。

耐腐蚀材料的使用是提高工程耐久性的常见手段,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或加入防腐剂的钢材,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实时监测工程的变形、裂缝、腐蚀情况,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避免大规模的工程损坏。

4 安全性与耐久性关系的综合分析

4.1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内在联系

安全性和耐久性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二者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例如,材料的老化与腐蚀会导致结构强度的降低,增加承载能力的风险。若混凝土中的钢筋由于腐蚀而失去强度,或者水坝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土壤侵蚀而失去支撑力,都导致灾难性的安全问题。换言之,不考虑耐久性的工程设计或施工经常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迅速暴露出安全隐患,降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设计时未能考虑到极端天气、地震等外部荷载的影响,或者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规范,可能使得结构存在潜在的应力集中或缺陷,这些缺陷在长期使用中会逐渐暴露,加速材料的老化和劣化。长期承受不合理荷载的结构更容易在自然环境中受损,导致耐久性下降。工程设计如果只注重耐久性而忽略了安全性保障,可能会导致结构承载力不足,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加剧劣化,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

4.2综合评估模型

传统上,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评估往往是分开进行的,但随着工程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综合评估框架,方便从整体上提高工程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一个有效的综合评估模型应从设计、施工、运维等多个阶段考虑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相互作用。在工程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同时考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确保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提升其耐久性。例如,采用高耐腐蚀的材料、合理设置抗震设计、预见极端天气的影响等措施,从源头上保障工程在安全性和耐久性两方面的需求。

施工阶段要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安全标准,还要关注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避免因施工缺陷影响工程的耐久性。在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结构关键部位、特殊材料的使用要严格把关,保障其满足设计要求。

在运营阶段对工程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性问题、材料老化等现象,并结合现有的风险评估技术,对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进行持续评估。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控工程的各项指标,如应力、变形、温度、腐蚀情况等,有效地预测工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隐患,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维修措施。

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协同管理,不能单独关注某一方面。例如,在定期维护和修复阶段,既要针对材料劣化、结构损伤进行修复,又要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保障工程的持续稳定性。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管理,要求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整合,保证整体工程的高效运作和长久运行。

5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5.1新技术的应用对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提升作用

BIM在设计阶段提供了高度精确的三维建模功能,还能够通过模拟各种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预测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工程设计初期,BIM帮助设计人员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优化结构布局,减少施工中的误差,提高设计的安全性。施工过程中,BIM的可视化和协同工作功能让各方人员能够高效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工程按计划进行。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不仅限于建筑设计领域,还拓展到了施工、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工程的长期耐久性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对大量工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AI实时监测工程的安全状态,预测潜在的结构性问题,并根据历史数据生成维护计划。AI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识别材料劣化、裂缝扩展、变形等迹象,提前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工程提供及时的维护建议。AI还对工程的耐久性进行评估,分析影响结构老化的各种因素,为材料选择和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3D打印技术能够通过精准的逐层构建,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人工操作造成的误差,保证结构的精度与稳定性。在耐久性方面,3D打印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浪费并优化材料性能。3D打印能够制造出复杂的结构形态,使建筑设计更加灵活,提高结构的抗震性、抗风性等安全性能。3D打印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施工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耐久性。

5.2发展趋势

在工程结构中安装传感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收集各种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振动等,及时监测结构状态。这些数据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和分析,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生成动态的健康报告,对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进行全面评估。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未来土木与水利工程在耐久性方面的创新也将聚焦于绿色、环保的材料应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而绿色材料的使用则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比如,利用再生混凝土、低碳钢材、环保水泥等材料,能够提升工程的耐久性,还能够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智能城市”和“智慧水利”等概念的兴起,土木与水利工程的智能化水平将逐步提高。物联网技术、AI技术的应用,未来的土木与水利工程能够在设计和建设阶段进行全面优化,还能够在运营阶段实现自我调节和维护,形成更加灵活、动态的管理模式。

6 结论

探讨土木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强调了两者在工程质量与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与综合管理,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未来,智能监控、绿色材料等技术将推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牛换杰.土木施工一线人员安全意识的关键驱动因素调查与研究[J].四川水泥,2024,(10):61-64.

[2]王静.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问题及改进策略[C]//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中册).万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邢台分公司,2024:3.

[3]王栋,王森,王家平.土木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与管理措施探讨[C]//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中册).日照新东港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4:4.

[4]黄雁国,徐涛,汪俊熹,.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C]//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2024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中册).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2024:3.

[5]王佳.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4,(12):66-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