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吴君

宁夏华恒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

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涵盖了从设计、施工到竣工后的各个阶段。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造价控制面临着设计变更频繁、施工现场管理不足、预算与实际成本偏差等诸多问题。分析当前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优化造价控制的策略。提出了在前期规划与设计阶段加强管理,优化设计,控制设计变更;强调在施工阶段加强材料采购、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利用信息化技术,如BIM技术和成本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完善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有助于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全过程管理;施工管理;信息化技术;BIM技术

正文


1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复杂,规模也不断扩大。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工程造价,成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建筑企业面临着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提升的双重压力。全过程控制是对施工阶段的成本进行监控,更包括项目从设计、采购、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成本管控,其目标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最大化项目的经济效益,避免盲目投资与资源浪费。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实施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和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对建筑工程预期开支和实际开支进行全过程的评估,从前期的设计环节、规划环节,以及人工材料施工等多个层面上。把握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负面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促使建筑工程向着高效益的方向不断地探索和前行。

2 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概述

2.1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定义与特点

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顾名思义,是指在建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交付以及后期运营的全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系统的规划、控制和管理。这一过程关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更着眼于工程项目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最后的交付验收整个过程的成本管控,保障工程造价的可控性、透明性和合理性。与传统的单一阶段造价管理不同,全过程控制强调在不同阶段同步进行成本监控和优化,做到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评估[1]

全过程控制是一个跨阶段、跨领域的管理模式,涉及设计、采购、施工、验收、运营等多个环节,要求各阶段相互配合,形成闭环管理。全过程控制具有预防性和系统性,它不光关注施工阶段的实际支出,更注重前期设计和规划阶段的成本预测与控制,早期干预减少后期变更的风险。全过程控制强调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数据平台,实现对项目全程成本的实时监控与分析,确保项目在各个阶段的造价不超预算。

2.2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目标

对设计、施工、采购等环节的严格把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开支。提在保证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以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清晰的成本监控体系,使项目各方能够实时掌握工程造价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突发性风险的影响。对全过程的规划与控制,尽可能规避外部环境变化、政策调整、市场波动等因素对项目造价的负面影响。

2.3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与流程

在项目立项和设计阶段,造价全过程控制的重点是合理的投资估算和预算编制。在立项初期,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结合项目的规模、复杂度、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精细化的成本预测。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造价审查,保障设计方案与预算的匹配,避免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后期成本超支。设计变更管理也是该阶段的重要内容,及时掌握设计变更的影响,防止设计变更导致的造价波动[2]

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物资采购、工程施工和人员管理,保障各项资源得到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也是关键因素,延误和质量问题常常会带来额外的成本。施工管理者需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在这一阶段,动态成本监控与分析尤为重要,项目管理者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各项成本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造价全过程控制的重点是进行成本结算与审计工作,确保工程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得到合理解释,并形成完整的项目财务报告。项目管理团队进行后期的总结评估,为未来项目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数据支持。

整个造价控制流程需要借助信息化工具与技术,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成本管理软件等,实现对造价的精准管理和数据共享。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和沟通渠道也是保障全过程控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各相关方需要实时共享信息,及时反馈问题,方便进行快速决策和调整。

3当前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设计变更可能源于多个因素,包括设计初期对项目需求的理解不全面、业主对设计方案的要求变化、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等。频繁的设计变更会增加额外的费用,还会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影响整体项目进度和成本控制。

许多工程在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导致设计方案过于复杂或不适合当地施工条件。例如,某些设计方案可能过于追求建筑的美观而忽视了施工的实际可行性,导致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浪费或工艺的重复,增加了工程成本。设计阶段缺乏足够的预算控制和成本优化,也会使得初步预算与最终实际造价之间出现较大差距[3]

3.2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不规范或对材料需求估算不准确,施工现场常常出现大量材料积压或浪费现象。在一些小型或中型项目中,施工人员往往未能合理规划材料的采购与使用,导致材料的重复采购和储存,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工期延误通常会带来多方面的成本增加,如人工费用增加、设备租赁费用上涨、材料价格波动等。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问题、施工质量问题或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项目工期延长,这些延误将直接导致工程总成本的上升,导致原定预算难以实现。

质量问题会导致工程返工,还可能引发后期的维护和修复费用,推高项目的总造价。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减少返工和修复,是控制施工阶段造价的关键。

3.3预算与实际偏差问题

预算编制阶段的估算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在复杂项目中,项目的初步预算往往依据经验进行估算,缺乏对具体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市场变化等因素的精确预测。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材料采购不当、施工进度拖延等原因,原本精确的预算往往会发生偏差,导致实际费用超支。

如果项目管理团队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无法对项目中的各类费用进行实时监控,往往容易导致预算控制失控,实际造价大幅偏离原定预算。准确编制预算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监控成本,成为解决预算与实际偏差问题的关键。

3.4信息化管理不足与数据不准确问题

在许多项目中,信息化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数据不准确、信息传递不畅,进而影响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许多建筑项目在施工现场缺乏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手段,施工进度、材料消耗、预算执行等重要数据依赖人工记录或简单的Excel表格,这让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障。数据的不准确直接导致了预算控制的不严谨,影响了成本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4]

项目经理、设计方、施工方、供应商等不同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依赖传统的人工方式,信息滞后或遗漏极易发生,影响了项目进度和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建模和实时数据监控,将有效提高项目全过程中的数据精确度和信息流通的效率。

3.5其他相关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环境保护、人工成本、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建筑项目的成本结构。特别是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导致一些传统材料的价格上涨或使用限制,这对工程造价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许多项目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经验不足,项目经理和造价工程师的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对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全局性认识和专业技能。这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成本监控和控制,容易导致预算失控或项目成本超支。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培训,在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4 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策略

4.1完善前期规划与设计管理

在项目初期,设计团队应根据项目的功能需求、建筑规范以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设计优化,尽量减少复杂设计和高成本的技术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和功能的情况下,控制成本,避免设计过程中的“过度设计”现象。设计深化也至关重要,对设计方案的逐步完善和细化,确保设计图纸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施工要求,避免施工中因设计不清或不合理造成的工程变更。

设计变更会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还会带来额外的造价费用。在设计阶段,相关管理人员应明确设计变更的审批流程,并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的控制。任何设计变更都应基于实际需要,避免因业主需求频繁变化或缺乏充分论证的设计调整而导致项目造价的不断上涨。

4.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策略

材料采购应根据施工计划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因过度采购或采购不及时而导致的资金浪费。为了更好地控制材料成本,项目管理团队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合作,采用集中采购、长期协议等方式争取更低的材料价格。施工现场应建立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避免材料的浪费和损耗。

工期延误会增加人工费和设备租赁费,还可能导致材料价格波动等附加成本。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应制定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遇到不可控因素时,应及时调整工期和资源分配,避免项目整体进度拖延。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管,保障每个工序都符合质量标准,减少返工和修复的概率,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增加[5]

对施工现场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各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例如,合理的人员调度、设备使用和物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精细化管理还包括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施工规范的执行,提高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4.3加强预算与实际控制

在项目立项阶段,预算编制人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施工条件、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进行详尽的预算编制。预算应细化到每个具体项目、每个施工环节,确保每一项支出都有清晰的依据和控制标准。预算编制还应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变化等,做好相应的预备费用安排。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应定期对项目的实际支出与预算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动态成本监控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支持,通过建立实时更新的项目管理平台,全面掌握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随时调整施工方案、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顺利完成。动态监控还帮助项目管理团队识别潜在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成本失控的风险。

在预算与实际控制过程中,还需要加强项目团队与供应商、承包商的沟通与协调,确保各方按照合同约定执行,避免因供应商、承包商方面的管理问题而导致成本增加。

4.4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BIM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建筑模型,能够精确地模拟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全过程。利用BIM,项目管理者实时获取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信息、施工进度、材料需求等数据,实现精确的成本预算和动态管理。BIM技术还能够在设计阶段及时发现潜在的成本问题,通过虚拟建造的方式预测施工中的问题,避免因设计与施工不匹配而产生的返工和浪费,减少项目的造价风险。

信息化平台集成项目全过程的各类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渠道,确保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利用信息化平台,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进度安排、质量控制等数据,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调整,有效控制项目成本。信息化平台还能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为项目的后续决策提供依据,帮助管理者提前识别潜在风险,降低造价超支的可能性。

4.5组织与管理优化

一个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应由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施工经理、质量控制经理等组成,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在团队构建中,除了关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外,还应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由于建筑工程项目通常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够提高项目的整体管理效率,保障造价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涉及的部门包括设计部门、施工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且相互依赖。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能够确保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流通顺畅,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沟通不畅而造成的延误或成本超支。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等方式,保障各部门及时掌握项目的最新进展,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形成合力,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5 结论

文章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策略,强调设计优化、施工管理、预算控制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项目中存在的设计变更、预算偏差和信息化管理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未来,随着BIM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的普及,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有助于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实现成本、质量与进度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宁.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居业,2024,(06):160-162.

[2]张志晖.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4):55-57.

[3]陈伟利.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1,(06):45-46.

[4]张靓蕾.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33.

[5]陈秀杰.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J].地产,2019,(15):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