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中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和PCT联合检测的意义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林玲

宣城市人民医院 (安徽 宣城)242000

摘要

目的:探究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22年5月起,本院开始收集感染性疾病的病例资料,至2024年5月止共纳入60例,根据病原体类型分为病毒组(n=30)与细菌组(n=30)。并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对比各组受检者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等指标水平及联合检测诊断的准确度。结果:病毒组、细菌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等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且细菌组显著高于病毒组(P<0.05)。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显著高于单一方法检测(P<0.05)。结论: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PCT;感染性疾病

正文


    当前,病原学检测依旧是判定病原体感染的关键依据,但该方法存在耗时较长、易受污染等局限。正因如此,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了临床医学研究的焦点。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原体极易趁虚而入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施治,可能会引发多器官功能受损,乃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感染性疾病的早诊早治对于患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白细胞作为机体的健康卫士,其数量变化能够直观反映患儿的生理病理状况与免疫状态[1]。此外,PCT(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高度敏感的实验室指标,能够准确捕捉全身炎症因子的活跃程度。一旦机体感染,血清中的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便会显著升高,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2]本文为进一步探究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展开了对比论证,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5月起,本院开始收集感染性疾病的病例资料,至2024年5月止共纳入60例,包括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值域20-58岁,年龄均值(39.97±1.52)岁。根据病原体类型分为病毒组(n=30)与细菌组(n=30)。并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包括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值域19-59岁,年龄均值(39.89±1.49)岁。对比各组一般资料(P>0.05),有较强可比性。

1.2方法

采集全部受检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2管,采血量为2-4 ml;其中一管通过离心机将血液样本进行分离处理,离心速度为每分钟3500 转,离心时长为10分钟。静置后取上层血清样本在1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待检测PCT。1)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希森美康XN系列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普门科技公司的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胶乳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全部受检者的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2)血清PCT检测采用深圳新产业生物公司化学发光仪,对全部受检者的PCT指标进行检测。

1.3指标观察

    1)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全部受检者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2)阳性标准[3]:白细胞计数超过9.5×109/L时,结果为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1 mg/L时,结果为阳性。PCT 水平超过0.5ng/ml时,结果为阳性。3)诊断效能:将细菌学培养、血清学检查作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准确度为(真阳性+真阴性)/总病例数×100%;特异度为真阴性/金标准阴性×100%;敏感度为真阳性/金标准阳性×10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 24.0 系统对资料数据进行比较,用(±s)表示检测指标水平等计量数据,用 t 检验。用[n,(%)]表示准确度等计数数据,以X2检验。统计学分析P<0.05时,研究有意义。

2结果

2.1检测指标水平比较

    病毒组、细菌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等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且细菌组显著高于病毒组(P<0.05)。详见表1.

表一  各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PCT检测水平对比分析表(±s

分组

例数

白细胞(×109/L)

超敏C反应蛋白mg/L)

PCTng/ml)

参照组

30

6.31±0.51

0.62±0.08

0.32±0.08

病毒组

30

10.15±0.12

10.22±0.92

1.85±0.25

细菌组

30

18.32±0.63

22.63±0.36

3.95±0.25

2.2检测结果比较

    感染性疾病患者经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的阳性病例数显著高于单一检测法(P<0.05),详见表2.

表二  不同检测方法检出阳性结果的对比分析表

金标准

白细胞检测

超敏C反应蛋白

PCT检测

联合检测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24

6

26

4

26

4

28

2

30

阴性

11

19

11

19

6

24

3

27

30

合计

35

25

37

23

32

28

31

29

60

2.3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比较

    感染性疾病患者应用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显著高于单一方法检测(P<0.05)。详见表3.

表三  不同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对比分析表[n(%)]

检测方法

例数

准确度

特异度

敏感度

白细胞

60

71.67%(43/60)

76.00%(19/25)

68.57%(24/35)

超敏C反应蛋白

60

75.00%(45/60)

82.61%(19/23)

70.27%(26/37)

PCT

60

83.33%(50/60)

85.71%(24/28)

81.25%(26/32)

联合检测

60

91.67%(55/60)

93.10%(27/29)

90.32%(28/31)

3讨论

    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中,细菌、病毒以及支原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它们就有可能进一步引发败血症,从而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原体,但其培养时间较长,且敏感性较低,这往往会延长确诊时间,导致最佳治疗时机的延误[4]。特别是在病情紧急的情况下,这种延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崭露头角这些新技术不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度,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为医生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依据。因此,敏感性高、特异度高的血清学指标已经成为感染性疾病诊断的研究重点。通过运用这些新技术,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

    血常规作为感染性疾病检测中不可或缺的常规手段,其中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作为血常规的核心指标,能够直观呈现机体炎性反应的程度。然而,白细胞计数的应用受限于较大的个体差异和较低的敏感性,且多依赖于血涂片瑞氏染色分类,这无疑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细菌感染的情况,未成熟白细胞会迅速分化并汇聚至感染部位,发挥其独特的噬杀作用[5]。值得注意的是,当感染程度尚轻时,白细胞的分化与成熟过程并不会受到增生活跃状态的影响,此时病灶细胞主要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这些细胞主要集中在病灶区域,对外周循环系统的影响相对有限[6]除此之外,病毒感染则不会引发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显著上升,甚至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的降低。

    降钙素原作为一种关键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在维持机体内钙离子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中的降钙素原水平相对稳定,并且保持在极低的水平。然而,当机体遭遇细菌感染时,情况便会发生显著变化。在细菌感染的侵袭下,细菌会释放内毒素,这些内毒素在机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中之一便是抑制血清降钙素原的分解[7]。原本,降钙素原在机体内会被分解代谢,从而维持其稳定的血浆水平但细菌内毒素的抑制作用打破了这一平衡,导致降钙素原的分解受阻。随着降钙素原分解的减少,其在血浆中的浓度逐渐升高。这种升高并非轻微的变化,而是显著的大幅上升[8]。这种变化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因为降钙素原水平的异常升高往往与感染密切相关。通过监测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医生可以更早地发现并确诊细菌或病毒感染,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关键的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的防御机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体遭受到各种炎症或创伤的侵袭时,这种蛋白质会迅速而显著地升高,成为机体对抗外来侵害的一种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往往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指标,它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和病程的发展。当受到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物理损伤等情况时,体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立即作出反应,通过快速而大幅的升高来应对这些挑战这种及时的反应不仅有助于机体抵御疾病的侵袭,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9]

    从本次结果来看,病毒组、细菌组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等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且细菌组显著高于病毒组(P<0.05)。可见,当机体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患者体内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等指标水平均会异常升高,且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相比,各项指标水平升高幅度更加明显,临床可根据各指标水平升高幅度进行判断,以利于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对症治疗。

    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感染性疾病患者应用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显著高于单一方法检测;分析认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白细胞计数固然是一项关键指标,然而其检测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干扰,难以精准地揭示疾病的真实面貌。同时,降钙素原的测定值虽然对感染性疾病的筛查有所助益,但因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故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此外,当机体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会异常升高。然而,这种升高可能并非仅由感染性疾病引起,也可能与其他非感染性疾病相关,因此单纯依靠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不能进行准确的疾病诊断[10]。将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三者联合检测,能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更全面地反映机体的疾病状态,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及PCT联合检测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雪梅.超敏 C 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22,47(14):1723-1725.

[2]储楚,杨瑞霞,唐未名.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2,37(24):3408-3410.

[3]邓健峰,张育生,林淑娜.血常规联合 C 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28(11):72-73.

[4]李志宏.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2,15(29):81-82.

[5]赵希.白细胞计数、超敏-C 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钙素原检测在老年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6(15):105-106.

[6]姚文魁.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中降钙素原(PCT)和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6):319.

[7]冯欢欢,刘晓亮.外周血白细胞、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2,48(12):1729-1731.

[8]赵建梅,陈兆云,朱有森.分析血清降钙素原、超敏 C 反应蛋白、白介素6在早期感染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8(2):58-59.

[9]马丽丽.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对外科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2,6(79):152-153.

[10]周丽思.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联合检测在肺部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23,44(8):2158-21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