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观”教育理念探索基础生物化学课程融入思政的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三观”教育;课程思政:生物化学
正文
资助项目:云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项目2024KCSZ08;云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YNAUKCSZJG2023003及YNAUJG2023004。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高校教育应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指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2]。“三观” 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称,这一理论与立德树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一致。强调把思想政治素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旨的课程思政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3]。
为此,基础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讲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节方式,从而阐明生命现象化学的本质;课程结合高等教育对新农科发展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分析学情和教情,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口,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 “三观”教育为理念,秉承学校“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以培养又红又专的农科人才为核心,以案例为手段,以“新农科”发展需求为导向,将“知识传授与树立正确三观、价值塑造与三农情怀培养”等相结合,探索厚植“学农爱农、强农兴农”信念及“明理尚农、服务三农”意识和责任感的教学模式,践行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递、思想引领和素质提升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三观” 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活动
大学阶段正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三观”将影响他们一生。积极向上的“三观”对个人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化时代,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价值观的挑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肩负国家建设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其“三观”的培塑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高校不但要重视“三观”教育,而且要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培养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方向一致的人,国家建设才能够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国家也才会有希望和未来。
2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基础生物化学是植物生产类、环境科学类等大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相关专业考研的主干课。课程是研究生物体组织成分及其在体内变化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与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蕴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与育才潜力,是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载体。作为涉农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础生物化学”对农林院校培养引领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影响[6]。因此,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等特点,任课教师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将正确“三观”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形成 “学农爱农、服务三农”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及必要。
3 以“三观”为理念的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基础生物化学”授课时间一般为大二上学期,该阶段的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专业、自我能力与志趣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7]。因此,课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 “三观”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又红又专的农科人才为核心,以案例为手段,以“新农科”发展需求为导向,将“知识传授与树立正确三观、价值塑造与三农情怀培养”等相结合,探索厚植“学农爱农、强农兴农”信念及“明理尚农、服务三农”意识和责任感的实践教学。
3.1 根植三农,培养“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情怀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根本性问题[8]。涉农高校作为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培养学生“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大国三农”情怀、强农兴农责任和担当农业强国使命,是新农科建设对知农爱农创新人才的新要求[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回信中提出的: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10]。例如,以糖类及其代谢的教学,首先以“把饭碗紧紧抓在中国人手里”的袁隆平先生为例,向学生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发明杂交水稻和创立杂交水稻学,创造了中国水稻事业的奇迹,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次,以农民院士朱有勇“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例,讲述朱院士敢做“顶天”科研,问鼎《自然》封面文章,勇做“立地”事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通过科技示范扶贫、教育培训扶智等方式,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发展之路,以及甘做“人梯”师者,设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培桃育李的案例。通过这些典型实例,将生化知识融入育种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身边的案例中,让学生从真实的伟人中,同频共振激起“学农爱农、服务三农”情怀,使学生感受伟人做出的奋斗、坚持不懈及服务农业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为农、助农、兴农”的理想和信念,确立扎根农业大地大有作为的信心及“三农”精神,实现育人与育才、课程与思政的同向同行的目的。
3.2 讲好科学家故事,树立勇攀高峰、敢于创新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三观”能够帮助个体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引导人成长为一个积极
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人;而错误的“三观”则很容易将人导向歧途,在迷茫甚至是错误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基础生物化学”教学中,将中外科学家在生化领域的重大发现、研发过程、科学家的励志故事与“三观”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的经历及所呈现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感受科学家们无私奉献、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例如,在讲“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结构”时,首先介绍以钮经义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的过程——1965年通过兵团式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与结构分析”的成果,1972年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猪胰岛素的空间结构,其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完全一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该成果立即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其次,引入吴宪先生的“蛋白质变形理论”故事等。通过案例让学生沉浸式、探究式的了解我国科学家对科研的执着、无畏、团结、奋进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奋斗、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
3.3 引入世纪经典,培养求真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12]。而“基础生物化学”是关于生命的化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凝聚着人类认识生物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索生命世界所获得的科学精华。因此,教学中,通过介绍世界及我国著名生命科学家的贡献,对科学研究的勤奋执着、坚持不懈、严谨认真、创新与奉献等科学精神的介绍,激励学生在实际学习、工作和科研中,学习前辈们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将其传承发扬和光大。例如,在核酸化学教学中,通过介绍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年轻的生化学家沃森合作,在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揭示出核酸的化学结构,提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即著名的“沃森—克里克模型”,激发学生和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培养“DNA”双螺旋赋予的求真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素养,并将其通过学习和转化生化知识,应用在未来的“学农爱农、服务三农”事业中。
5 结语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结合授课学生的政治意识、家国情怀、三农情怀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建立期及团结协作、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理念建立处于播种期的学生特点,以“化学的生命”和“生命的化学”为主线,以新农科建设为导向,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三农情怀、科学精神”思政元素,结合不同教学内容,讲授生化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有的放矢的融入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书育人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人生态度,拓展专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专业教育的温度与高度,种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的种子,为培养乐于为社会服务的一代新农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北京:教育部,2020.
[3] 高越.以“三观”教育为引导加强高职院校职业观教育的策略探析[I].大学,2022(3):32~35.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 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25)[2022-12-22].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 htm.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06-06)[2022-12-2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 何金环,李华玮,郑鸣,等.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生命的化学,2022,42(6):1219-1223.
[7] 易鹏,吴能表,王进军.新农科课程思政建设:价值、遵循及路径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3):78-87.
[8] 马惠茹,王靖,杜红喜.协同育人视域下新农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基于河套学院农科专业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4,10(1):43-46.
[9] 马惠茹,王靖,杜红喜.协同育人视域下新农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基于河套学院农科专业实践探索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4,10(1):43-46.
[10] 张震,杨朋坤,何金环,等.新农科背景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根植三农聚焦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24(6):869.
[11] 聂桓,赫杰,黄雪媚,等.科研育人视角下的生化课程思 政育人模式探索.生物学杂志,2022,39(5):121-124.
[12]科学家精神如何融入科学教育?要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