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英语阅读课教学评一体化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学习共同体;英语阅读
正文
基金资助:201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项目编号:1353MSYYB054);2024年黑龙江省教改一般项目: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课例研究 (项目编号: )
引言
教学评一体化是近年来基础教育为适应评价范式转型和深化课程改革而提出的重要举措,旨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中共中央、国务院更是在2020年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加强教师评价能力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观英语教学发展史,英语阅读这一课型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一直都占据重要地位,这一课型的教学评一体化构建对英语学科的深化改革和理论建设意义重大。近来年,随着对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逐渐深入,涌现出很多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理论架构的微观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教师学习共同体角度出发,借以英语阅读课为载体,探讨教学评一体化的宏观构建。
一、相关概念界定
将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的学者是博耶尔,他在1995年发表的《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一文中首次提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1]。由此可见,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共同体是众多共同体形态中的一种,程良宏定义如下:“教师共同体是基于共同体的教育愿景,通过交流与合作结成以实现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为目的的教师群体[2]。”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教师共同体出现了泛化的趋势,导致出现很多模糊概念。本文借鉴宋萍萍和黎万红对专业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区分,将教师学习共同体定义如下: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共享的愿景、价值观,以及关于学生和教学的信念、经验为核心,以合作性探究、反思、实验、讨论等方式,以关注个人发展逐步转向共同进步为目标的一种相互交流学习的学习型组织[3]。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的评价这三个课程要素的协调匹配程度,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政策文件所倡导的教学策略[4]。教学评一体化是我国教育界结合教学评价理论提出的本土化概念,它立足于形成性评价,又不等同于形成性评价,对此,桑紫林和邹为诚等人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评一体化是高度概括的指导思想,始于对学情和素材的了解,终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强调课程三要素的协调统一,而形成性评价是促成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5]。” 崔允漷从课程角度出发,围绕教学一致性原则,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评一体化进行了解释:“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指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评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生的目标达成[6]。”由此可见,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是将教、学和评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三个因素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不可分割。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和连贯性,这种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从教师学习共同体角度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必要性
自本世纪初以来,教育界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发生了切实转变。 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仍聚焦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生学习和学生评价缺乏关注,存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学生评价相割裂的现象。崔允漷和夏雪梅指出这一现象的同时也分析了个中原因:因为教师缺乏教学评的整体意识,没有一体化地去思考和谋划教学。从教的角度,未深入思考 “为什么教”“如何教”以及“教得如何”等问题;从学的角度,未深入思考“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如何去”“学生确实到了那里吗”的问题[7]。蒋宇红和徐继田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评一体化在英语课改过程中未得到充分落实,教、学、评三者被人为割裂以及教学评价模糊、随意、单一的现象时有发生[8]。桑紫林和邹为诚等人的研究立足于微观课堂教学层面上如何具体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同时指出实施的关键在于评价环节,尤其是形成性评价,而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9]。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张文霞在第七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引导作用,使评价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和常规化、流程化、专业化的教学活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测评素养[10]。
由此观之,教学评一体化无法落到实处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化定位、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把控、对学生个人情况和学习状况的全面了解以及对评价的深刻理解。教学不是单打独斗的过程,它需要协作,需要集体智慧,需要教师在交流中产生观点的碰撞、思想的激发和情感的扶持。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协作中,首先能将知识系统化,提高知识密集度,创建一定的知识环境,使教师知识不断互动和相互转化。众所周知,教师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而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不断转化这两种知识类型的媒介[11]。其次,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协作过程中还能增强集体效能感,即对完成教学任务和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在面对教学挑战时所形成的一种集体能力感,它体现了教师对协作过程的信心,以及通过共同努力形成教学成果的期望。而集体效能感的提升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减少,逐步形成教学促进的良性循环。再次,教师在协作过程中,不仅能加强对自身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的管理和深化,还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在协作中能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通过协作,教师可以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机会。
三、从教师学习共同体角度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
鉴于教学评一体化并非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笔者将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展开探讨。
3.1 课前准备阶段
备课这一环节具体的分工比较繁复,包含设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透彻理解教材、书写教案、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流程和选择教学方法等,其中尤以教学目标设定和学情分析为重。首先,教师学习共同体根据自愿原则组成备课组,各个成员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共同深入研究相应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灵魂,从人才培养整体目标到年度教学目标再到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层层递进、逐层深入、自上而下地制定教学目标。英语阅读课的所有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是核心,教和评都以促进学为目的,而如何检验学习效果,就体现在是否和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因此,设立科学、可行、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其次,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分析,而分析就是一种评价行为,即学习活动的前期评估,是为学习活动设计服务的,因此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英语学习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能够正确体现教、学、评三者的关系[12]。这个环节尤其需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加持,因为学生的学情分析单凭一位教师的描述是不全面的,不同任课教师眼中的学生呈现出多面立体的学习状态,只有在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描述中,才能比较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状况,知道学生哪个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哪位同学哪方面能力比较薄弱,这样才能确保备课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价的客观性。
3.2 教学过程阶段
在这一环节,林红慧参照国外教学评一体化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与学生共享教学目标,清晰讲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鼓励多样的学习风格;不断评估学生学习状况,实现教学时间最大化。而评估则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及时把握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发现学生是否达成目标,通过有效方法及时予以弥补[13]。王蔷教授进一步补充道:在教学过程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实施互动评价;开展学习活动前,教师需说明活动内容、形式,还要给出要求和评价标准,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标准的制定中来[14]。一方面,二位学者都认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很有必要,而且学生和教师都应参与到评价中来,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师生同为评价主体,既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它多样化的方式完成评价。另一方面,教学评一体化不是三个环节的简单循环,这里的教和学不仅要符合英语语言的教学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风格,同时还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一而贯之的评价设计和实施更是脱离不了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加持。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而教师学习是教师在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影响下,通过与学习环境中的社会、共同体、其他个体及自我互动基础上,持续追求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实践性活动[15]。不难看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每个个体的日常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对话和交流,构建一个充满学习氛围和专业文化色彩的学习共同体。
3.3 课后反思阶段
教师应该在课后对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依据科学的评价手段评估课堂效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调整策略。英语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同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英语阅读课每个单元的主题都不同,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进行反思时可以尝试打破单元壁垒,采用录课、听课的方式回看或者帮助上课教师回忆一些细节,或者成员之间采用同课异构、书写教学日志、互相观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逐渐地,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仅局限于某节课的课堂教学探讨、还会慢慢发展成教学比赛团队和研究专题团队,从而实现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小结
教学评一体化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施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学会运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以便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及时发现并改进教学中。这种专业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的帮助。因此,从教师学习共同体角度出发构建英语阅读课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适应英语教育改革的需求,在提升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并将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英语教学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3):72-75.
[2]程良宏.《教育变革中的教师发展:路径与逻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236.
[3]宋萍萍,黎万红.西方教师共同体研究:概念、实践与展望[J].你大学教育学刊,2017(3),109-1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桑紫林,邹为诚,曾文琦,王丹.基于探索性实践理论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施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3(11):55-63.
[6]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33(04):15-22.
[7]崔允漷, 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 [J].中小学管理, 2013(01): 4-6.
[8]蒋宇红,徐继田.“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23(12):3-10.
[9]桑紫林,邹为诚,曾文琦,王丹.基于探索性实践理论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施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3(11):55-63.
[10]柳丽萍,屈凌云.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教学与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第七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考试,2024(10):104-109.
[11]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12]林红慧,虞伟庚. 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2(8):159-168.
[13]林红慧,虞伟庚. 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2(8):159-168.
[14]王蔷,李亮. 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 课程·教材·教法,(5): 114–120.
[15]严运锦.校本教研中教师学习的内在机制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9) : 91-94.
作者简介:庞晓辉(1981—)女,黑龙江海伦,硕士研究生,教师,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