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的分层设计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严夕峰

江苏省建湖县汇文西路小学 2247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我国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及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体能素质普遍下滑,这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小学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与内容设置未能得到足够重视,逐渐偏重于运动技能培育,而忽视了系统性体能训练。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注重小学生的体能训练,采用分层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体能状况,改善其身体素质。基于此,下文就围绕小学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的分层设计展开论述,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者带来参考。


关键词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分层设计;意义;策略

正文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体能是指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涵盖柔韧性、敏捷性、力量、速度及持久力等方面。然而,许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往往将关注点聚焦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体质状况及精神状态缺乏深入了解,这致使当前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1]。因此,在小学体育课中,教师进行分层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符合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对于提升国民体质水平及教学成效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的分层设计意义

(一)推动个性成长

鉴于小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及兴趣倾向的显著差异,传统单一体能训练模式难以契合每位同学的个性化需求。而分层体能训练依据学生的能力层级与兴趣偏好进行分组,由教师为各个层次的同学量身定制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借此,学生便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并挖掘自身潜能,加速其在体育领域的个性化成长进程。

(二)激发学习热情

在分层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训练内容的难度,有效规避了难度不当对学生学习造成的消极影响,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比如,对于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分层体能训练使其得以在适宜的挑战中累积成功体验,增强自信[2];而对于运动能力出众的学生,分层体能训练则能使其在更高层次的挑战中持续发现学习的乐趣,维持对体育的持久热情。

(三)促进团队协作

在分层体能训练中,小学生往往与水平相近的同伴组队,共同参与任务与活动[3]。这种分组模式不只强化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还锻炼了他们的沟通技巧、协作能力及社交智慧,随着与同伴的密切互动与合作,学生将会相互借鉴、分享经验,继而构建积极向上的体能训练气氛,提升整个班级的凝聚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小学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的分层设计策略

(一)科学划分层级,有的放矢教学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师进行体能训练分层设计期间,需基于对学生体能水平的科学评估。通过测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指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以便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一分层有助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水平上进行训练,既避免了因难度过高而产生的挫败感,也防止了因难度过低而造成的资源浪费[4]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体能课上,教师先通过立定跳远、50米跑和800米走跑测试,将全班学生分为初、中、高三个层级。对于初级同学,教师安排了基础的拉伸运动和慢跑,以逐步增强他们的体能基础;中级同学则增加了力量训练,如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以提升肌肉力量;高级同学则进行了更为激烈的篮球对抗赛和接力跑,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借由这样的分层体能训练设计,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训练强度下得到锻炼,有效提升了体能训练的成效

(二)完善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层次

一个完善的体能训练体系,应包含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内容、科学的方法和多样的手段[5]。在体能训练分层设计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构建教学层次,有助于实现体能训练的系统化和序列化。教师通过制定不同层级的目标,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体能训练体系[6]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体能训练中,教师依据分层结果,为每个层级的学生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初级学生的目标是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基本运动能力,教学内容以基础动作训练和体育游戏为主;中级学生的目标是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教学内容则增加了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高级学生的目标是提升综合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教学内容则侧重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团队竞技项目。利用这样系统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层次中逐步提升体能水平,实现体能训练的全面性和连贯性。

(三)做好动态评价,提高教学效能

动态评价是体能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通过定期对学生的体能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而调整训练方法[7]。动态评价不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体能发展状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训练效果和体能水平。例如,小学三年级的一次体能课上,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分层训练后,组织了一次体能测试。通过测试发现,部分初级学生的耐力水平提升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分析了原因,发现这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兴趣。于是,教师调整了训练方法,引入了趣味性的跑步游戏和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续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耐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8]。实施动态评价体系,教师能够实时跟踪并准确识别学生在体能训练中的具体问题与薄弱环节。据此,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采用个性化训练计划和差异化教学方法,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这种动态管理与及时反馈的机制,不有效解决了学生在体能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还提升了训练的整体效能,促进了学生体质的全面提升[9]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体育教学的主要宗旨在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让学生在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时获得优异的学习体验,领略运动的独特魅力。所以,教师若想顺利达成教育目的则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持续提升学生的耐力、速度、柔韧性及协调性,确保学生在强健的体能支撑下,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运动项目,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体育教师在深刻认识体能训练重要性的基础上,需依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及运动需求,分层规划体能训练指导方法,采用丰富多变的体能训练手段,以增强学生的体能锻炼成效。

参考文献:

[1]邢健伟.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0):126-128.

[2]冯志林.关注体能、强健体魄——谈小学体育体能训练教学策略[J].体育风尚2023(23):56-58.

[3]顾皓然.因材施教理念下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3(1):118-119.

[4]罗洪勇.我国体能训练领域研究动态的Cite Space计量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23.DOI:10.26987/d.cnki.gcdtc.2023.000266.

[5]弓剑.分层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评《体育教学与篮球体能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151.

[6]魏小龙.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措施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12+24.

[7]赵启龙.提高学生体能视域下的小学篮球分层训练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1):101-103.

[8]刘奎强.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组织策略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23):109-110.

[9]赖高明.谈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发展体能的策略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深圳市龙华区大浪实验学校;,2020:2.DOI:10.26914/c.cnkihy.2020.0545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