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发展,构建思维型探究型科学课堂
摘要
关键词
思维发展;思维型;探究型;科学课堂
正文
引言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地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其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获取经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积极地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一、思维型探究型课堂的特征
思维型探究型课堂,是以学生思维发展为导向的教学,它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温度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然后提问:“为什么温度计里的液体会有温度?”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温度计为什么会变红?液体为什么会有温度?将现象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因为液体受热后膨胀。再引导学生将这些现象用文字或图形进行描述,让他们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使他们在思维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二、构建思维型探究型科学课堂有效策略
(一)鼓励自主探究,培养思维品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成功后的满足感,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学习体验和收获。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气”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天气预报,了解什么天气比较适合出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恶劣的天气?”接着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实验,如:“我们可以用塑料袋蒙住窗户来挡雨;还可以用塑料薄膜盖在雨伞上……”接着,教师让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做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还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要主动创造问题情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比如,在教学《如何用铁锤砸碎玻璃》时,可以利用“砸玻璃”这个游戏,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己去想。教师首先提问:“如何用铁锤砸碎玻璃?”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继续引导:“你们都可以试一试。”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与提问活动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交流和表达。
(三)设计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如在学习《浮力》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将一个鸡蛋放在水面上会发生什么?鸡蛋会浮起来吗?”通过这一趣味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对浮力产生了兴趣,而且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此外,在学习《有趣的液体》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家中的水桶、水盆等容器?这些容器中都有水吗?如果你不小心将水洒到了地上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想让水喷出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趣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走进实验室,激发其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思维工具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思维工具,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力。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等。这些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构建小组合作,加强思维交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并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让种子发芽”,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活动,共同研究如何促进种子发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六)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其思维能力。如,在《探索引力的影响》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来发现物体存在引力的现象。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玻璃球、树叶等物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来探索物体是否存在引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些物体是具有引力的,有些则不具有引力。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具有引力的物体存在。这节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更多具有引力的物体,使其对科学知识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七)组织知识竞赛,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探究情境,并通过组织知识竞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其在竞赛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比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空的玻璃瓶、一只笔和一个尺子,并向全班同学分发。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到了大气压强这个知识点,你知道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吗?”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思考后回答:“大气压强的计算公式是F= Kh,其中 Kh指的是大气压强。”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个公式中 Kh指的是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八)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的设计、操作与评价都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我是怎样呼吸的》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操作,并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从思维型探究型教学模式出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交流,让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思维型探究型科学课堂。
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思维发展,构建思维型探究型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提高能力,最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振. 构建思维型科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 湖北教育,2024(10):11-14.
[2] 胡卫平,郭习佩,季鑫,等. 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6):123-129.
[3] 杨锐,李露. 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构建策略浅探[J]. 湖北教育,2024(29):45-46.
[4] 乔树勇. 反思“热闹”式科学课堂 构建思维型高效课堂[J]. 小学科学:教师,2012(3):47-47.
作者简介:姚雅莲(1994.8)女, 汉族,江苏盐城人, 本科,从事小学科学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