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区低结构游戏材料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价值
摘要
关键词
建构游戏区;低结构游戏材料;幼儿认知发展
正文
引言: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环境和游戏材料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建构游戏情境中,游戏材料的类型与呈现方式对幼儿的探索行为和思维建构有着深刻影响。其中,低结构游戏材料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可塑性特征,备受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青睐。所谓低结构材料,是指那些用途相对开放、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操作的游戏材料,如积木、黏土、沙子等。与具有单一玩法的高结构材料不同,低结构材料能为幼儿提供更为宽松的探索空间,引发更多的尝试和创新行为,被视为幼儿自主建构的理想媒介。一些研究发现,在低结构材料情境中,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和社会互动,对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一、建构游戏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建构游戏的内涵
建构游戏是一种以建构为核心的游戏活动,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创造性表征。在游戏中,幼儿使用积木、乐高、黏土等材料进行自主选择、组合与搭建,体验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发展认知能力。建构游戏具有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特点,注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与能力提升。根据材料和形式的不同,建构游戏可分为大型建构、小型建构、自然建构、平面建构、主题建构等类型。丰富多样的建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宽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开放性材料,创设鼓励探索的环境,并给予适当引导,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最佳发展。
(二)建构游戏的理论基础
建构游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者如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观点为建构游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通过直接与环境互动,不断同化和顺应,修正已有的认知图式,主动建构知识。建构游戏正是为儿童提供了探索操作、修正错误的机会,使其在同化和顺应中实现认知发展。维果斯基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认知发展。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与引导,能帮助儿童突破已有水平,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此外,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也为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提供了支持。国内学者也开展了多项关于建构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其在培养创造力、提升问题解决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低结构材料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感知觉维度:多感官探索培养敏锐洞察力
低结构材料的开放性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官探索机会。在把玩沙子、树叶等材料的过程中,幼儿主动调动视觉、触觉等感官,细致感知材料的色彩、质地、形状等特征。这一探索过程显著提升了幼儿的感知敏锐性。
感知觉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感官与环境互动,幼儿逐步构建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而低结构材料恰好满足了幼儿感官发展的需要。研究发现,在低结构材料探索中,幼儿对材料属性的敏感性显著提高,这种敏锐洞察力逐渐迁移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此外,低结构材料的感官探索还能培养幼儿的专注力。面对新奇有趣的材料,幼儿常常全神贯注,投入探索。而专注是深入观察、思考的前提。幼儿在探索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锻炼了他们的耐心与毅力。由此可见,低结构材料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为提升感知觉敏锐性提供了沃土。
(二)思维方式维度:发散建构激活创新思维
低结构材料可塑性强,用途开放,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建构的广阔空间。一块积木可以是大树,也可以是坦克,在建构过程中,幼儿突破思维定式,开展发散性思考,创造性地赋予材料多元意义。这一过程有效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根据Guilford的智力结构模型,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使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发散性建构,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对低结构材料的探索性操作,促使幼儿打破常规玩法,尝试新颖组合,形成了一物多用的灵活思维,这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此外,低结构材料的组合变化催生了“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建构过程中,幼儿能够主动思考材料的可塑性,开始探寻“积木还能做什么”。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在低结构材料的启发下,幼儿学会延伸思考、提出假设,这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问题解决维度:资源组合提升思维层次
低结构材料的组合变化性蕴含着丰富的问题解决元素。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需要根据建构目标去甄选、组合材料,形成稳固、美观的结构。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激活他们分析、推理、评估等高级思维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经历了从感知运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低结构材料组合恰好为这一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支架。幼儿在反复尝试中摸索材料特性,在遇到困难时灵活调整策略,这有助于推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此外,面对复杂的建构任务,幼儿还需要尝试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逐步推进,这一过程对系统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在低结构材料游戏中获得的问题解决经验,能够有效迁移到幼儿面临的其他问题情境,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建构游戏区低结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探究性环境,激发主动学习动机
探究性环境的构建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关键。在建构游戏区内,教师应提供种类丰富、用途开放的低结构材料,如积木、黏土、纸箱等,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哈佛大学Project Zero的研究表明,与高结构材料相比,低结构材料环境下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探索行为,专注时间更长。低结构材料蕴含的探究元素,能有效唤起幼儿内在学习动机,推动其主动建构认知。此外,探究性环境还应体现出循序渐进、适度挑战的特点。教师宜根据幼儿已有经验,适时调整材料的复杂程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其不断突破认知边界。
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定期调整建构区的低结构材料。例如,当观察到幼儿对搭建桥梁感兴趣时,教师可投放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如不同长度的木板、纸筒等,同时利用图片、视频等引入桥梁建造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怎样才能让桥梁更稳固?”“如何能把桥搭得更长”等,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尝试多种建构方案。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度支持与引导。例如,当幼儿在搭桥时遇到困难,教师可鼓励他们与同伴讨论,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或是在合适的时机介入,提供一些提示,引导幼儿关注建筑的关键部位,如桥墩、桥面等,但需注意避免过多干预,以免抑制幼儿的主动探索。通过教师的策略性支持,幼儿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建构方案,逐步掌握平衡、稳定等物理原理,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跃迁。探究性环境的构建需要教师基于幼儿兴趣,做好材料投放,创设探究情境,并给予适度的指导与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营造宽松、互信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让其充分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逐步内化探究精神。
(二)引导创造性建构,开发多元智能潜能
低结构材料的开放性特征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建构的广阔空间。教师应引导幼儿突破常规思维模式,积极利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创新性的建构活动,在一物多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创造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创造力是一种跨领域的能力,体现在空间、逻辑-数学、身体-运动等多个方面。当幼儿使用低结构材料进行建构时,需要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表征,并通过肢体动作将构想付诸实践,这一过程综合运用了多种智能,有利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形状、质地各异的低结构材料,如瓶盖、纸筒、绳索等,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与搭建。例如,面对一堆螺丝和线圈,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这些材料还能构建出什么?有什么新颖的组合方式?在头脑风暴阶段,教师应鼓励幼儿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激发创造灵感。而在实际建构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幼儿关注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并引导其不断评估、修正建构方案。例如,当幼儿用塑料瓶搭建太空基地时,教师可提问:你认为瓶子的哪个部位最稳固?什么形状的瓶子能让建筑更高?这些问题能引发幼儿对材料属性、空间关系的深入思考,从而优化建构创意。此外,鼓励幼儿展示作品,分享创意,也是引导创造性建构的重要一环。
在建构游戏区内,教师应充分利用低结构材料的开放性,鼓励幼儿开展创造性建构活动。无论是集体讨论激发创意,还是动手实践优化方案,亦或是分享展示交流心得,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幼儿提供发挥创造力的舞台,正是在师幼共同营造的创造性氛围中,幼儿跨领域的智能潜能得以激活,进而综合发展为卓越的创新思维品质。
(三)支持合作性游戏,构建社会互动支架
建构游戏区内的低结构材料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合作游戏机会,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利用低结构材料开展协同建构活动,如分工合作搭建、共同探讨方案等,以促进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同伴间的协商互动是推动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合作性的低结构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在观点碰撞中不断解构、重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与成人主导的游戏相比,同伴间的平等互动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度激荡,让幼儿在社会协商中实现认知重组。
例如,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建构任务,如“搭建一座立体停车场”等,鼓励幼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既定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幼儿轮流担任小组长,引导其学会合理分工、协调观点分歧等社会交往技能。例如,在停车场的建构中,教师可指导幼儿讨论:该如何划分建造区域?各自负责哪些部分?遇到困难如何求助?这些问题能促进幼儿在协商中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合作的意义。而当小组成员出现观点分歧时,教师可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学会倾听、说理,以建设性的方式化解矛盾,让社会性谈判能力在合作互动中得以生成。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后的经验分享环节也不可或缺。教师应鼓励幼儿畅谈合作感受,反思优化策略,在言语表达中深化社会认知。
在建构游戏区内,教师应注重为幼儿创设合作性低结构材料游戏。无论是前期的任务设计,还是过程中的分工指导,亦或游戏后的经验分享,每一环节都在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脚手架”。幼儿在同伴协商、共同决策的互动中,逐步内化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等社会交往能力。由此,低结构材料不仅搭建起幼儿社会互动的舞台,更成为其攀升社会认知高度的助力,为未来更复杂的社会性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在学前教育领域,建构游戏区低结构游戏材料已逐渐成为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教育资源。从多维度的理论分析来看,这类材料在幼儿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多感官探索培养了敏锐的感知觉能力,开放性特征激发了发散性思维,材料组合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为充分发挥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的专业引导不可或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探究性环境的构建,为幼儿创设适度的挑战情境;创造性建构的引领,鼓励幼儿突破思维定式;合作性游戏的支持,促进幼儿在社会互动中完成认知重组。经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建构游戏区低结构游戏材料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其价值内涵正在被进一步挖掘。未来,这种教育资源必将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蒋雪芹.探索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户外建构游戏中的运用与幼儿发展[J].爱情婚姻家庭, 2022(3):0001-0002.
[2] 林小岚.浅析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3(13):92-94.
[3] 张凌丽.幼儿园自主游戏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策略[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8):140-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