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绿色金融;中小企业;运营资金管理;融资渠道;资金使用效率
正文
引言:作为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的群体,中小企业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创新型融资工具的获得感并不强烈,环保转型所需的资金需求矛盾依旧突出。受限于融资渠道狭窄、期限错配、增信手段缺乏等,中小企业绿色项目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持,环保设施投入动力不足,从资金运用来看,中小企业在全面预算、资金集中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收支脱节、资金闲置等低效问题时有发生。
一、绿色金融对中小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而开展的各类金融活动,具体涵盖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与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一系列金融工具。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中国全面提速,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得到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绿色信贷余额达10.2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83%,支持了大量节能环保等生态项目建设,绿色债券累计发行6982亿元,规模居全球。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经营管理。绿色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投向绿色行业等方面初显成效,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绿色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绿色金融为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源于其“轻资产”特性,抵押物不足导致信贷可得性差。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采取措施,完善金融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绿色金融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新思路。绿色信贷在授信审批时更加注重项目的环境效益,对于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天然的政策倾斜,如在贷款利率、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门槛。绿色债券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开辟了新路径,中小企业只要其投资项目符合绿色产业目录,就可通过发行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公司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绿色债券产品,直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截至2019年末,我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6982亿元,中小企业及项目占比达15%,绿色保险在促进中小企业绿色投资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三)绿色金融对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绿色金融引导中小企业将环境效益纳入投资决策,在绿色发展理念下,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已成为衡量投资项目优劣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财务收益,更要重视项目的环境效益,优先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银保监会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合理确定绿色信贷投放重点,严控“两高一剩”行业(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授信,这意味着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将更难获得贷款支持。随着投资者责任投资、ESG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具有良好环境表现的上市公司其股票估值和发行溢价率往往更高,对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也产生正向激励。在内外部绿色理念和资金推动下,中小企业不得不将绿色环保作为长期投资的重要考量,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大在污染治理、环境修复、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入,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共赢[1]。
(四)绿色金融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影响
绿色金融加剧了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绿色金融虽然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融资机会,但同时也对企业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信贷一般采用项目贷款模式,要求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借款企业自由支配资金的空间受到限制,企业必须根据环保项目进度及资金需求,做好资金使用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行绿色债券虽然有助于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但也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中小企业资金“短、小、散”的特点,加之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较多,现金流管理不善,一旦债券本息兑付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资信和再融资能力,加剧资金链断裂风险。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对下游客户和供应商对于中小企业的环境表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环保不达标将面临订单流失、合同违约等风险,相应加剧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影响企业现金流稳定。
二、中小企业运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
融资渠道单一,对间接融资依赖性强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普遍性问题,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占全部融资的60%以上,而大型企业这一比例不足20%。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是自身实力不强,缺乏上市、发债条件,难以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不充分,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发行成本高。在间接融资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虽有所改善,但抵押品不足、信用等级低等因素限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加之银行惜贷、多头审批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奇高,一般高出大型企业2~3个百分点,融资需求缺口巨大,融资渠道单一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
(二)环保投入不足,绿色转型动力不强
中小企业环保投入不足,绿色转型动力不强,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薄弱,据生态环境部统计,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环保治理投资(不含运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33%,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受环保监管相对宽松,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积极性不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调查显示,环保投入在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不足30%,其中近六成企业的占比还不到10%。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和绿色发展要求,中小企业在环保升级改造、高耗能设备淘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十分迫切,但在融资成本高企、盈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环保投入与产出很难实现良性循环,中小企业对环保项目的热情不高,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与长远绿色转型出现错位,中小企业缺乏长期的环保规划,环保资金使用随意性大,“重投轻管”问题突出。
(三)资金使用效率低,缺乏长期规划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这与其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基础薄弱密切相关。中小企业大都是家族式经营,在财务管理上多是“人治”色彩浓厚,缺乏科学的管控手段和制度基础,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收支脱节、资金沉淀、过度负债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中小企业对货币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规划,该储备的时候大手大脚,该花的时候捉襟见肘,导致资金链紧张,甚至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风险。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对资金的保值增值缺少长远考虑,现金、银行存款等高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比例偏低,风险抵御能力差,中小企业受制于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投资决策盲目性大。一些企业为争取银行授信,通过高溢价并购重大资产项目,资本开支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极易陷入“资不抵债”的泥潭[2]。
(四)风险意识不足,应对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多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评估流于形式,风险应对预案缺失,风险管理与日常经营脱节。中小企业财务基础薄弱,风险防控手段单一,资金存量不足,备用金准备金欠账,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风险对冲手段有限,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可能陷入“风险-损失一再风险”的恶性循环。受制于人才缺乏,中小企业管理者特别是财务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专业技能不足,缺乏对金融市场、政策环境变化的前瞻性研判,风险决策随意性大,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资本金规模小,风险应对处置不力,损失转嫁能力弱,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而其风险管理基础的薄弱无疑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
三、绿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优化策略
(一)拓宽绿色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
中小企业要主动适应绿色金融发展大势,借力政策东风拓宽绿色融资渠道,要用足用好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绿色信贷指引,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领域,广泛收集各类绿色项目信息,精心策划包装,争取金融机构授信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用好绿色信贷贴息、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降低贷款成本。要创新运用绿色直接融资工具,抓住绿色债券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作,提升规范运作和信息披露水平,利用绿色公司债、绿色中期票据、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工具,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对于具备上市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可以绿色产业为主题,通过IPO或并购重组实现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3]。
(二)加大绿色投资力度,推动环保转型
绿色金融为中小企业绿色投资、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中小企业要主动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将环境效益、社会责任纳入投资决策和项目评价指标,加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领域投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共赢。要立足主营业务,围绕产品、技术、工艺等环节加大环保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资金支持加快环保设施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在环保投资中,既要注重环保硬件设施的投入,更要重视环保管理能力的培育,建立健全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管理流程,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全过程[4]。
(三)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运营资金管理是中小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从全面预算管理入手,强化资金的计划性、均衡性管理,努力实现“降存量、控增量、提效率”。要从企业战略高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科学编制年度资金预算,增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前瞻性,要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定期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优化资金配置,减少资金占用,要通过建立滚动预算机制,使资金使用计划随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要着眼降低资金占用,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开展存货控制、应收账款催收清理、应付账款统筹安排等专项管理,盘活存量资金,在降存量的同时严控增量,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审批,强化预算刚性约束,要本着轻资产运营的原则,科学确定并严格控制资本性支出规模,防范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带来的资金风险[5]。
(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设立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职风险管理人员,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组织架构。要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围绕资金运营各环节,系统梳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因素,制定风险识别、评估、报告、处置等管理制度,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闭环管理。要结合新形势新变化,适时修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使之与企业实际相适应,要强化风险防控手段,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监测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等指标变化,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
结语
绿色金融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活动,对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广大中小企业要抢抓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努力在污染防治、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共赢。
参考文献
[1]赵炳乾,马成举,谭延璞.绿色金融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研究[J].现代商业,2023(20):92-95.
[2]战新愿,赵雅洁,姚佳敏,等.绿色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8):57-59.
[3]刘典.“订单融资”模式下供应链低碳运作决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3,53(3):150-158.
[4]王飞.“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商情,2023(35):0029-0032.
[5]郭娜,陈东晖,田青.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4,43(8):4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