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传承与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梁延芳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传承与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视域,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传承路径与实践策略,旨在为高校影视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传承路径;实践策略

正文


课题信息: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文化自信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传承与实践研究》(RK24-34)结项成果

山东省老教授协会2024年度美育研究课题《青岛红色文化元素与本地高校影视短片创作课程融合探究》(MYKTB0013)结项成果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校级思政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影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研究》(HXSZ2023S025)结项成果

 

文化是民族屹立的历史根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与制度、理论相比,文化具有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国人民深沉的民族记忆,彰显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特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影视创作课程,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过硬专业技能及较高审美素养的影视专业人才,是影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它源自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上,体现在对现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上。文化自信的内涵丰富而深远,它既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艺术成就。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风貌,更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领,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体系,包括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多个方面。例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慈悲为怀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传承诚信、友善、勤劳、节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文化自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传承路径

(一)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丰满情节架构

高校影视创作课程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以丰满情节架构方面,传统文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例如,儒家思想、茶文化、服饰文化等都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得到生动地展现。通过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增加作品的文化厚度,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创新叙事技巧来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例如,在电影《推手》中,突出孝道精神,将家庭情感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激励每一代人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在叙事手法上,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设置开放式结局,为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个性解读。影视作品在情节设计上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例如,《长安十二时辰》通过细致还原唐朝服饰、妆容以及饮食文化,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增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影视作品通过角色塑造来体现传统文化。例如,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形象唤醒了群众的大文化情结,创建典型角色形象展示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勇敢精神,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推广,进一步挖掘了民族精神的内涵。影视作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例如,《长安三万里》将最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和中国美学相结合,使唐诗名篇呈现出前所未见的艺术效果,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性和普适性,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从神话到《楚辞》、从《史记》到元杂剧到近代的四大名著,有地负海涵、包罗万象的神话故事,也有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天问,塑造了许许多多骨肉丰满、富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作品为高校影视创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情节架构和人物形象素材。影视作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情节架构,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创作者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创新的形式和手法呈现给观众,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创意表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影视创作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创意表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传统文化主题影视作品,可借鉴《四季中国》《书简阅中国》等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示其独特魅力;借鉴剧情片《大明风华》《大秦帝国》等历史题材的剧情片的创作背景,展现中国历史的辉煌和传统文化的厚重。教师激励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古代诗词的韵律美、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传统手工艺的精妙技艺等,通过现代影视制作技术,如动画、微电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将这些传统元素以新颖、生动的方式重新诠释和演绎。学生可以创作一部以古代诗词为灵感的微电影,将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融入现代故事中,通过角色的情感纠葛和人生历程,展现诗词的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或者利用VR技术,重现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和独特习俗,让观众在虚拟空间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在传播手段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传统文化,短视频平台发布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如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手工艺等,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利用直播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直播互动,如书法、国画、茶艺等,让观众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品在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影视制作技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弘扬贡献力量。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专业教学的“审美型”融合路径

高校影视专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与影视创作”课程模块,将古代诗词、戏曲、书画、音乐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影视编剧、导演、摄影、后期制作等各个教学环节。通过解析《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叙事技巧,鼓励他们尝试将古典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影视作品,例如,在微电影创作中融入古典诗词的意境,通过镜头语言展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怀,或是利用现代动画技术复原古代山水画的意境,让观众在视觉享受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传统文化体验与影视创作实践基地”,影视创作在服饰道具设计方面,融入传统服饰、道具等元素,如汉服、瓷器、书画等,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场景设计上还原历史场景,如古代宫殿、园林、街市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模拟古代生活场景、传统节日庆典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古代宫廷中学习礼仪,在模拟的中秋佳节中感受团圆氛围,这些经历将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在影视作品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巧妙结合;鼓励校企合作,邀请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与师生共同探讨传统文化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工作坊、讲座等形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为他们提供与业界专家交流的平台,拓宽视野,提升创作能力;搭建“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展示与交流平台,如在线电影节、社交媒体挑战赛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通过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同时,这些活动也能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产业融合的试验田,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探索更多可能。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专业教学的“审美型”融合路径,是传承与创新并举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自信,是对影视教育内涵的深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积极探索,以影视为媒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影视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一)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文化+影视”深度融合

高校丰富影视创作课程的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课程开发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相结合。高校应创新课程形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借鉴课程思政的框架,以思政元素为桥梁,打通影视专业技术维度与传统文化精神维度的隔阂。例如,在影视创作课程中设置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创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影视作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非遗调研、素材收集、解说词编写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影视创作的技能,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例如,可以与影视传媒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影视创作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影视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影视编剧、影视导演、影视摄影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的应用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虚拟片场和拉片室,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影视创作实践,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开发虚拟仿真影视教学辅助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场景搭建、角色设定、镜头拍摄等操作,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影视创作的全过程。利用网络平台和教育软件,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影视教学资源,如影视作品、教学视频、在线教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深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通过完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方法,促进“文化+影视”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影视创作能力,培养出更多具备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影视创作技能的优秀人才。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实践的重要策略。高校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行展开,一是组织观影和学习活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如经典戏曲电影、历史纪录片等,组织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观看含有非遗元素的影视剧,组织学生观看含有非遗元素的影视剧,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建盏、《大鱼海棠》中的福建土楼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观影和分享,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艺术价值,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二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三是设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创作项目,鼓励学生围绕传统节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剧本创作、角色设定和场景搭建,通过亲身参与创作过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微电影拍摄和短视频制作比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微电影拍摄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影视创作技巧,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四是利用短视频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短视频制作比赛,让学生以创意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传播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影视创作课程中实践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是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和实践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和学习活动,如文化经典阅读、传统文化讲座等,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鼓励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培训,如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四、小结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影视创作课程应积极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丰富的实践环节以及现代传播媒介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高校在影视创作课程中传承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传播路径,以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卢傲.浅析新媒体时代影视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电影研究,2023,(01):77-79.

[2] 卫轩.地方高校影视类专业学生创作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2,(20):28-30.

[3] 李万军.红色影视中的视听、叙事元素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析——以电影《长津湖》为例[J].文教资料,2022,(07):89-92.

 

作者简介:梁延芳(1992.05—),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创作与传播。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