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新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媒体融合;播音主持;话语表达;多模态
正文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当代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上的深度融合,对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覆盖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作为传播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其话语表达方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播音主持以单向传播为主,注重语言的规范性与表达的准确性,但在多元化、互动化的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要求信息快速、准确,还追求形式的创新与表达的情感共鸣。本文以媒体融合背景为切入点,分析新技术环境对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影响,探讨新实践中的表达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研究,为播音主持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媒体融合对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影响
1.1 媒体融合的特点及其对传播形式的重塑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技术和内容层面深度结合的过程,其特点包括多平台联动、多模态呈现以及实时互动的增强。这种融合使得传播形式从线性向多维度、全景式转变,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渠道的限制。多平台传播下,内容可以同时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发布,显著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受众覆盖面。这种变化不仅重塑了内容分发模式,也对播音主持的表达形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1.2 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传统特征与挑战
传统播音主持主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传播内容的逻辑性以及信息的权威性。主持人通过标准化语言表达确保内容准确传递,同时注重声音和情感的运用以增强传播效果。然而,这种以单向传播为主的模式,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受众逐渐习惯了碎片化和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单一语言表达的兴趣降低。其次,随着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主持人需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调整话语表达的风格和形式,以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1.3 跨媒体传播对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多维影响
媒体融合引发的跨媒体传播进一步放大了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影响力和复杂性。首先,在多模态表达方面,主持人需要将语言与视觉、音频等其他形式结合,通过综合表达方式增强传播效果。其次,在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中,播音主持人需在有限时间内实现信息传递的精准性和吸引力的平衡。同时,多平台传播要求主持人在保持话语风格一致的基础上,根据平台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强调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在新闻节目中保持专业性和权威性。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话语表达的形式,也为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2 新实践视角下的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策略
2.1 多模态话语表达的运用
媒体融合背景下,多模态表达已成为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整合语言、图像、音效和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主持人可以更加立体化地传递信息。例如,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通过语言播报新闻内容,还可以结合动态图表、现场视频和背景音乐,增强信息的可视化和感染力。这种多模态表达要求主持人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具备对视觉和听觉元素的设计和把控能力。以某地方电视台的实时新闻直播为例,主持人利用数据图表展示疫情变化趋势,结合音效强化紧迫感和权威性,成功吸引了受众的关注,提升了传播效果。
2.2 面向受众的互动式表达策略
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特性使受众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互动式表达成为播音主持的重要实践之一。主持人需要在表达中融入更多互动性设计,与受众形成良性沟通。例如,在直播电商场景中,主持人通过实时回答观众问题、参与弹幕互动,以及结合受众反馈调整话语内容,极大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感和即时性。某知名电商平台的直播活动中,一位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通过提问、抽奖等方式调动受众情绪,增强了产品推荐的说服力。这样的互动式表达不仅拉近了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还提升了传播的有效性。
2.3 数据化与个性化传播中的话语表达调整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个性化传播成为可能,播音主持的话语表达需要因受众需求的差异而调整。在短视频平台中,基于算法推荐,主持人需针对目标受众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语言和表达形式。例如,对于年轻受众,主持人倾向于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而对于专业受众,则更强调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某短视频平台的新闻类账号通过分析受众数据,发现观看者以年轻人为主,于是调整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为活泼且接地气,同时在视频中融入流行文化元素,显著提升了点击率和互动率。
3 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新实践案例分析
3.1 典型案例一:融媒体新闻节目中的话语表达实践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新闻节目通过融媒体形式探索创新,为播音主持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实践场景。以某知名新闻节目《融媒焦点》为例,该节目整合电视、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多渠道同步播出,成功实现了新闻传播的立体化与高效化。
在电视端,该节目延续了传统新闻的权威性表达,主持人使用规范的语言与沉稳的语调,确保了信息的可信度。然而,为适应新媒体平台,该节目对话语表达进行了显著调整。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每天的新闻摘要被剪辑为1分钟的精华内容,主持人以轻松简洁的语言快速传递重点,搭配动态字幕和背景音乐,提升信息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节目在社交媒体上与受众形成了高度互动。在某次关于经济政策解读的直播中,主持人实时回答网友提出的具体问题,例如“政策对普通人的影响”,并利用数据图表和视频片段进行深入讲解。这样的互动不仅提升了节目的信息传递效率,还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信任感。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融媒体新闻节目对话语表达的一致性与灵活性要求。主持人需要在跨平台传播中平衡正式性与亲和力,运用多模态表达方式强化信息呈现,从而实现高效传播。
3.2 典型案例二:直播电商中的主持表达创新
直播电商已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一大热点,其对主持人话语表达的要求与传统领域存在显著不同。以某大型电商平台“双十一”直播活动为例,主持人话语表达的创新为活动取得巨大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直播开场阶段,主持人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例如调侃热点事件或分享日常生活片段,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产品展示环节,主持人则采用叙事化表达,将产品的特点融入具体生活场景。例如,在推介一款智能扫地机器人时,主持人以“下班回家后不用再打扫卫生”作为切入点,生动描述了产品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同时结合现场演示和观众反馈,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此外,主持人通过设置限时优惠和抽奖活动,实时激发观众的购买欲望。例如,某次活动中,主持人不断提醒“只有前100名观众可以享受折扣”,有效地提升了产品销量。
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还充分利用弹幕功能,与观众保持即时互动。例如,当观众提出产品性能疑问时,主持人迅速给予详细解答,甚至临时增加产品测试环节以增强说服力。这种即时性和互动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直播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感,为电商平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3.3 典型案例三:文化节目中的话语表达与传播创新
文化类节目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对播音主持的话语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多模态协同和叙事性表达方面。以某文化综艺节目《文化之旅》为例,该节目通过多模态呈现和叙事化表达,成功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某期以“唐诗之美”为主题的节目中,主持人通过抒情化的语言深情朗诵经典诗句,例如杜甫的《春望》,并结合高清画面再现诗中的意境,如战乱后的破败城墙和春日的柳絮飞扬。此外,节目还巧妙地融入了背景音乐和现场演奏,将古筝和箫的旋律与诗句的情感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主持人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在语言表达中承担了情感的引导者,带领观众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
为了增强节目互动性,《文化之旅》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实时讨论专区。主持人在节目中通过引用观众留言,回应他们对诗句的独特见解,从而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深度交流。例如,在讨论“春望”的意象时,有观众提问“诗中的‘烽火’象征了什么情感?”主持人现场解读诗人身处乱世的忧国忧民情怀,并与现代社会的相似情境相结合,启发观众反思当下。这种多模态协同与互动性的表达方式,让节目在娱乐性与知识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4 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未来展望
4.1 人工智能技术对话语表达的进一步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播音主持话语表达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生成式AI可以辅助主持人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文案,提高节目制作效率。语音合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闻速递和自动播报场景,通过精准的语调模拟和情感表达提升了传播效果。此外,情感分析技术能够帮助主持人更准确地调整话语风格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未来,人工智能可能进一步参与到实时互动中,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主持人在直播中快速回应观众提问,增强互动性。然而,随着技术的深入应用,主持人需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个性化表达缺失,必须在创新与专业之间找到平衡。
4.2 多元化受众对话语表达的个性化需求
媒体融合推动了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受众的多元化特征对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提出了个性化需求。不同代际的观众对语言风格和传播形式有着显著差异。例如,年轻观众倾向于接受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而年长观众更青睐权威性和逻辑性强的表达。与此同时,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日益重要,主持人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接受习惯,避免单一化表达可能引发的误解。例如,在国际传播中,主持人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调整语言风格,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播音主持人需要重点提升的综合能力。
4.3 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路径与表达能力培养
面对媒体融合带来的复杂环境,播音主持行业需要在专业能力和适应性上不断提升。首先,从业人员应重视多元技能的培养,包括语言表达、多模态设计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教育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通过课程设置将传统播音技巧与新媒体传播能力相结合。例如,加入数据分析、交互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表达需求。其次,行业内应建立针对性的实践平台,通过模拟融媒体场景,帮助主持人适应跨平台、多任务的传播环境。此外,行业标准的制定也需跟上媒体融合的步伐,为主持人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
5 结论
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单向传播走向多元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的表达形式。通过对融媒体新闻节目、直播电商和文化节目的实践分析可以发现,多模态表达、实时互动和叙事性情感表达是新时代的核心发展方向。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主持人的话语表达形式,也提升了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针对性。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播音主持行业仍面临新的挑战,包括技术依赖、表达个性化不足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问题。未来,行业需要在教育培训、技术运用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并保持传播内容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融合创新与传统优势,播音主持行业将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娜.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新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9):191-194.
[2]张建慧.全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22.DOI:10.27114/d.cnki.ghnau.2022.000345.
[3]李梅.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媒介形象的变异与重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1.DOI:10.27292/d.cnki.gsxfu.2021.000061.
[4]刘文曦.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新实践[J].传媒,2021,(24):48-50.
[5]沈源本.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实践探究[J].采写编,2023,(06):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