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杨勇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要求高校要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重视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分析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教学现状,提出了构建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教师素质等多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以期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环境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正文

课题:2024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2401001237

此为该教改项目的结题论文。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已深刻把握了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将对未来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有效辐射到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关联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涵盖了村落景观规划、建筑改造、环境打造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方面无不依赖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参与。村落景观规划不仅涉及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还包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环境设计师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使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建筑改造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房屋的翻新与现代化改造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兼顾美观与功能性,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环境打造则关注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如广场、街道、公园等,通过合理布局和绿化设计,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往往过于理论化,未能充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例如,乡村地区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要求与城市项目有显著差异,但现有课程并未对此进行专门讲解。另一方面,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许多高校虽然设有实习环节,但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项目经验。此外,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有限,难以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从多个维度展开。教学目标应明确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实战型人才,能够应对乡村复杂的环境问题。教学内容需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开设更多与乡村景观、建筑、材料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教学方法也应更加灵活多样,采用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师素质的提升也不可忽视,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确保他们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将最新的行业动态融入教学中。

通过构建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环境设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的实战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通过多维度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胜任各类环境设计任务。为此,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空间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核心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在面对复杂的乡村环境问题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还需要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从乡村的自然、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学生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环境设计不仅仅是美学的追求,更涉及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学校应在课程中融入相关学科的内容,如乡村生态修复、社区参与式设计、可持续材料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够在设计过程中兼顾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思路、新技术,勇于突破传统设计的局限。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模拟项目等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乡村环境问题,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趋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终,学生将不仅成为环境设计的执行者,更成为乡村发展的推动者和创新者。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关键。为确保学生能够胜任乡村环境设计工作,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乡村实际问题展开。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乡土材料与植物应用等课程的引入,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设计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敏感度和责任感。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从而在设计中更好地融入当地特色。

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还要了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带领学生走进乡村,观察当地的自然景观、建筑风貌和居民生活,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将设计融入乡村的整体环境中。同时,课程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的乡村环境设计项目,了解不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培养批判性思维。项目式教学则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实际项目,从规划到实施全程参与,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提升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可以组织设计竞赛或工作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思路、新技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趋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开展联合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总之,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将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的实际问题,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场景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小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熟悉从概念构思到施工落地的全过程。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工具。例如,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模拟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设计方案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设计思路。此外,实训基地还定期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分享实际项目中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则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项目环境。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实地调研、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等实践活动。学生有机会深入乡村,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居民需求,从而设计出符合地方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通过与村民和社区的互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沟通和协作能力,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实际项目的参与让学生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挑战,如预算限制、时间压力和材料选择等,锻炼其应对困难的能力。

实践教学还注重跨学科的合作。环境设计不仅仅是美学的追求,更涉及生态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学校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同学共同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的项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例如,在一个乡村改造项目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与建筑学、景观设计、农业科学等专业的同学合作,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等因素,提出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将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确保他们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分享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趋势。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新知识体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工作坊,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案例。

交流与合作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高校应鼓励教师之间进行跨学科、跨校际的交流,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通过这种互动,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和设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社会热点,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

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搭建平台,组织教师深入乡村,参与村庄规划、景观设计和文化保护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教师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直接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村民、社区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发展需求,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方案。这些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实践成果。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议和实际项目成果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教师的表现,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学校应根据评估结果,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持续成长。

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为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需从多个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及评价机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基础。教学质量标准应涵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维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衡量指标。这些标准不仅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规范,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目标,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定期的教学评估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评估应包括学生反馈、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收获。学生反馈可以及时反映课堂上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同行评议则能提供专业视角,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专家评审则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审视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估,学校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教学现状,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外部机构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具有优势,能够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企业则可以直接提供行业需求信息和技术支持,帮助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学生。校企合作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以企业、学生和院校为核心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将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贯穿始终,融入乡村振兴、乡建等内容,从理论知识、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开展考评工作。

高校还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机会。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行业论坛、工作坊等活动,教师可以拓宽视野,掌握前沿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通过各类学科竞赛,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让学能更好的理解设计服务乡村发展的理念。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与完善,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的讨论和反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措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为环境设计专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体系不仅涵盖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评估,还融入了乡村实际需求和社会责任,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环境设计领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要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农村建设的实际。因此,评价体系需不断更新,引入更多行业专家和一线设计师的意见,确保其科学性和前瞻性。学生反馈和教师自我评估也应成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学相长。未来,环境设计专业还需加强与政府、企业及社区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艳.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美学表现能力提升的路径[J].艺术品鉴,2024,(30):92-95.

[2] 崔菊,关松涛.乡村振兴视域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24,(18):136-138.

[3] 常丹.产教融合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一教三融”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天南,2023,(06):138-140.

[4] 匡斌权.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观,2024,(01):123-125.

[5] 杨元帅,石莉莉,刘海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探究[J].大观,2021,(09):59-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