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实施策略
正文
基金项目:202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3J2126)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张丽娟,2017)。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高职院校亟需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
1 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1.1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在测绘类专业中,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已逐渐得到关注。贾建虎和姚琴风(2021)指出,通过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可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何宽等(2022)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田劲松(2022)进一步提出,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结合,还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
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依然以教师主导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这种模式在智能化测绘时代已显局限,无法满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此外,课程思政效果难以通过现有的量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缺乏持续改进的空间。因此,高职教育亟待探索在测绘类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1.2 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分析
调研显示,测绘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较高,但实际教学中仍需进一步改进。教师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形成统一的教学框架。例如,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地图制作课程中,可讨论地图在国家主权和文化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与实习项目,让学生体验专业技术服务社会的过程,以此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此外,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普遍认为,思政教育能帮助提升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当前教学形式单一、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不足,仍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为此,教师需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如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1.3 问题与对策
当前,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思政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且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兴趣较低。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升教学效果:增加思政课时,丰富内容形式,强化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思政教育的效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2 调研分析
为探究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系统的调研分析,覆盖教师和学生群体。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电话咨询、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历时六个月,涉及1183名受访者,包括47名教师和1136名学生。
2.1 调研方法与对象
调研采用多渠道方法,包括通过问卷星发布在线问卷、电话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手段,重点了解测绘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调研对象涵盖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课教师和在校学生。数据表明,受访教师中73%参加过课程思政相关培训,90%已尝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学生问卷的有效率为97.18%,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2 教师调研结果
教师问卷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实施效果及遇到的问题展开。数据显示,38%的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42%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大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兴趣和就业竞争力。然而,也有部分教师提到,思政内容不够丰富,教育形式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尽管存在问题,90%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其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一些教师建议,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细化思政内容设计,将思想教育自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避免生硬植入。此外,有教师提出,应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以提升教学质量。
2.3 学生调研结果
学生调研主要考察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及接受程度。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其能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接受思政教育。
具体数据表明,学生更关注国家政策法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的融入。约80%的学生表示,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方式能更直观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同时,学生希望课程思政能与职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项目实践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2.4 调研结论
总体来看,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已初见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能力培训,以及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未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3 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案例,探索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积累
测量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控制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数字化测图、测量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与识图等。在研究中,本课题聚焦案例的收集与归类,探索《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通过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本研究初步探索了推进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基于测绘类专业课程的特点,研究团队整理并融入相关的信息资源和典型案例,使专业课程中充满思政教育的元素。这一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包括爱党爱国、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德才兼备等。通过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3.1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建筑工程测量》作为高职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包括研究地球形状和地面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结合课程特点,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业标准中,并实现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课程设计和教案编制中应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确保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交流,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本研究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设计,详细列举在表1中。
表1《建筑工程测量》
章节 | 专业教学内容 测量职业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 | |||
第1章 | 绪 论 维护版图、保守秘密、法规意识 爱国、法治、敬业、文明 专业认同感、安全意识 | |||
第2章 | 水准测量 严谨求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敬业、诚信、富强 服务用户、辩证思维 | |||
第3章 | 角度测量 科学精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平等、友善、法治、文明 实事求是 | |||
第4章 |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平等互助、实事求是 平等、友善、敬业、诚信 团结协作、职业道德 | |||
第5章
第6章 |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 敬业、诚信、友善. 实事求是、传承创新 小地区控制测量 独立思考、创新精神、 爱国、富强,敬业、诚信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
3.2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途径
3.2.1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工程测量员的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目标,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统一起来, 使思政教育贯穿整个过程。提高测绘类专业学生在爱国情怀、专业精神、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养,将学生培养成爱党爱国、具备扎实专业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表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表
院系 | 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建筑工程测量 | |
课程类别 | A.公共平台课 B.专业核心课 C.专业基础课 D.全校选修课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作程序 2.熟练掌握工程测量所需要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 能力目标: 1.掌握工程测量内业数据处理计算的能力 2. 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相关计算方法与计算能力 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深化爱国主义精神,理思和信念以及爱党爱国的思想。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感。 2.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最炼学生的工作意志,团队协作意识。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为学生建立爱岗敬业。尽职尽賣的职业道德观 5.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不断尝试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 |
“课程思政” 教育内容 | 1.核心价值观——爱国: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就委挨打 2.核心价值观——敬业:踏实肯干、精益求精、吃苦耐劳 3.核心价值观——诚信: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信守承诺 4.核心价值观——友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 |
教学方法与举措
课程思政载体 | 1.结合课堂要求,使学生明白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引导学生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 2.结合课堂要求,引导学生凡事从诚信做起,如课堂考勤、不抄袭、不弄虚作假等,诚信是-个人的根本 3.通过案例教学法(如陪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同学间相处遵循平等的思想,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4.结合实训课的特点,以工匠精神为主线,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案例作思政载体 |
3.2.2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领悟和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应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师需要意识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一致性,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思政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思政教育的能力。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学校应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情况纳入考核,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积极投入,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3 强化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质量评价应关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者的同步发展。在课程设计中,思政教育应贯穿始终,评价体系也需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学科竞赛和实践项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在原有考核体系中增加思政考核部分,权重不低于30%。课堂考核和期末考核都应涵盖与时事政策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3.2.4 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时,必须避免生硬和牵强。应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设计思政教学方案,采取体验式、成果导向式教学,通过新媒体和互动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小组讨论促进团队合作和辩证思维。
总之,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1] 张丽娟.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39
[2]贾建虎,姚琴风.测绘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与实践[J].大学,2021(52):106-108.
[3]何宽,王金龙,曾晨曦.职业教育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测绘地理信息,2022,47(05):124-126.DOI:10.14188/j.2095-6045.2022256.
[4]田劲松.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2(03):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