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意义、现状与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家庭红色资源;课堂思政;融入策略
正文
本研究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研究中心课题《家庭视域下红色资源校本化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TCCX&DZX-62)”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包括:郭和跃,高寒,惠超超,徐莉,温兴丽,江帆,许晨阳,赵霞,田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大谱系中,红色资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家庭红色资源则是这一宏大叙事中的微观体现,承载着个人与家族的革命记忆和红色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这些珍贵的家庭红色资源有效地融入课堂思政体系,使之成为培育新时代青年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的意义、现状与策略的深入剖析,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的意义
(一)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家庭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将这些珍贵的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实质上是在年轻一代心中播撒红色文化的种子。通过深入学习和感悟,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树立起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尊崇。这种认同和尊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更能够激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红色精神,成为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家庭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奋斗历程的生动记录,每一份资源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民族精神。将这些资源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接触到历史,了解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艰苦努力。这种深入骨髓的历史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事业中。
(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价值观教育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这些资源所传递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领社会风尚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的现状
(一)融入程度不够深入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虽然已有意识地将家庭红色资源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这种融入仅停留在表面。许多高校未能深入挖掘和整合这些红色资源,往往只是简单地提及或展示,而没有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精神和时代价值进行详细的解读和传授。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感受红色资源的深层含义,更无法将这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也是当前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的显著问题。很多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如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而且严重影响了红色资源教育效果的实现。缺乏互动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也无法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的效果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体系。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变化,也无法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对红色资源学习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从而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这种评价体系的缺失不仅影响了红色资源教育的效果,也制约了思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三、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和整合家庭红色资源
为了更有效地将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高校首先需要与当地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这些机构保存着大量关于家庭红色资源的珍贵资料和文献,通过与它们的合作,可以共同挖掘和整理出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例如,可以组织专门的团队,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和研究,提炼出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
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深入研究这些红色资源。教师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资源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和教育意义,教师们才能在课堂上将其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初中历史课本中的例子来说,可以挖掘和整合一些革命先烈的家族故事,如讲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领袖的家庭背景和他们的革命历程。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家庭红色资源,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革命先烈或历史人物,亲身体验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牺牲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来展示革命先烈的照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们的形象和事迹。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来开展线上讨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识。
以初中历史课本中的抗日战争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抗日英雄的照片和战斗场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抗日英雄们的精神品质和战斗意志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精神品质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三)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确保家庭红色资源有效地融入课堂思政体系,高校需构建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深入评估其价值观念是否得到正向转变,以及在日常行为中是否体现出红色精神的影响。
首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是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家庭红色资源相关历史事实、人物事迹等的了解程度。以初中历史课本中的抗日战争为例,可以设计有关抗日英雄事迹、抗战胜利意义等方面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价值观念的转变是评价的重点。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得体会撰写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家庭红色资源过程中,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提升和拓展。例如,在学习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事迹后,学生是否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与繁荣,是否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的信念。
最后,行为表现的评价也不可或缺。高校应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展现红色精神。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奉献精神;或者开展“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教育基地的庄严与神圣,从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尊崇。
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同时,高校还需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设。可以通过定期的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在家庭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思政体系方面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红色精神认同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策划和组织与家庭红色资源紧密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的独特魅力。
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可以与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在基地内,学生可以亲眼看到革命先烈使用过的物品、读过的书籍,甚至还能听到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这种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
此外,邀请革命先辈后代进行讲座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邀请一些革命先辈的后代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牺牲精神。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力量。
结束语:
家庭红色资源,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珍贵素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崇高的精神价值。通过系统整合这些资源,并结合创新的教学手段,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将红色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更能引导他们将红色精神内化为行动准则。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家庭红色资源在课堂思政体系中的深度融合,为培育新时代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聂子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红色资源运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3.
[2]刘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红色资源的运用[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