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团队建设
正文
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3kt079)
引言
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资委办公厅、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办公厅等印发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1],明确提出了“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2]。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启动,这一举措目的在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优化供给侧人才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培养能够良好适应四新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内涵
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制,一般是指高职院校同合作企业实施双主体育人,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分工协作,联合开展教学。因此,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学员双身份
在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在招生阶段,即校企联合招生。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接受校内教师的理论教学指导,又接受企业导师的实践教学指导,因此,学生身份具有天然的双重性,同时拥有“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种身份。
(二)育人双主体
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校企联合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主体作用。学校教育要引入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深刻领悟企业要求。企业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制定符合企业要素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只有将各自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
(三)师资双结构
“双导师”师资队伍的组成有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由校内导师构成,第二部分由企业导师组成。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的指导,二者职责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四)导师双能力
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要实现“校企互聘互认”,这就对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内导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了解市场及合作企业的需要,并具有在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而企业导师必须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并具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6]。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团队建设的意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育人的主体责任是这一路径畅通的必要条件,2019年以来,党中央、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建设“双导师”团队。由此可见“双导师”团队建设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关键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应覆盖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联合招生,企业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灌输其文化,并以“准员工”身份管理学生,帮助他们提前适应企业需求和职业规划。同时,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依据行业和岗位标准进行个性化教育,确保校企合作的深度整合。
(二)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
“双导师”团队中校内导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对学生的理论指导起着关键作用,但同样存在着企业实践锻炼不足,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落后于企业导师,同样,企业导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够,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工”与“学”不能完美结合,“理”与“实”可能脱节的情况。只有加强“双导师”团队建设才能短板互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革人才培养的关键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载体,而这一载体的关键要素是“双导师”团队。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双导师”团队根据行业、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符合“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制订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打造核心课程,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全过程实施人才培养改革。
(四)推动机制建设的关键
在“双导师”团队建设中,要实现促进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那就少不了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校、企之间的双向流动。那么“双导师”如何准入、如何培养,怎样流通、教学质量如何评价、有怎样的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的出台均是“双导师”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双导师”团队建设是推动机制建设的关键。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团队建设现存问题
(一)行业、企业的问题
双导师制依赖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师。实施中,双方须全程参与。但目前,政府资金不足导致企业无法享受政策优惠,同时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标准与行业及岗位标准对接不紧密,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形成学校积极、企业冷淡的局面。
(二)企业导师的问题
企业导师选拔机制存在缺陷,难以完全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企业导师主要职责为生产任务,对教师身份认同感不强,指导学生投入不足。此外,企业导师理论知识不足,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三)校内导师的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的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若未经过企业实践锻炼,难以与新技术等接轨,影响实践教学指导。其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有效指导,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最后,教师对实践锻炼意愿不强,认为理论教学更重要,且企业实践多安排在假期,影响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四)学生积极性不高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厅〔2022〕2号)中指出“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责任”[7]。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模糊不清,对企业认知不明确,对企业导师的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生对企业实践学习的任务重视度不够。加之企业导师不能够像校内导师,随时可以与学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因而学生对企业导师的认可度不高,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中国特色学徒制背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双导师”团队建设路径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团队建设中存在动力、标准、能力、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因素,笔者提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团队建设路径。
(一)提动力——校企共赢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之构建,确保其在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企业专家应深入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调整、课程建设等核心工作,实现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目标。此外,联合体应构建技术服务平台,有效利用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政府亦应给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金融、财政及土地政策的综合激励,以激发企业参与热情。职业院校需致力于校内导师的培养,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并将此实践与教师职称晋升相联系,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提升教师职业能力,进而优化“双导师”队伍,将最新技术、方法、工艺及标准融入教学,提高教学品质。
(二)建标准——科学选聘
在选拔校内外导师的过程中,职业道德考核应置于首位。对于导师的年度师德师风考核,一旦发现师德失范行为,将立即终止其聘任资格。此外,导师还应有较强的责任心、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较高的业务水平。
对于校内导师的选拔,应严格遵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所附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至于企业导师的选拔,则应着重考虑其在相关领域至少五年的工作经验、技术资格等级,并优先考虑那些具备中级或以上职业技术资格、以及管理或教学经验的候选人。
(三)优能力——畅通路径
学校与企业通过论坛和座谈等活动加强合作,促进导师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融合。企业为校内导师提供实践机会,同时职业院校定期培训企业导师,提升其教学能力。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制定标准,指导技能大赛,编写教材,开展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学和实践能力,优化校企互聘机制,提升育人质量。
(四)建机制——保障有力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对“双导师”进行综合考核,涵盖师德、教学能力及职业素养等,考核应兼顾各方意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考核结果应记录在案,作为奖励和绩效的重要依据,确保奖惩明确。
六、结语
“双导师”团队建设是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提升校企合作动力,构建科学的选聘标准,提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设一支数量稳步增加、水平不断提高的校企共建共用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双导师”团队,以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推进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实现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EB/OL].(2022-10-9)[2023-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211/t20221104_932353.html.
[2] 霍丽娟.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内涵要义、要素框架和运行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4):5-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9-29)[2023-1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09/t20110929_171561.html.
[4] 赵慧娟,郇宜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演进及高质量推进路径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2(37):10-16.
[5] 史铭之.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2):61-6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EB/OL].(2022-10-9)[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211/t20221104_932353.html.
[7] 林啸.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教育双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