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学生参与与发展视角的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马莉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是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生参与与发展的视角,探讨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创新设计和实践案例。研究表明,借助主题化教学内容、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政认知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针对当前实践中面临的教师能力不足、资源支持有限等问题,提出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和加强多方协作的建议。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英语课堂将成为学生语言能力与思想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创新设计;学生参与;综合素质

正文

课题项目:科研课题—项目“高职英语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实践研究”(编号:KSY202213

 

引言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小学和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步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作为一门具备跨文化交流特点的语言学科,英语课堂不仅承载着语言知识的传授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英语教学往往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目标的融入,这使得课堂内容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存在脱节现象。此外,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度有限,缺乏对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难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探索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英语课堂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式,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参与度和促进全面发展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学生参与与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1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是传统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其理论基础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整合。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场所,更是思想交流与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平台。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其全球化视野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1.1 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意义

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而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学科,其教育功能不仅限于语言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英语课堂中,思政教育通过文化对比、热点话题讨论和社会现象分析等途径融入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包容性和辨别力。

1.2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多种教育理论的支撑。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这与思政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内化思想的过程相吻合。其次,跨文化交际理论为英语课堂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内容和形式的支持,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文化差异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实现语言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共同发展。

1.3 现状与问题分析

尽管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意义已被广泛认可,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调研发现,当前的英语课堂在融入思政教育时,存在目标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等问题。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往往过于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思政内容的深度挖掘。此外,受限于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思政教育的实施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难以真正将思想引导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问题表明,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尚需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2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创新设计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入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参与模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使课堂更加生动、有效,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优化

在设计英语课堂思政教育时,教学目标需要兼顾语言技能和思政目标的融合。例如,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明确目标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在目标中体现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能够让教学更加有方向性,还能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和投入。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语言学习材料中。

案例设计:例如,在阅读《To Kill a Mockingbird》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主题,并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探讨类似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种内容设计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话题选择:选择与全球议题相关的内容,例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文化多样性等,通过语言学习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思考自身在这些问题中的角色。

通过整合这些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在语言学习中获得实践能力,还能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认同。

2.3 学生参与模式的创新

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是英语课堂思政教育创新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在课堂中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的各国代表,用英语就全球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国际合作与责任担当的重要性。

项目式学习:设计社区调研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社区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或老龄化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以英语撰写报告和展示成果。这种实践型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4 技术与工具的应用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英语课堂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支持。通过使用多媒体资源、在线学习平台和互动工具,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源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与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比较并讨论其优缺点;同时,借助在线讨论工具,如雨课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时互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虚拟学习社区,鼓励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跨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的内容。

3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案例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加以验证,以确保其可操作性和实际成效。通过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应用,可以为英语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思政教育方式,也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创新上提供实践参考。本研究结合两项具体案例,详细描述其设计、实施过程与成效分析,并探讨实践中的挑战及改进方向。

3.1 案例一:中学英语阅读课中的思政教育实践

某中学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了思政教育,以社会公平为主题设计了一堂阅读课。教学内容选择了改编自《To Kill a Mockingbird》的短篇文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

实施过程:课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例如社会歧视和公平问题的历史渊源。第二阶段,学生分组阅读文章,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主人公面临的困境及社会不公现象的根源。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分析类似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课堂成果: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并能够结合阅读内容表达对社会公平问题的看法。通过课堂反馈问卷,多数学生认为该活动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公平的重要性。

3.2 案例二:大学英语口语课的思政教育尝试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一位教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设计了一次课堂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实施过程:课堂开始时,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频,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如个人在保护环境中能做什么?你如何用英语说服他人改变不环保的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每组扮演不同角色,如环保志愿者、企业代表和普通市民,阐述各自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并提出具体行动计划。

课堂成果: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还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课堂观察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观点,并尝试用英语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3.3 实施成效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的融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价值观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在案例一中,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对社会公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案例二中,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展现出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后,课堂参与度较平时提高了30%,而在课后调查中,有80%的学生表示希望类似活动能够更多出现在英语课堂中。

3.4 挑战与改进建议

尽管实践效果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学生在讨论中无法用英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了活动效果。其次,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工作负担。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第一,教师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语言支持。第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资源支持,如提供现成的教学素材或案例模板,减轻教师的设计压力。第三,建立课堂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活动。

综上,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案例为探索教学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展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与成长。这些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4 结论与展望

英语课堂思政教育是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学设计将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本文从理论基础、创新设计和实践案例出发,分析了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和成效。研究表明,通过主题化教学内容、角色扮演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在语言能力、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塑造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的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资源和时间的有限性以及学生语言能力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展望未来,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发展应着眼于创新、协作和技术赋能。一方面,学校应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主题与英语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如社会热点调研、跨文化交流项目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实联结感。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课堂注入新活力,例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跨文化互动机会。此外,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和教育部门需通过专项研讨、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协作提升教师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中的能力。同时,通过家校合作和社区参与,扩大学生的学习实践范围,为课堂内容的落地提供真实场景和支持。

通过这些举措,英语课堂思政教育将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培养的深度融合,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英语课堂在实现新时代教育目标中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金书,郭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5):208-210.

[2]赖隽.“四个融合开创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新路径探究[J].高考,2024,(20):162-164.

[3]钟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困境与对策——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44(04):119-126.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23.04.020.

[4]潘盈利.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J].校园英语,2024,(09):34-36.

[5]王海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模式教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2.DOI:10.26995/d.cnki.gdqsc.2022.0001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