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摭谈
摘要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正文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应用互联网技术,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示出来,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学生逻辑思维不强这一问题,且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适应时代的课题之一,融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可以借助图像、声音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这些直观的方式刺激其感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信息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信息化教学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运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节约了教师讲解、板书的时间,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绎,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具体、形象的展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极大地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网络时代中,知识信息的数量已达到了爆炸式的增长速度,这不仅能使人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同时更为教师的备课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利用、整合以及分享,使教师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凭空产生的。而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种开放、自主的状态,使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更能获得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完善信息化教学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会认为数学学科不但复杂,且单调无味,尤其是对于思想偏感性的学生来说,理性的数学内容是冗长且枯燥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若不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固有的教学思路,则很难在教学课堂当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动力,若没有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师生也难以形成有利的配合,长此以往,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会越来越难。
因此,在现代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勇于接受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堂相融合,构建数学课堂趣味化的氛围。比如,在学习“庆元旦”中关于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龟兔赛跑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时计算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时长,并尝试着去进行记录。卡通形象的视频会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于时间的计算,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分与秒的区别,以此,教师就能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课堂开始学习数学。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若想在教学课堂上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投入到数学学科的学习当中。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教师也要注意方法,选择符合当前学生年龄段的方式结合教材进行展开。并且,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时,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不当利用。
在此之下,教师要利用课堂中的多媒体来为学生努力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与多媒体的配合,给予学生轻松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体验。比如,在学习到“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小兔子分胡萝卜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小兔子举办宴会的情境。在课堂之初,教师用语言讲述小兔子见面的场景,配以图片的变化,让学生沉浸其中。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提出问题,“晚上,一共来了12只可爱的小兔子,并且每只小兔子可以吃两根胡萝卜,那么,在这个宴会上,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呢?”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画面,学生就能够通过沉浸式的情境来进行思考,并结合教材开始运算,加强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传统教学思维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与有效性,没有鼓励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和运用体验,限制学生们对课程教育特色地体验程度,更加没有提高班级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研究指出数学教师应该在信息化环境下制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围绕多种因素打造生动化的探究平台,引导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和运用体验。因为导学案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的探索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到信息技术呈现出的运用特色和价值,立足导学案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例如在开展观察物体课程教育之前,数学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体验并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导学案以引导小学生进行预习思考和实践体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制作高水准的导学案,鼓励班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对课程知识进行预习,在梳理教材内容基础上分析自身遇到的问题,教师需在小学生反馈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1]。这样能提高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内在动力与理解能力,引导班级学生在课程知识充分理解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构建合作探究平台。
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则应该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在资源整合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课程探究平台,引导小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和灵活性运用。单一开展灌输式课堂教学会限制小学生的探索兴趣,也没有指导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索和运用分析,这样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本文认为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构建合作探究平台,有助于锻炼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动交流能力,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稳定提高。
以百分数课堂教学为例,数学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课程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生活现象,在教学资源整合基础上给小学生开展高水准的知识讲解,利于提高班级学生对课程知识地体验程度。基于课程目标和小学生呈现出的思维认知特点,教师需要在同组异质原则指导下进行小组的划分,然后在班级大屏上展示合作探究任务以推动课程教育的稳定开展。一是分析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现方式;二是探究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现象和价值;三是思考课程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特色和注意事项[2]。数学教师在小学生合作探究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在互动交流基础上提高班级学生的知识体验,利于通过合作探究锻炼班级学生的合作和互动交流能力。
新课标表明,数学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性地解决问题和发展抽象的逻辑性思维。但是,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和困难的,这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不了太高深的知识点有关,而将信息技术作为改善这一现象的工具,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去,用图画、视频等具体情境来展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绽菊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40.
[2]钟偲.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J].学园,2017(25):23.
[3]孔凡银.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中华少年,2019(3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