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表现视域下如何提高中学生艺术表现力
摘要
关键词
艺术表现;中学生;音乐教学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如音符、节拍、音阶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唱歌、乐器演奏技巧的练习,而对学生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展现艺术内涵的关注相对不足。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成为机械的音乐表演者,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因此,深入研究基于艺术表现视域下音乐教学中提高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音乐教学中提高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提升审美素养
在音乐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节奏和美妙的旋律。当学生努力提高艺术表现力时,他们需要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挖掘其中的情感脉络。例如在演奏一首古典乐曲时,学生要通过对旋律的把握、节奏的控制来展现出作品的高雅气质。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音乐中的美,从音符的组合中发现创作者的意图,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中领略多元的审美价值。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主动地探索音乐中的美学元素,从而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素养将延伸到他们对其他艺术形式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理解之中[1]。
(二)增强自信心与创造力
提高艺术表现力对中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学生能够在音乐表演中有效地传达情感、展现独特的艺术理解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例如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唱或演奏一首作品,赢得观众的掌声,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同时,在提高艺术表现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他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演唱风格、演奏技巧,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意。这种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而这种自信心和创造力也将迁移到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2]。
二、基于艺术表现视域下提高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策略
(一)深入作品分析,挖掘情感内涵
深入分析音乐作品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基础。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元素时,他们才能在表演中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神韵。以《情感之声》为例,这一单元包含了众多富有情感深度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首先是旋律分析,例如在分析某首歌曲时,让学生找出旋律中的起伏变化与情感的关联。如旋律的上行可能传达出积极、激昂的情绪,下行则可能暗示着低沉、舒缓的情感。像《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乐章,旋律激昂向上,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旋律走向如何与歌词内容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
(二)多样化的表演实践,提升表现能力
表演实践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在《古典与浪漫的追忆》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表演实践方式。一是组织小型室内音乐会。例如,让学生分组选择单元中的古典或浪漫主义音乐作品进行表演。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为例,学生在准备音乐会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作品的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在演奏时,他们要注意触键的力度、节奏的把握等,以表现出古典主义音乐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同时,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学生能够在舞台上积累表演经验,克服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二是角色扮演式的音乐表演。对于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音乐作品,如歌剧选段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演唱,还要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等全方位地诠释角色。例如在表演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时,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他们的表演展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这种表演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从而提高艺术表现力。
(三)营造艺术氛围,激发艺术灵感
良好的艺术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在《乡土的情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与乡土音乐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例如在介绍某地的民间音乐时,播放当地的风土人情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如播放岭南地区的民俗活动视频,同时播放具有岭南特色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好地理解乡土音乐中蕴含的地域情感。学校也可以举办乡土音乐文化节,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文化节中,可以设置乡土音乐演唱比赛、民间乐器展览等活动。以演唱比赛为例,学生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会更加深入地研究乡土音乐作品,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同时,在校园中形成热爱乡土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不断受到艺术灵感的激发。
(四)强化艺术鉴赏,借鉴优秀范例
在艺术教育领域,提高中学生艺术表现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艺术表现力不仅体现为外在的表演技巧,更源于对作品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从理论层面看,这需要多方面的策略协同作用。深入作品分析是基石,表演实践是锻炼途径,艺术氛围营造是环境助力,艺术鉴赏则是提升的重要借鉴。
以高中音乐花城版《多彩的华夏之音》为例,深入作品分析挖掘情感内涵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中不同风格的华夏音乐深入剖析。如在欣赏传统民歌时,分析其歌词、旋律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人民情感。多样化的表演实践提升表现能力上,可组织学生分组对《多彩的华夏之音》中的曲目进行表演。有的小组进行民歌演唱,通过演唱体会民族音乐的韵味;有的小组进行民族器乐演奏,感受独特的音乐表现力。营造艺术氛围激发艺术灵感,在教室布置华夏音乐文化的相关装饰,课间播放《多彩的华夏之音》中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沉浸在华夏音乐的氛围中。强化艺术鉴赏借鉴优秀范例时,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多彩的华夏之音》演奏视频或音乐会片段给学生观看。如欣赏著名歌唱家演唱的民歌版本,让学生观察歌唱家的演唱技巧、表情管理以及对作品情感的诠释。通过对比自己的表演和优秀范例之间的差距,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艺术表现,从而提高艺术表现力。
结论
基于艺术表现视域,提高中学生艺术表现力是一项系统且意义深远的任务。通过深入作品分析挖掘情感内涵,让学生与音乐建立深度情感连接;多样化表演实践为学生提供展示与成长的平台,不断打磨表现能力;营造浓郁艺术氛围激发灵感源泉;借鉴优秀范例强化艺术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在音乐等艺术领域的素养,更能培养其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成为富有艺术气质、能够生动诠释艺术魅力的个体。
参考文献
[1]黄芳.基于艺术表现力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探讨[J].高考,2023,(20):168-170.
[2]王鹏.基于艺术表现力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21):5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