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中的情境教学与实践应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梁晓丽

新泰市泉沟镇中心小学 2712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分析情境教学的特点及其在德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揭示了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增强学生道德认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为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情境教学

正文


 言: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一种更加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德育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境模拟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在德育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拟或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情境或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动探索、实践、体验并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情感态度,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环。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广泛,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情境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支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情境作为刺激因素,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进一步指出,知识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并应用的,因此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认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情境对于激发学习潜能至关重要。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情境教学的坚实理论基础,指导着教学实践的开展。

(三)情境教学的特点分析

实践性: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境性:创设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学习和思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体性:情境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创新性:情境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情境,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情感性:情境教学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综合性:情境教学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素养。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他们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更需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从现状来看,多数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精力,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积极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然而,德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班主任在德育理念上缺乏创新,仍沿用传统的说教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另一方面,由于班级人数众多,班主任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导致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欠缺。此外,家校合作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度不高,家校共育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二)当前小学德育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德育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复杂多样,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成为德育管理的一大难题。其次,网络信息的泛滥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构成威胁,如何有效监管和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止不良信息的侵蚀,是德育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差异化德育策略,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是当前德育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最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德育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进一步加剧了德育管理的难度。

(三)情境教学法在解决德育管理问题中的优势

针对上述挑战,情境教学法在德育管理中的应用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或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内化。

此外,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主动探索道德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道德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同时,情境教学法还能够促进家校合作,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家庭角色扮演等,增强家长对孩子德育教育的参与度和理解,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德育情境

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中,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策略。这要求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德育情境的创设中。例如,可以设计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剧,让学生在扮演角色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与担当;或者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讨论和反思,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使他们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体验

在创设好德育情境后,班主任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体验中来。这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同时,班主任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确保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道德的升华。

(三)结合情境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

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班主任应适时地进行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这包括对情境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通过情境中的榜样人物或事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以及通过情境中的道德选择,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提升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四)利用情境反馈进行德育效果评估

情境教学不仅注重过程,也关注结果。因此,在情境教学结束后,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情境反馈进行德育效果评估。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以全面评估情境教学的效果,为后续的德育管理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四、情境教学在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模拟社会公德情境,提升学生公民意识

在某小学的德育管理中,班主任通过模拟社会公德情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具体实践中,班主任设计了一系列以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场所秩序等为主题的情境活动。例如,在班级内设立“模拟交通岗”,让学生扮演交警、行人、司机等角色,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如何遵守交通秩序,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同时,还组织了“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模拟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行为,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通过“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学会在公共场所排队等候、不大声喧哗等文明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这些情境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案例二:创设家庭责任情境,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德育管理不可忽视的领域。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班主任创设了家庭责任情境。例如,在班级内组织“我是小当家”活动,让学生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体验家务劳动、照顾家人等责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家务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同时,班主任还引导学生通过书信、手工制作等方式,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这些情境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庭责任的理解,也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会了感恩和回馈,为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案例三:利用历史故事情境,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为了传承这些美德,班主任利用历史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和学习。例如,通过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岳飞的忠诚和勇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又如,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会谦让和尊重,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交能力。这些历史故事情境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道德教育,也让他们在故事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美德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活动,班主任成功地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正能量。

五、实施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实施情境教学时,首要关注的是情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一个真实可信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其中,从而更有效地接受道德教育。为了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班主任应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确保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情境中的信息应准确无误,避免误导学生。此外,班主任还应注重情境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避免情境过于单一或陈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各不相同。在实施情境教学时,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要求班主任在情境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情境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在情境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情境教学实施能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情境教学实施能力,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情境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提升情境教学水平。

结语: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小学班主任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情境教学法,不断创新德育管理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平元.浅析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有效性的策略[J].读写算,2024,(21):44-46.

[2]尕扎苏奴.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6):166-168.

[3]王海燕.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J].天津教育,2024,(17):44-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