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
摘要
关键词
中段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正文
数学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当前教育领域重点关注内容之一,也是各级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通过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做到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并在日常学习中践行教学目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是各领域对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不仅有助于学生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一、中段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一)使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每个人都想成为成长路上的探索者、创造者,而小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在课堂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其在学生学习之路上至关重要。而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接收者,最终要将课堂所学真正应用于生活实践[1]。为了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为患者积极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难题。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生活情境,为其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有助于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是人的本能,也是人心智活动体现,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客观认识大千世界。在小学中段教学中,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培养,实现了学生课堂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的积极转变,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的课堂知识灌输。而是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调动其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丰富其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充分结合自身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集体的帮助下,应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多元化的方式寻求问题答案[2]。
二、中段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指导学生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
解决生活问题的首要条件是要明确何为生活问题,如何有效甄选生活化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透露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相互转化,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途径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不合逻辑,但教师首先不能给予否定,打压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其自主探究,验证答案[3]。而对于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教师需给予充分关注,引导其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抓住问题的关键,给予问题有效的解答。
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一课时,千克与克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超市购物时,计量单位随处可见,比如苹果6.99元/千克、巴旦木89.88元/千克,计量单位与价格的同时出现,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单价。而教师在授课时,也可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教师指导学生分别扮演各摊位的摊主,同时分发给几名同学相应“任务”,采取“抽盲盒”的方式,由其抽取自己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比如某同学抽取的购物清单上标注了“土豆3kg、西红柿2.5kg、金针菇4kg、香蕉3kg”,而某同学抽取的购物清单上只标注了“白菜12kg”,在抽取到不同的购物清单后,由教师计时十分钟,要求所有抽取“顾客”在规定时间内采买到清单上的物品,完成后将物品交由教师,并用电子秤称重,核实其是否严格按照清单内容购买相应物品,若出现任何错误则宣告“任务失败”,比较哪组同学采买的用时最短。这种趣味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千克与克的计量单位,从而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涉及诸多与生活实践相关的问题,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有助于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科素养培养的衍生内容,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其深化对数学概念的认知理解,培养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想积极发挥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与主动思考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在遇到问题后第一想法并不是查阅解题软件或寻求师长帮助,而探索解题的途径,培养其独特的解题技巧。
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时,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多种多样的数据,比如“xx小学三年级有6个班级,人数最多的是三年五班,共有53名学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25名”,短短几句话中蕴含多处数据。类似的数据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的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分析并归纳生活数据的不同类型,为了加深其对数据信息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可以合理布置家庭作业,“制作一份简单的数据统计表格”,某名同学以“调查小区某栋住户的年龄段分布情况”为主题,通过对新生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等年龄段人群的数量统计,制作出一份简单的数据统计表。而某同学则详细调查了“班级同学的体重分布情况”,考虑到全班同学的年龄分布差异,将体重设定为如下区间,即小于35kg、35kg—38kg、38kg—42kg、大于42kg四个区间,通过对不同区间体重学生数量的总结与分析,了解全班学生的体重分布情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很难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本的教学课堂上,增强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其自主学习效率,给予了课堂质量切实可靠的保障措施。
结论:综上所述,实用性强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特征,其与生活实践契合度较高。而小学中段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内在联系的全面认识,通过对课堂知识的高效学习,将其正确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真正实现为己所用,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文章基于小学中段的数学学科教学开展深入探究,首先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指导学生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相互转化、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两项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泽爱.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以启发式教学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9):34-36.
[2]黄益.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实践探索——以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3):68-70.
[3]吴海燕.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4,(02):62-64.
...